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東北勞動號子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森林號子是飽含著東北人民的勞動和艱辛,在歲月的長河中累積沉淀出的地方特有文化。千百年來與東北人的生活緊密聯系,成為長白山人的精神寄托。近年來,這樣的文化卻有一點點退出歷史舞臺的趨勢,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刻不容緩。
【關鍵詞】東北;森林號子;歷史;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作為一種漢族傳統民歌體裁,是人們在參加比較繁重的勞作時,伴隨著勞動節奏而唱的民歌。漢族北方地區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東北森林號子、黃河船夫號子、黃河硪夯號子、建筑夯號等。一般為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的形式,領唱者起到指揮眾人的作用。勞作中唱號子有助于調節情緒、調整呼吸,統一步伐和節奏,使工人們消除疲勞、心情愉悅,提高工作效率。歌詞既有固定形式的,也有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即興而成的,即興歌詞往往是領導者現場編作。
興安嶺地區有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長期以伐木、運木、壘木勞動為生。因為這些勞動都是群體性的,所以伴隨它們的各種森林號子也就十分繁盛,主要有“哈要掛號”“拽大繩號”“拉鼻子號”“嘹號”“羊工號”。以森林號子《哈腰掛》為例,歌詞多為領唱者讓眾人加把勁、小心腳下之類和實際現場狀況符合的話。眾人以固定的回復方式應和著領唱者。以一呼一應的形式,節奏感倍增。曲調中明顯具有北方人剛毅、粗獷、豪邁的特點,篇幅很短,簡潔明了、不拖沓。由于伐木工人既需要伐木又需要搬移木頭,任務繁重,所以森林號子的形式較為簡單,不會加入很多的音樂材料復雜的調式變化。因而重復使用有規則的音樂材料,是森林號子的特點之一。也由于號子的曲式單一,所以一般勞作時重復演唱,段落感不強。結束也很自由,沒有鋪墊和固定形式。
二、歷史
在漢族民歌中沒有山歌的存在,不但黑龍江地區沒有漢族山歌,就連整個東北地區都沒有這個歌種。東北地區的居民多數來自河北與山東,這些地區的人沒有唱山歌的習俗,而且移居東北地區的時間長短不一,不足以形成山歌。所以,東北漢族民歌中最主要的體裁一直都是流行于各個階級的小調和森林號子。森林勞動號子作為一種勞作時普通工人唱的歌曲,具有明顯的民眾性,不需要具有很高的音樂素養,甚至五音不全的人也可以唱。追根溯源,在我國很多古代史料中都有著詳盡的記載和介紹。根據《黑龍江省省志》的記載,東北地區的林區號子最早見于 清朝康熙年間,當時人們利用松花江運送木材,于是產生了一種“流送號子”,這也是最早有史可鑒的林區號子的起源。19世紀末期,東北被沙皇俄國和日本先后占領,取得森林開采權,大量開采木材以用作工業。勞動號子的種類和演唱形式及演唱內容也隨之進一步發展、完善和豐富。對于長白山的伐木工人來說,森林號子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曾有人說,森林里沒了號子,就像長白山沒了靈氣。這種號子長期存在于長白山人的生活中,經歷歲月的打磨,經久不息,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人們回憶中難忘的曲調。1956年,著名民間號子唱家趙希孟根據林業號子改編成男聲部合唱《森林號子聯唱》,在全國音樂周上,演出獲得好評,其中也有《哈腰掛》,可知過去的勞動號子是何等的受歡迎,同時也在東北地區流傳甚廣。
三、現狀
20世紀初,沙皇俄國取得了東北地區中東鐵路兩翼林區的采伐權,而日本也緊隨其后,奪取了大片林區的開采權。自此開始,東北林區采伐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張,工作體系也日趨完善,勞動號子也隨之發展和成型。林區的這種勞動方式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機械化的發展,以人力為主的勞作方式被先進的機械設備所取代。從20世紀50年代起,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隨著純需要工人的體力勞動減少,勞作時的藝術自然就逐漸減少,70年代更是迅速消失,80年代初,整個東北幾乎都找不到會唱號子的人了。東北林業號子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得近乎無影無蹤。再回想山歌的歷史,在東北存在幾百年都還沒有形成。由此可見,文化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消失卻只是幾十年的功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家重視東北林區的開發,林區號子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的豐富拓展。時光荏苒,山中的人們年復一年地為國家也為自己勞作著。勞動號子也伴隨著他們的生活,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與人們相依相生。上百年的歲月,一聲聲嘹亮的號子從山中的各個角落傳出,像森林在對大山訴說著熱愛。伴隨著工人們的心血與情感,一批批優質的木材被送出森林,送出東北,送往全國。它就像鮮紅的血液,永遠流淌在東北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當今東北保存下來的只有部分的小調。現在東北的文化,是靈魂殘缺的。少量的小調、未成形的山歌以及消失的號子組成了現在的東北民間音樂文化。
四、保護與傳承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林業號子對于東北地區來說,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我們不應該就這樣遺棄這一地域文化。早在1953年,在林區曾經就有擔任過領導的老工人將自己熟悉的林區號子搬上舞臺。1981年,在老工人和文藝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又出版了《談東北林區勞動號子音樂》。20世紀末出版的許多圖書里也有一部分記錄了林業號子。但我們現在所能找到的資料已經很少了,并且相對于其他如花鼓戲之類的民族音樂,林業號子只能找到些簡單的文字介紹資料,甚至文字資料都少之又少,更不要說音頻、視頻等資料了。當年唱著號子工作的人們也都漸漸老去,甚至已經永遠長眠。失去了老一輩人原汁原味的歌唱,森林號子更加難以保存。文獻中為我們提供的僅僅是這個文化的概念,我們卻從未感受過它的精神。
進入21世紀后,各地政府紛紛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被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號的民間藝術,亟需我們加以保護和傳承。
首先,讓林區號子深入中小學課堂,讓當代的孩子們從小便可以了解東北還有這樣一種特別的文化;高等院校的教學在音樂選修課中增加林業號子的部分,增添更加全面的音樂鑒賞課;尤其對于當地學習民族唱法的聲樂同學,更要對自己家鄉的文化進行學習;我們可以請當年林區老工人們會號子的子孫后代進行傳授,使對此有興趣的后人加以學習。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展現給國人觀看,親身感受。請現在還會這些號子的人錄制音頻視頻,供人們網上搜索、瀏覽。
其次,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從生活中向人們滲透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政府可以在街道的宣傳板上增添關于勞動號子的講解,讓大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政府還可以出資請可以表演的群眾,定期在劇院上演模擬勞動時森林號子上演的舞劇、話劇等,甚至可以免票上映。在林區組建專門演唱林區號子題材合唱作品的業余合唱團。2008年6月7日,森林號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僅僅將它以國家的名義保護起來卻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使東北勞動號子這一有著悠久歷史的具有獨特審美、獨特藝術特征的民間藝術走出大山、走出東北,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優秀的民間藝術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保持永久的藝術生命力,為我國藝術市場的繁榮做出貢獻。東北勞動號子是東北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飽含著辛苦和汗水凝結而成,反映了東北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由于東北林業地區有著特殊的地貌與風土人情,與其他地區勞動所產生的號子相比更有鮮明的地方特征與人文特色,成為我國民間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更加有保護和傳承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