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赫《恰空舞曲》不僅在小提琴領域里享有圣經般的地位,在后來的各類器樂改編中也深受眾多音樂家的喜愛和推崇,其中鋼琴版本中的布索尼改編版被公認為最成功的版本。本文通過研究布索尼改編的《恰空舞曲》進行總結和分析,并針對音樂上的思想情感變化和演奏風格對《恰空舞曲》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在了解作品的基礎上提高演奏的技巧,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及演奏風格。
【關鍵詞】巴赫;恰空舞曲;布索尼;演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16.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布索尼改編巴赫恰空舞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時期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恰空舞曲》是寫給他妻子的安魂曲,不僅表現出了對于愛妻逝世的悲痛哀悼和發泄,大意上更能表現巴赫對德國人民經歷戰爭的痛苦和頑強反抗。它集合了深刻的哲理與高超的作曲技法,僅僅用一把獨奏小提琴就塑造出了一個氣勢磅礴、豐富而又熱烈的音樂形象。全曲共有257個小節,整體風格莊嚴沉重,黑暗痛苦又頑強堅毅,既帶有高貴的宗教信仰色彩,又滲透著世俗的感情。恰空舞曲是早于巴赫時代時流傳于歐洲的一種古老的舞曲,起源于拉丁美洲,盛行于西班牙,在傳遍歐洲各國后,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褪去當時墨西哥狂野的舞蹈風情變得端莊典雅,成為一種獨立的器樂曲。這是一首極其偉大的作品,由于流傳性廣、深受大眾喜愛,因此,被后世改編出眾多版本。
布索尼是意大利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他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具有德、意雙重血統。他的父親是一位意大利單簧管手,母親是一位鋼琴家。布索尼自幼深受巴赫作品的影響,他小時候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他的鋼琴是跟他的父親學習的,巴赫的作品則是他學習的主課。
布索尼改編恰空舞曲的成功之處表現在對和聲的處理、主題處理以及各種鋼琴演奏技法的運用,在結尾的處理方面更是有獨特的布局和創新。巴赫編創的恰空舞曲由小提琴演奏,而布索尼改編的版本則是由鋼琴演奏,其利用鋼琴的音色和演奏表現力的優勢,在忠于原作旋律基線、巴洛克時期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多聲部和聲效果的添加,并加入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特征,使原本的小提琴演奏鋼琴化。作品整體風格和音響效果更加大氣磅礴,富有情感。布索尼大膽地運用浪漫主義后期復調音樂的特性,通過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和聲織體運用,把巴赫原作中不太明顯的恰空主題加以強化,通過多次重復和渲染強調主題,將恰空主題處理得尤其鮮明和突出。既遵循了巴赫小提琴原作的音樂表現風格,又對原作的音響效果與音色質地進行改編,盡可能多地運用鋼琴技術使小提琴演奏的局限性得到豐富與改善,因此,改編版的恰空舞曲也給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改編曲目將古典主義表現手法浪漫化,賦予了“恰空”以浪漫主義的個性,用渲染、反復等手法將主題變得鮮明突出,具有鮮明的晚期浪漫主義色彩。布索尼改編的恰空舞曲不僅尊重了巴赫音樂的宗教性嚴謹性,同時又加入了李斯特交響樂炫技性的演奏技巧,使巴洛克音樂風格與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相結合,體現了布索尼不同于他人的音樂風格,在表達自身音樂理解的同時向經典致敬,傳承和傳遞了音樂的發展。
二、恰空改編曲的作品分析
布索尼改編的整首作品和原著極為相似,主題是d小調,3/4拍,一共8小節。全曲一共262小節,比原版多了5個小節,是三段體的變奏曲式,分別為d小調-D大調-d小調。全曲共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共138個小節建立在主題的d小調上,是眾贊歌式的旋律,這個樂段引出鮮明宏偉的主題,風格莊嚴華麗,極具宗教性。第二部運用抒情般的歌曲旋律,分共76個小節,在D大調的旋律基礎上由溫暖的眾贊歌式的體裁進入,在此之后力度加強,速度漸快,逐漸將全曲推向華彩段落,情緒由低落逐漸激動,在情感上給人一種堅定寬廣的勇氣,抒情詩似的旋律線條使音域更加寬廣,有助于情感的抒發,在最后達到頂點。樂曲從第214小節進入了第三部分,這一部分是類似于托卡塔的節奏旋律,并再次回到了憂郁的d小調。托卡塔這種體裁的旋律,節奏速度較為緊湊,與上兩部分眾贊歌和抒情歌題材形成鮮明的對比,情緒由上一部分的激烈飽滿逐漸恢復平靜。第三部分共48個小節,音樂回到主題,并將主題與第一部分的幾個變奏進行了綜合的概括與重現,音樂色彩與第二部分的D大調形成了強烈對比,與第一部分的主題相呼應,充分體現了“恰空舞曲”的音樂表現力與宗教色彩。
