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蘭州鼓子是甘肅省蘭州市所獨有的一種曲藝,蘭州鼓子的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曲藝發展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其不僅具備濃厚的地方方言特征,而且還顯示了甘肅蘭州獨特的地域民俗,隨著國家和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蘭州鼓子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和人們的關注。
【關鍵詞】蘭州鼓子;曲藝;方言民俗;生態環境;民俗審美
【中圖分類號】J64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蘭州鼓子概述
蘭州鼓子是一種流傳于西北甘肅省蘭州市地區的一宗民間說唱音樂,其屬于牌子曲類。蘭州鼓子是由于我國古達民間的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長期發展而來,并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我國的一種藝術形式,由于其發源于西北蘭州地區,因此具有西北蘭州獨有的藝術魅力和特點,并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的繼承了說唱音樂講唱歷史、傳說以及故事的體裁,是一個具有較大藝術價值的地方曲藝。蘭州鼓子有著“可證之史較短,可溯之源較長”的特點。就目前來說,對蘭州鼓子的研究越來越多,發表的文獻類型也越來越多,正是由于人們對蘭州鼓子的關注,這方面的著作也不斷涌現。
從審美情趣來說,蘭州鼓子沒有道白,采用一唱到底的方式,也沒有相關角色進行分唱,表演人員也不需要進行形體表演和化妝,因此其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只要有一組人、兩三件伴奏的樂器就可以。蘭州鼓子的語言不僅清新明麗,鋪陳排比,而且由于其曲牌豐富,唱腔優美,帶有西北蘭州獨有的鄉土氣息。蘭州鼓子作為西北蘭州地區民族曲藝非物質文化的代表,不僅包含著濃厚的民俗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也具有現代工業文化不可比擬的生命活力,需要人們更加重視起來,不斷豐富其內涵。
二、蘭州鼓子方言民俗特征分析
方言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歷程,方言不僅表達了一個地區語言的發展歷程,也顯示出一個地區的地方特色和精神面貌。正是由于方言的存在,也衍生一些地區戲曲,如秦腔、京劇等,都由于方言而生存,并不斷煥發出其藝術魅力。蘭州鼓子作為西北蘭州市民生活的重要表現,使用蘭州方言進行演唱,體現了西北蘭州地區豐富的民俗語言形式和民俗事象,一百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充滿鄉土氣息與都市氣息相融合的地域環境之中。
蘭州鼓子由蘭州本地方言演唱,其詞句在文學創作上也以北方語言體系為主,在讀法上使用蘭州方言的四聲調,在演唱時變為蘭州的字音、北京的字調,在唱詞字調中有陰陽上去而無入聲。由于蘭州鼓子基本以蘭州本地的方言為主,所以其演唱發生、唱詞的平仄安排以及詞曲的結合上都是以蘭州字調為主要依據。如下面這段唱詞“白蛇奮力揮雙劍、法海口里念真言、祭起降魔杖、金光射天邊、一霎時渾身無力好作難。”中的唱詞尾部的詞語,如劍、言、杖、邊、難等字的發音都是使用蘭州方言進行演唱,并在演唱的時候十分突出蘭州本地的地方特色,唱詞風格粗獷豪放,昂揚頓挫,顯現了西北人民直爽、豪放的性格。
三、茶館的民俗風情分析
蘭州鼓子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結合蘭州本地的方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成為新型的地方曲藝。并隨著其在蘭州地區的普及,逐漸成為由文人雅士寫詞、專業戲班演唱的曲藝轉變為大眾曲藝,深受蘭州地區人民的喜愛,成為蘭州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大眾娛樂方式。尤其是老蘭州人非常的喜歡蘭州鼓子,如在清朝同治和光緒統治時候,當時蘭州鼓子發展到鼎盛時期,當時各種茶館中演唱鼓子成為一種風氣,深受人們喜愛。當時最有影響的就是西關三眼子的楊家茶社(西關什字清真寺西北側)、水泊門的大槐樹茶社、雙城門的玉華茶社、五泉山的錢家茶社等。