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伶
摘 要 音樂鑒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學生音樂鑒賞力最有效的途徑,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是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并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其在中職音樂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音樂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它不僅調節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的緊張節奏、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培養,有著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
關鍵詞 中職音樂 鑒賞教學 體會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A
中職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與改進,但是仍然存在諸多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問題。中職學生的音樂認識還處在發展階段,教師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課堂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成為音樂的“享用者”,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起著其他教學不可代替的作用。那么,具體到實際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上好中職音樂鑒賞課?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初淺的體會。
1精心設計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語言包括必要的提問、過渡語言、知識講解、觀點陳述等。精心設計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是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中職音樂課堂教學語言的設計,除了應具有音樂學科的特點,要做到簡明扼要、生動活潑、富于趣味性、啟發性、邏輯性外,還應當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及生理、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起到引導、啟發、激勵學生積極探索音樂課程的作用。
1.1導入過渡語
精心設計的導入語總能起到提綱挈領的關鍵作用,它將快速地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之中。根據教師們采用的不同導課方法,如開門見山式、設問激趣式、故事引入法、示范表演法、媒體播放法等等,在語言的設計上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比如第一課《音樂與人生》, 我會設計這樣的問題來引入課題:同學們,你認為什么是音樂?你是怎樣理解音樂這門藝術的?通常你是怎樣欣賞音樂的?欣賞音樂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1.2評價激勵語
雖然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辨能力都已較強,但是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激勵仍不可少。在聆聽鑒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及時地反饋,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能力考核成績等,可以激勵學生以一種更為積極的心態參與到音樂學習的其他教學環節中。例如欣賞《貝多芬——第二十三(熱情)鋼琴奏鳴曲》,這是一首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作品,激烈的矛盾沖突、頑強的斗爭精神等典型的貝多芬風格在此一覽無余,充分表現出作曲家成熟時期的思想情感。通過聆聽、分析音樂之后,學生對音樂的基本情緒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為了促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進一步感受音樂的魅力,我引用列寧的話來激勵學生: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愿每天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
1.3總結陳述語
教師對音樂作品的介紹、個人觀點的陳述或對學生音樂學習狀態等做總結陳述,要力求做到觀點明確,中心突出,語言簡煉,引人思考,體現出音樂課程的科學性、專業性。如《音樂與人生》一課,老師可以作這樣的小結: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學習完本課之后,同學們再想想什么是音樂?你懂得了哪些新的欣賞音樂的方法?音樂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
2靈活應用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教而有法。選擇合適、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音樂教學,是音樂課成功的必要保證。在各種教學方法中,如設問法、聆聽法、比較法等,教師應當視每堂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地運用。例如一些音樂知識、音樂史料等,可以采用講述法等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簡明扼要、生動的表述,讓學生對其作概略的了解。而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鑒賞的過程,則更多地運用媒體展示法、聆聽法、對比法、探究法等。而在實際教學中,各種教學方法又常常是融為一體,并非孤立應用。
3合理安排課堂教學
《普通中職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聽覺體驗是音樂審美和音樂學習的基礎,在音樂教學中要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將聽覺體驗滲透于音樂不同模塊教學中的全過程,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并發展學生的音樂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表現等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音樂鑒賞模塊的教學應堅持以聆聽音樂為主的教學原則,要側重在聆聽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比較和評論。可見,“聆聽”和“鑒賞”是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聆聽是基礎,鑒賞是目的。課堂教學中的其他教學環節都要緊緊圍繞著這兩項內容。
4整合拓展教學資源
中職《音樂鑒賞》教材,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和以音樂文化為主線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容量也大。但中職學生學習時間有限,音樂教師必須有選擇地整合教材,不可面面俱到,有時又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地拓展教學內容。比如在欣賞教材中的戲曲與民歌時,就可把本地的戲曲與民歌結合進去加以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家鄉的音樂文化,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又如在《鋼琴音樂的奇葩》一課中,教材中安排了《肖邦——c小調練習曲》和《李斯特——愛之夢》兩首樂曲。由于課時的限制,很顯然不可能兩首樂曲都詳細地進行聆聽、鑒賞,因此必然要有所側重。此外,考慮到農村學生對于鋼琴的認識還十分初步,有的學生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鋼琴這個樂器,因此,我們必須適當拓展本課教學內容,增加“介紹鋼琴”及“鋼琴表演”相關知識的教學內容,通過展示大量鋼琴表演的珍貴資料,讓學生對鋼琴藝術產生全新的認識。實踐證明,這樣做是合適和必要的。它對于學生進一步了解“鋼琴音樂的奇葩”這樣的高深內容,起到鋪墊作用。而對于個別有鋼琴特長的學生,我感到這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一定要盡可能地鼓勵他們在課堂上進行現場表演,盡情地發揮他的鋼琴專長,這樣做也是給其他同學一個極好的示范。
總之,要上好音樂鑒賞課只有走出傳統音樂欣賞教學的模式。在音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適合學生特點、淺顯易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只有不斷求新探索,不斷完善,通過反復不懈的努力實踐、探究和總結,才能將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自身的教學思想,摸索出音樂課堂教學的規律,找到一條成功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