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敏

【摘 要】 新課程明確提出,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及鞏固,是學生們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途徑,占據著數學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部分。通過數學作業的布置能讓學生鞏固及復習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數學知識,將掌握的知識點應用在實際的解答過程中,幫助學生客觀審視自己,及時改進自己。但在現階段的高中數學作業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使得作業的有效性降低,不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高中數學 作業方式 創新 有效性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轉變作業方式,將學生們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引導學生們開展創新、趣味性的作業訓練,重視培養學生們的自主探究意識及思考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形成。為了學生在數學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筆者針對現階段高中數學作業方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 現階段高中數學作業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數學教學過程中布置的作業屬于“教”的強化,作業的形式及模式較為單一、固定及程序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及機械式的模擬訓練,且作業的內容較為枯燥無趣,加上教師實施的“題海戰術”極易導致高中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生不堪重負逐漸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抗拒、厭煩的心態,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數學產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不利于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培養。此外,單一固定的數學作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創新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表現的較為固定及缺乏創造力,形成了一種高分低能的學習現狀,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創新及改變數學作業顯得尤為重要,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增添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及創造性,促進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2. 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作業方式的改變途徑
2.1改變作業單一性的局限,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傳統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單一、固定的內容,教師在作業布置過程中應將作業建立在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點及生活經驗前提下,結合學生們的學習需求及具體教學知識點內容設計一些生動形象、趣味性較強、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及與實際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的數學作業,拓寬高中學生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們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發揮自主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們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及熱情,讓學生對作業產生熱情,在引導學生們完成綜合性的作業過程中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轉變傳統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被動、不情愿做作業的狀態。讓學生在真實的數學情境中進行數學學習,使學生盡可能擺脫機械、被動的學習狀態,如在進行《概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較強及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作業:小明從學校到家坐公交,在公交站等公交的時候發現,5路、10路及23路公共汽車的停靠站(只能停靠一輛公共汽車),小紅需要在5分鐘之內乘上公共汽車從學校回家,她可以坐5路、10路公交,已知5路及10路公交在5分鐘以內到達這一車站的概率為0.20及0.60,問小學在5分鐘之內乘上車的概率為多少?通過豐富作業的內容及趣味性提高學生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2.2轉變統一式數學作業的布置,重視作業的層次性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個性差異及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分為A級、B級及C級等層次,傳統數學作業的布置及設計過程中教師一般針對全班學生進行統一式的數學作業的布置,多數數學作業對于中低下學習水平學生來說較難,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較容易。因此,教師在作業布置過程中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及布置層次性的作業,教師應結合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針對低層次學生布置基礎題的練習,旨在鞏固及復習基礎概念的理解及技能的掌握;針對中層次學生布置基本題型,旨在突出概念的理解、基本公式的掌握及綜合應用;針對高層次的學生布置拓展性及發展性的題型,旨在突出概念的綜合應用及拓展延伸,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2.3改變數學作業設問的角度,實現多樣化的發展
3. 結語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實施改變作業單一性的局限、轉變統一式數學作業的布置,重視學生作業的層次性及改變數學作業設問的角度,實現多樣化的發展等途徑改變數學作業的形式及內容,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王玉玲.“極課大數據”優化高中數學作業評價方式[J].基礎教育論壇,2017,12(19):60-61.
[2] 朱文慶.核心素養下作業布置的有效性探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3(31):35-38.
[3] 徐蕾.核心素養視閾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實踐[J].教育家,2016,36(38):78-79.
[4] 魏小燕.基于核心素養思想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時代教育,2017,15(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