除此之外,蘭州附近的農村也經常將鼓子作為結婚的喜宴以及老人祝壽的演唱曲目。鼓子演唱藝人們走街串戶,使得各個村鎮的鼓子業余班子逐漸興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鼓子的發展和興盛。尤其是隨著不斷發展,鼓子演唱的內容也不斷豐富,如增加了“天官賜福”“八仙慶壽”“雙喜臨門”等祝賀、贊頌等相關內容。蘭州鼓子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代表了蘭州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體現了蘭州人民生存和情感中最為真切的一面。在當時,人們到茶館聽鼓子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休閑方式。
蘭州鼓子發展到今天,演唱鼓子的藝人已經不嫩故到茶館進行演唱,這主要由于現代茶園與古代的茶館相比,形式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到茶館娛樂的人都是男性或者老人,但是就現代來說,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茶館和茶樓非常少,而且具有傳統特色的茶館消費高,一般普通民眾消費不起。現代社會更多的茶館都是開放式的茶園茶攤,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進入,人們到茶園主要是進行自主娛樂,由于茶館和茶園文化環境的變化,原有的茶館和茶園中的傳統藝術紛紛退出,兩者融合不了。
四、村落文化娛樂與民俗文化分析
蘭州鼓子以蘭州方言演唱,與蘭州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旦離開蘭州這種充斥著濃厚生活氣息的地理環境,就會影響到鼓子的演唱者,因為一般來說,蘭州鼓子的演唱以本地方言為主,所以演唱者基本也以蘭州本地人為主,離開蘭州這個大環境會大大影響鼓子演唱藝人們的情緒。如三十年前,在蘭州周圍的各個村鎮中,一旦有婚喪嫁娶都會邀請鼓子藝人進行演唱,如果是結婚,就會演唱諸如《西廂記》等故事給結婚的新娘新郎祝福,如果是辦喪事,就演唱《羅成顯魂》等悲傷的故事來渲染氣氛,因此蘭州鼓子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
隨著蘭州鼓子的發展,在07年的時候,蘭州市安寧區成立的鼓子協會屹立在達家莊一所狹窄擁擠的民所里,條件比較艱困,但還是克服困難,每周組織三次活動,從中午開始到下午六七點不止,演唱的方式和方法不會受到當時簡陋環境的影響,一架揚琴、一把三弦、兩把二胡就可以進行演奏,很有演唱的氛圍。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在門外的小院里也會支起桌子,圍坐很多人,演唱的分為濃厚,充斥著濃濃的民間生活氣息,讓大家體會到家庭的快樂和溫馨。到09年的時候,鼓子協會搬到了蘭州市安寧區政府文化館四樓,由政府投資給鼓子演唱的老藝人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演唱環境,相關的費用也由政府出資。但是隨著鼓子演唱環境的提高,有些人就感受不到之前濃濃的生活氣息,太過寬大干凈的房子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并隨著演唱環境的變化,原來的聽眾開始流失,人們的心態也開始發生變化,政府在改善鼓子和保護鼓子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完善其方式方法,只有真心為蘭州鼓子服務才能促進這一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五、結束語
本文主要針對蘭州地區特殊的民俗——蘭州鼓子進行分析研究,首先對鼓子進行幾個簡答的說明,其次針對蘭州鼓子的方言民俗特征、茶館民俗風情以及村落文化娛樂與民俗文化進行簡要的闡述,相關學者對蘭州鼓子的研究著作較多,但大多數都是針對其發展概況、表演形式、曲目類型、部分曲目賞析進行闡述,對蘭州鼓子所表現出的方言民俗與當地生態環境的研究較少,本文針對這方面的闡述,希望可以為蘭州鼓子研究提供一點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正強.蘭州鼓子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夏瑾(1973—),女,山東省莒南縣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