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8月1日至8月30日,由宋飛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二胡表演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的課程講授、現場教學以及實訓匯報階段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順利舉行。來自全國二十余個地區的30名學員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政策扶植下聆聽了來自全國25位專家學者的三十余節專題講座以及接受了不同形式的舞臺演奏訓練。對于個人而言,學員們在高強度、高定位、高水準的二胡藝術研修過程中,演奏技能、風格手法、演奏理念、審美鑒賞能力以及專業理論知識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和凝練。當站在民族音樂傳承的歷史高度來看,此次國家藝術基金對于現有高等民族音樂教育模式的補充意義、對于二胡表演藝術人才選種培育的文化傳承意義以及對于姊妹民族器樂教學的影響帶動意義是非常深遠的。下面筆者將這個項目對于我國民族器樂弓弦藝術傳承的貢獻。
【關鍵詞】中國;弓弦藝術;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彌補單一院校對于專業學養供給不足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有數所享有很高聲譽的音樂學府,以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為代表的九大音樂學院都是歷史悠久、專業設置齊全、師資科研力量雄厚、包括了附中、本科、研究生多層次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一流音樂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等音樂人才的各個院校都是輻射全國或者具有地域影響力的集音樂教育、音樂創作、音樂表演與科研的基地。這數所音樂學府現行一般都設有作曲系、指揮系、鋼琴系、音樂學系、管弦系、民樂系、音樂教育系以及聲樂系等等教學院系,每一個教學院系中又下轄分管的數量龐大的專業設置,學院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開設的選修課、公共課程往往是具有普適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的。不同專業學生在學院內接受豐富音樂表演與音樂文化滋養的同時對于本專業深層次的精修與鉆研上會顯現出課程設置力度與強度的不足。學生在接受專業課教學以及針對自己專業的相關課程知識以外,往往需要從各種講座、社會實踐、線上教育、專業比賽以及專業藝術節中找尋給養。相對于分散的知識獲取途徑以及十分難得的教育資源來說,表1這張顯示了此次國家藝術基金課程的表格十分說明問題(見表1)。
此次國家藝術基金為二胡專業學員提供的“菜單”可以說是極其豐盛的,既有以阿炳、劉天華、孫文明為代表的傳統作品講授又有以劉文金、關乃忠、王建民為代表的近現代創作作品的學習,還囊括了西方經典移植作品的教學,學員們在培訓期間可以飽覽二胡這件樂器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最具代表性甚至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作曲家的作品。對于不同年代經典作品可以以“時間軸”作為坐標來宏觀的審視與掌握,在清晰的關照二胡藝術發展脈絡的同時把控作品的內涵。針對不同的地域風格以及流派風格,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組專程請到了最具代表性以及發言權的幾位專家為學員們傳授了秦派二胡音樂、江南風格二胡音樂以及蔣派二胡藝術,學員們在研修不同地域風格以及流派演奏特點的同時更像對二胡這件最具民族代表性樂器的尋根之旅也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一次溯源。如果把針對不同年代二胡作品的學習比喻成“經”的話,那么對于不同地域風格作品的學習就可以看成是“緯”了。經緯一交叉,就形成了學習、演奏二胡作品的天與地。一代代的胡琴人除了在作品上深挖二胡的藝術表現力之外,一直致力于研究民族拉弦樂器的表現形式。項目負責人宋飛老師將她多年的舞臺站奏經驗以及她對于胡琴重奏與胡琴聲部合奏,這些最前沿的且成果累累的學科科研經驗帶到了此次國家藝術基金的課程中來,宋老師最先進的教學、訓練理念以及她的民族管弦樂隊聲部訓練課題的最新科研成果可以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扶持下得到更加寬泛的推廣與實踐。這樣前沿的學科科研成果也為學員們在研習胡琴獨奏之外帶來了空前的音樂學習給養。對于不同族系民族弓弦樂器的掌握一直是困擾青年演奏者的“藩籬”。由于各大專業音樂學院的辦學定位以及區域性限制,形成了“南人不說北語”的現象。青年學子對于跨區域胡琴門類的掌握即便是可以從所在教育平臺獲得滋養,也很難與最道地的演奏家面對面的拿到第一手學習資源。此次國家藝術基金請到的京胡演奏家王彩云、高胡演奏家余樂夫、曲胡演奏家王中喜以及雷琴演奏家宋東安先生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不同胡琴族系的演奏家,學員們對于這些演奏家往往是久聞其名,未得見其演奏。像這樣的聚南北人,演南北曲,奏南北胡,講南北話的胡琴家族大團聚式的講解與研修,學員們幾乎是打開所有的毛孔在吸收養分了。
二、傳手中技、立腦中意、見心中器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脫離了思想的行動、脫離了理論的實踐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脫離了藝術品鑒、人文情懷、識美鑒美的音,無法謂之樂,盲從的疊加技藝與情感自會造成炫技與炫情。具有優良文化傳承力與文化詮釋力的演奏者必須要重視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熏染。在此次國家藝術基金中,宋飛老師在課程設置上不局限于演奏層面,她不僅邀請到了音樂理論家修海林老師為大家安排了《二胡藝術史概論》《中國民族器樂表演美學理論——溪山琴況釋論》《中國民族器樂表演美學理論——列子.湯問釋論》這樣的民族音樂理論、民族音樂表演美學的課程,而且親自在自己的公開課上通過對二胡音色、二度創作、樂曲人文內涵的講解與剖析來循序漸進的引導學員們建立“樂音”之外的審美思考、演奏狀態思索以及對人文情懷的關照。這正是這位“傳藝隱技”的音樂大家對正在“攜技逐藝”的學員們的深切期待與心靈關照,希望通過參加人才培訓的學員們可以通過思想、樂思的提升達成技藝的進階,成為兼具技術與音樂分辨能力與正確文化認知的二胡專業人才。如果說民族音樂表演美學的理論課程為從事二胡演奏的學員們提供了鑒美審美、審視演奏的一把標尺的話,那么宋飛老師從演奏中延展出來的樂思、情感與審美追問就是為學員們點亮了一盞心燈。聽音問情、含情送音應該就是參加培訓的學員們在數十天的培訓在心里埋下的思維定式與種子。這也正是此次藝術基金與一般的專項二胡演奏技藝提升培訓最大的不同,一個技術難點的攻克、一首或是數首樂曲的掌握固然是很重要的學習成果,然而一個環節的填充遠比不上心中格局的建立重要、宏觀。長線的、點燃希望的、深入心靈的、培養文化傳承者的教育才是國家藝術基金培訓最有價值與意義的精髓所在。
作者簡介:侯少哲(1986—),男,漢族,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講師,研究方向:二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