王娜 姚立峰 徐福山 王艷玲 徐冰 蘇瑤 許雪蓮 潘宇鴻 張聰沛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醫護協作團隊治療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情況。方法: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共計132例,將入組患者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有66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精神類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醫護協作團隊治療。治療持續12周,于治療12周后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NCSE(神經行為認知狀態)評分、服藥依從性及述情能力。結果:于治療前記錄兩組生活質量評分,評分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12周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NCSE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服藥準確性方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情感辨別不能、描述不能及外向型思維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醫護協作團隊治療在精神科患者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醫護協作;慢性精神分裂癥;生活質量評分;認知功能
慢性精神分裂癥(ehron,e sehizophrenia)目前尚沒有明確的定義,應結合病期與臨床表現加以考慮。凡病期達兩年以上,以思想內容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行為退縮等癥狀為主,出現精神衰退或后遺狀態,可認定為慢性精神分裂癥。醫護協作團隊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模式,通過醫護間的合作,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以及及時的綜合治療服務[1]。因此本研究特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兩組對照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析醫護協作團隊治療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復科治療的132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兩組各66人。觀察組:男36例,女30例;年齡為23~75周歲,平均年齡(49.46±22.21)周歲。對照組:男34例,女患者32例;年齡為24~73周歲,平均年齡(50.06±20.9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家屬均已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入組標準:受試者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且病情穩定6個月以上;患者營養狀態正常;可主動配合研究;除以上疾病其余功能健全;無其它重大臟器功能障礙者;
排除標準: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及非成癮物質精神障礙;病情不穩定的精神分裂癥病人;患者肝、腎
黑龍江省衛生計生委科研課題,項目名稱:職業分工合作訓練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效果研究,項目編號:2016257
功能嚴重不全者;有嚴重腦病史,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有惡病質患者;有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口服常州康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舒必利片(規格:100mg 100s;國藥準字H32022166),根據患者病情不同遵醫囑口服;按要求進行常規護理及康復訓練。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醫護協作團隊治療方式。團隊由2名精神科副高職及以上醫生、1名患者的主管醫生、2名主管護師及以上的護理人員及1名主管護士組成。由其中一名精神科醫生任團長,負責領導、協調團隊工作,制定診療方案,主治醫生及護理團隊負責患者的治療及護理工作。護理工作包括心理干預,由主治醫生及主管護士對患者的病情情況、家庭背景及個人資料等方面進行掌握,運用開導及安慰等措施進行心理輔導,緩解患者情緒。并聯系患者家屬給予治療上的配合,樹立患者的自信觀念。鼓勵患者講述自己自身情況、目前的情感狀態及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情況,提升與他人交流的積極性,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及不良心理活動,增強其述情能力。對患者進行放松訓練,要求患者吸氣時握拳5s,呼氣時放松10s,并對全身進行相同的放松訓練。定期組織患者進行文娛活動,如下棋、撲克牌及體育活動等,促進患者間的交流及溝通。
1.4 評價指標
1.4.1 生活質量評分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Quality Of Life,QOL)運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core30,QLQC30)進行評價,得分表示患者生活質量。
1.4.2 NCSE評分 得分項目包括意識能力、專注能力、定向能力、記憶能力、結構組織能力、計算能力及推理能力。按NCSE手冊進行評分。
1.4.3 述情能力 運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AS20)對患者的述情障礙情況進行分析,包括情感辨別不能、描述不能及外向型思維三方面,評分采用5級評分,各項得分越高表明障礙越嚴重。
1.4.4 服藥準確性 對患者用藥準確性進行評價,項目包括錯服、漏服誤服,若一項出現問題,則記為不準確。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均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運用χ2檢驗,均取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生活質量評分
兩組于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比較兩組評分,觀察組患者平均生活質量評分(70.15±9.87)明顯高于對照組(52.14±7.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779,P<0.05)。具體數據如表1。
2.2 兩組患者NCSE評分比較
于兩組治療前得到NCSE評分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比較兩組平均NCSE評分,觀察組(54.77±9.56)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38.83±7.1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034,P<0.05)。具體數據如下表2。
2.3 兩組述情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情感辨別不能、描述不能及外向型思維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下表3。
2.4 兩組患者服藥準確性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藥物錯誤率間不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服藥錯誤率4.55%(3/66)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10.61%(7/66),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下表4。
3 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指精神分裂癥起病緩慢,早期即有慢性期的臨床表現,病程進展緩慢,經任何治療,臨床癥狀也不能完全緩解。這種病人在疾病早期,就和精神癥狀同時出現社會功能缺損和不同程度的精神殘疾。病程呈緩慢、持續進展,最終走向精神衰退,其病程進展速度不一[2]。
近年來,由于工作和學習壓力日益加大,精神分裂癥伴抑郁癥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同時給家庭、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擔。盡管通過抗精神類藥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癥狀,但大多數患者會因為服藥后癥狀減輕,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干預及管理,導致病情復發和反彈[1]。病人隨著病程的進展,病人會出現一系列怪異行為;情感淡漠或不協調,說話離題、含糊,或贅述,或詞匯短缺,言談無內容,基本生活不能自理,一般需要長期監護。因此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就十分重要。在臨床中對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均以長期住院用藥聯合常規藥物治療,醫生及護理人員間缺乏溝通,導致患者常處于被動狀態,不能隨時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調整治療。醫護協作團隊治療作為一次創新性探索,已經被一些領域應用,但對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仍然鮮見[3]。
經過醫護協作團隊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NC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服藥準確性明顯高于對照組,情感辨別不能、描述不能及外向型思維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以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醫護協作團隊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周愛花.醫護協作型入院宣教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6,22(17):202203.
[2] 顧海英,徐美英,陳海琴,等.醫護綜合健康指導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的研究[J].醫院管理論壇,2017,34(09):4144.
[3] 王志英,翁永震,張大光,等.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醫護小組工作制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37(10):72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