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只有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之后才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從而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下,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對教育成果的驗證,語文屬于小學課程教育中的核心目標,所以受重視度也必然較高。對此,為了更好的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水平,本文簡要分析小學語文教學“學情”的把握與利用,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學情 把握與利用
0. 引言
學情是對教學過程、成效進行分析的有效方式,目前教育理念中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狀況以及成績等有著較高的重視度,所以學情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價值也相對較高。對此,探討小學語文教學“學情”的把握與利用具備一定的教育價值。
1.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學情”
學情的分析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理解與總匯,掌握目前學生的學習整體水平與狀態,并在學情分析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及時納入到意見簿當中,并為后續的教育模式、方法以及思路的調整提供信息支持,從而保障教學質量可以穩定提升。學情的分析主要是根據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表現,以知識水平、學習方式的分析明確課堂教學進一步的提升空間,一方面實現學習情況不斷優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實現學習方法不斷改善的作用。借助多方面的關注與改善,可以更好的為后續的教學計劃提供幫助,從而保障教學工作水平得到發展。另外,對學情的了解也是掌握學生個性化特征的有效方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保障課堂教學水平。
就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現狀來看,大多數的教師對于學情的分析都存在不重視的問題,認為語文教學任務相對比較簡單,不需要分析學情也可以保障教學整體效果,教師在教學思想認知、意識等方面對于學情的重視度較低,導致學情分析工作的開展受阻。因為教師在學情分析方面的意識薄弱,導致關注重點普遍在于教學模式的探索方面,對于學習方式、興趣以及習慣的了解程度不足,從而形成教與學的脫節。
2. 小學語文教學“學情”的把握與利用
2.1分析教育內容,掌握語文基礎
小學語文教育當中的學情分析時必須從多個層面上著手,并以學生語文基礎作為重點的考驗內容。語文教育中教師需要充分掌握學生的語文功底、文化修養的情況等,根據最終結果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以及知識點,這也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性要求。小學語文屬于基礎性教育課程,知識點相對比較瑣碎,同時幾乎所有的知識點都屬于重點教育內容,這也間接提高了教師對于學情的分析重視度。教師需要在教學內容分析的同時發現學生的學習缺陷,并及時納入到后續的教學計劃當中,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2.2做好情境創建,豐富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學情的分析必然會涉及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等因素。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愿意或不主動思考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不平等,教師的地位過于權威,導致學生只能夠默認為教師所說的就是對的,導致不敢思考。對此,便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做好對學情的分析,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況積極創建良好的平等、和諧氛圍,激發學生可以因為思考而學習,因為思考而思考。思考是開始學習的基礎,是思維的基礎,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并不多,再加上因為傳統教師的教學習慣影響,導致學生很少對所學內容形成思考。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創建良好氛圍,提倡平等互助的教學方式,這一種教學方式的建立基礎在于教師需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的提問,而不能因為學生提出很低級或錯誤性的問題便直接反駁甚至批評,應當激勵學生讓他們敢于表達。其次需要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可以坦誠的表達,禮貌的對待他人所提出的思考,杜絕恥笑和不尊重他人言行的現象。
2.3改善教育思路,豐富教學效果
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其目的是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學習作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實現核心素養的持續性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意識學生的學習現狀,并培養主動探索以及獨立性思考的習慣,促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在“在問什么”、“怎么問題”等能力。
首先,促使學生掌握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能夠了解提問的方法,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教學內容中,應當讓學生意識到“壯士”的含義,讓為學生提供“讀了課題后有哪些思考”,此時可以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出來,并引導學生對這一些問題進行思考討論,看是否可以在小組討論下解決。之后對于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在著重講解,這樣的引導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意識到課堂學習中應當思考有哪些,還可以跟隨思考內容進行針對性學習。其次,需要強化思考的引導與訓練,教材當中普遍存在“劃出不理解的詞句”,對于不同學生而言“不理解”內容必然存在差異,此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劃出自己不理解詞句”時可以先對生字詞進行理解,如果能理解那么嘗試著理解這一詞句,如果無法理解那么嘗試著從整篇文章角度上進行理解,看看是否可以分析判斷出來。在尋找句子與課文內容方面的疑點,可以讓學生先讀、思考然后做課后練習,看看是否存在打不出來或無法理解的問題,從而實現學習能力的持續性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需要提高對學情的理解,并充分展現對學生的高度關注精神,按照學生的感受做好課堂設計,從而保障教學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學情方面,需要借助教材的分析掌握學生的語文功底,并采用創新性、趣味性方式進行教學,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從而為后續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旭明.依課標與重學情: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共通之路——口語交際課《談談心目中的君子》教學反思[J].語文建設,2017,31(13):4-11.
[2] 王旭明.依課標持教材重學情可檢測——真語文課十二字標準[J].語文建設,2016,13(34):4-5.
[3] 羅士琰,宋乃慶,王雁玲.基于實證的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研究:內涵、價值及表現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6,24(10):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