布索尼改編巴赫恰空舞曲,將以開始主題音域降低,選用和弦取代琶音的方式使主題更加明朗清晰。布索尼較少改動恰空舞曲和弦的構成,即便在突出旋律主題時,也最多使用七和弦,和弦的二重八度、三重八度是其制造宏偉壯闊音色的重要手法。曲中頻繁出現弗里幾亞四度音階,大量使用持續音和八度音,這也與巴赫的創作原意相符,八度等于單音,演奏者可隨自身意愿自行添加。力度的使用同樣是一部作品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力度的表現處理可以體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及音樂特征。強弱力度的變化可以突出不同的音樂色彩,力度的恰當使用豐富了音響,從而制造出完美的音色效果,實現作品的情感表達。
三、《恰空舞曲》的演奏風格
在演奏《恰空舞曲》時,布索尼對踏板的運用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不要相信巴赫不允許使用踏板演奏的說法,指出在演奏巴赫作品時使用踏板卻不被聽出才是正確的方法。踏板的運用可以充分表現出不同的演奏風格,在我們平時演奏巴赫作品時,并不常用踏板來添加音響效果,這是由于巴洛克時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踏板樂器的存在,然而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時還是需要使用一定的踏板,延音踏板、中踏板及弱音踏板可以很好地為音樂服務,是潤色音色的絕佳工具,這布索尼在改編巴赫《恰空舞曲》中有充分的體現。踏板并不是用來掩蓋手指無法連奏的手段,演奏者需要用手指將音符連接起來,如果在演奏某個段落時僅憑手指無法做到,再考慮使用踏板將所要連接的音延續起來,踏板的使用一定要干凈利落,若使用踏板反而使音色更加模糊,音響渾濁不干凈,主題不清晰,混淆了原作的作品意圖,這樣的踏板運用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因此在使用延音踏板時,除了控制好施力的大小和腳擺放的位置,用耳朵去聽踏板使用時的音色也是極為重要的。主題段落需要運用右踏板來進行演奏,在原本f的力度記號演奏下加入踏板的使用使音效更為磅礴大氣,表現出莊嚴、雄厚的氣氛,使主題的宗教性更為突出。布索尼曾說過,在模仿管風琴的演奏效果時,踏板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管風琴混合了諸多和聲聲音,包括我們所彈奏一系列泛音,如五度、八度音,甚至還有三度音四度音和七度音。因此,在鋼琴上演奏這些蕩氣回腸的音響時,只有依靠踏板才能模仿出與之相符的效果。在需要表現很弱的音響效果下,運用左踏板使得作品聽起來更為朦朧、矜持、干凈。使用弱音踏板是改變音量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控制音量的手段,有時候手指可以控制出比弱音踏板更加微弱的聲音。是否使用弱音踏板取決于是否需要產生新的音響效果,弱音踏板在減弱音量的同時,使作品的音樂聲音色彩出現了不同的層次變化,使音樂形象具體化。
準確地把握布索尼版恰空舞曲的演奏風格,應主要從四方面著手:首先,對音準、節奏、速度記號、表情術語需按照譜面所寫進行正確的演奏;第二,應當尊重布索尼改編版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必過分拘泥于巴赫原作的巴洛克時期風格,充分發揮自身的演奏風格,個性化的演繹同樣可以表現出獨特的音樂魅力與形象;第三,把握作品的精神內涵,提高自我的演奏技術,在演奏高難度的技巧方面可以表現得從容不迫,掌握演奏困難部分的要點;最后,恰空舞曲中運用了很多復雜的和聲技巧,在快速彈奏的同時,一定要保證每個音符與樂段表達清晰,注重和聲的音響效果和旋律線條的走向,能明確地在多聲部中聽出主要旋律。總而言之,在演奏巴赫《恰空舞曲》時,應該充分地分析作品的結構,了解踏板的正確使用方法,將演奏風格與作品的音樂思想很好地結合起來,表現出對作品獨到的見解和解讀。
參考文獻
[1]張志英.關于巴赫恰空舞曲的分析與演奏[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2).
[2]羅薩琳·圖雷克.巴赫演奏指南:對歷史、結構及演奏的根本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4).
[3]周臨舒.巴赫恰空舞曲四個音響版本表演創造的合理性初探[J].福建師范大學,2010(5).
[5]李明月.布索尼鋼琴改編曲《恰空舞曲》演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3).
[6]錢亦平,王丹丹.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12).
[7]謝珣.淺談布索尼改編巴赫《d小調恰空》演奏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神州.中旬刊,2013(3).
[7]陳麗紅.巴赫音樂的人文探究[J].福建師范大學, 2006(9).
[8][美].約瑟夫.班諾維茨.鋼琴踏板法指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
作者簡介:馬艷霖(1995—),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江蘇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