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丹紅
魯迅先生的雜文有著“文藝性的論文”的稱號,多用比喻進行形象化論證。以入選蘇教版語文教材的《拿來主義》立論部分為例,用“繼承大宅子”來比喻繼承文化遺產,“吃掉魚翅”比喻吸收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鴉片送藥房治病”比喻批判性吸收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與糟粕,“煙槍與煙燈放博物館展覽”比喻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作為反面教材存放部分,“遣散姨太太”比喻堅決拋棄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這部分用生動的語言表明了魯迅對文化遺產繼承的態度。深奧抽象又嚴肅空洞的大道理,經過形象說理,立即變得生動可感又貼近生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魯迅先生的形象生動的論證說理,對當代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是否有一定的啟發呢?答案是肯定的!
1 形象說理的必要性
現如今江蘇高考作文對文體要求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我們從高一到高三主要訓練的就是兩種文體:議論文和記敘文。而網傳85%以上的學生在高考中會選擇寫議論文??梢?,議論文因為老師與學生的熱捧正大行其道。
議論文是針對某個問題或者事件進行分析、評論,同時要明確自己的觀點態度的一種文體。它的本質是理性客觀地說理。徐賁認為“說理是一種理性交流、表達看法、解釋主張,并對別人可能有說服作用的話語形式。”而學生往往是如何說理的呢?用聲高就有理類似于“吵架的方式來說理”;用“只有是什么,沒有為什么”的無理方式來“自說自話地說理”;用企圖給大眾洗腦的方式“高調宣傳來說理”。
任何文體的作文的優劣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評判: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和篇章結構。而這三點中,我認為語言表達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既是思想內容的載體,又是篇章結構最直觀的表現。沒有適合的語言,再深刻的思想內容都會顯得蒼白,再精妙的謀篇布局都會顯得雜亂無章。
議論文因為有理性說理的要求,學生只注重了說理,而在語言表達上就顯得粗糙、干癟,這種現狀對于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中生而言,非常不利。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漫談說理文》中說“說理文要寫好,也還是要動一點感情,要用一點形象思維。”這與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版課標”)的課程目標提出的新要求“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美的表達與創造”是不謀而合的。
綜上所述,在議論文寫作中用適宜的語言,形象化地說理,成了每個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技能。
2 形象說理的語言特點
究竟什么樣的語言才能稱為是“適宜的”?什么樣的語言才能“形象化”地說理呢?具體來說就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具有思辨性;2、貼近生活;3、具有時代特點。
2.1 語言的思辨性
思辨,簡而言之,就是一種主觀的思考。
看以下一組句子
①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②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兩個句子說的是同樣的事情,雖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是都同樣具有哲理,具有思辨性。
如何使語言具有思辨性,我總結了兩種方法:設置矛盾和頂真回環。如:
①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是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么糟。
②擁有的知識越豐富越覺得自己淺薄無知。
③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思辨性的語言需要平時的積累,臨時的創作具有一定難度,一篇文章中如果能有一兩句這樣有思辨性的話,整篇文章的語言就會顯得更加有表現力。
2.2 貼近生活
我班學生的習作中寫到一句話“時間如同案頭的一葉蓮,悄悄拔節,默默綻放,誰都記不清它昨日的模樣。”這句話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時間在她的筆下不再是“逝者如斯夫”“白駒過隙”“光陰如梭”等從古到今被用舊了的句子,這個巧妙的語言更加貼近生活,而且讓人感受到時間一去不復回的淡淡的憂傷與遺憾。
再如“面對打擊,我們要樂觀,正如蹲在火爐上的水壺,盡管屁股被燒得通紅,依舊快樂地吹著口哨。”火爐上燒水是特別有生活氣息的事,從這句話里能體會到他的樂觀,感受到滿滿的快樂。
以上兩個例子正是體現議論文的形象說理的趣味性,是“動一點感情”“用一點形象思維”的。
2.3 具有時代特點
微博上流傳某地學生吐槽公交車有多擠“就像收廢舊的捆紙殼一樣,踩了又踩,壓了又壓……我們幼小的身軀就像一張便利貼,一會兒貼在墻上,一會貼在窗戶上?!?/p>
這段話兼具了貼近生活以及時代性的兩個特點。前半句是他們的生活體驗,看到過收廢紙的是如何捆廢紙的,非常生動。后半句的便利貼是非常具有時代特點的東西。這句子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議論文語言的時代特點還表現在素材的選擇與運用上。一到高考作文就是“名人開會,名言薈萃”,不是“屈原投江”就是“司馬遷受宮刑”。日常議論文的寫作中也經常會出現這種問題,運用一點新鮮的素材,這會使得文章更加有魅力,讀者更感興趣。
總之,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語言可以使文質兼美、情理并具,可以使邏輯力量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將枯索的理性抽象轉化為具體化的形象,使得寫作思路豁然洞開,也使文章更有趣。但是,畢竟是議論文,所以不可一味求形象而導致語言晦澀,主題不明,而應在適當處用較直白的語言點明主題。
(作者單位:青云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