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 要:縣域經濟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具有地理空間和地域特色等特征,主要反映在地理區位、歷史人文和生態資源等方面。但是縣域經濟在長期發展中,經常把經濟指標放在突出位置,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可持續發展得角度來看,這是不可取的,必須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走縣域生態經濟發展之路。本文剖析了衡陽市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今后生態經濟建設的基本路徑和主要對策。旨在促進未來衡陽市縣域生態經濟的健康、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縣域生態經濟;現狀;路徑;對策
截至2017年年末,衡陽市全市常住人口達到720.53萬人,農業、工業及第三產業貢獻生產總值3132.48億元,科技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交通運輸和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在2018年12月,被評為2018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以期在滿足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還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衡陽市曾被評選為“中國新興城市三強”,而近幾年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城市不斷擴容,國務院也明確了衡陽“湘南地區城市”定位。在南部新城強勢崛起的同時,打造“一島、一帶、兩水、四山、六園”的優美景色。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衡陽市在保持工業發展優勢、交通運輸優勢和教育領域等優勢的同時,還需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走生態農業之路、生態工業之路、生態能源之路和生態旅游之路。
一、 衡陽市縣域經濟現狀和問題
(一)農業資源豐富,但農業抗災能力薄弱
衡陽市地處衡陽盆地,位于湖南中南部,處于湘江中游地段,水資源豐富。衡陽市總面積15310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礦產資源、動物資源和植物資源豐富,為典型的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之鄉、魚米之鄉和旅游勝地。同時,衡陽境內自然災害和剩余勞動人口較多,人均耕地少。衡陽的主要水利資源源于湘江,衡陽境內流域面積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近10年來,衡陽市在水利投入方面較少,水庫等農業基礎設施受水旱災害的影響存在隱患,同時受圍湖造田、開墾荒地和植被砍伐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抗災能力下降,嚴重威脅衡陽農業甚至湖南省的經濟發展[1]。
(二)能源消耗量大,但城鄉“三廢”污染較重
當前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和利用新型能源,不僅可以實現環保的目的,還可以充分利用能源,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但是目前衡陽諸多農村地區基本燃料為木材秸稈,產生的顆粒和粉塵對空氣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全衡陽市年消費燃料木材數量較為龐大,加上基本建設所消耗的大量木材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對植被的破壞,造成年消耗森林資源數量持續增加。據相關統計,近年來衡陽市年均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1104×108t以上, 工業廢氣排放量達到244×108m3以上,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超過200×104t。隨著礦產資源不斷開發,工業“三廢”和放射性廢渣在也在逐年增加,這些物質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與生態經濟建設理念背道而馳[2]。
(三)經濟發展加快,但生態環境問題凸顯
衡陽市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合理,表現為濫采亂挖和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任意排放,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自然資源,還造成了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尤其在居民稠密區和工業聚集區,環境問題更加嚴重。建國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在衡陽進行工業布局時沒有充分考慮到與當地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問題,出現不少國有大型企業與地方經濟發展不適應狀況,出現封閉體系甚至存在爭奪資源和資金狀況,導致衡陽市國有經濟比重較高、產業布局與結構不合理等相關問題。另外,還有一部分企業一味擴大再生產,忽視企業的創新發展和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得理念。在農業生產方面,因為國家和地區一直推行“以糧為綱”發展戰略,導致第一產業比重過大以及各地農業產業結構趨同狀況,沒有實現農業的特色發展,而農耕面積過大也導致很多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
二、 加強衡陽市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結合上述,衡陽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總結發展經驗,借助國家發展得良好環境,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綠色高效生態產業,達到人與自然的協同共融發展,這不僅是衡陽市未來發展得必由之路,還直接影響到群眾的生命健康、生產生活,更是衡陽市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得必然選擇。
(一)生態經濟發展基本路徑
衡陽市須著眼于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打造與環境相協調、與市場相對接的綠色高效生態產業,依托湘江流域的區域優勢,擴大城市發展規模,打造“湘南地區中心城市”,并且將衡陽市打造成為全流域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
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首先,堅持按流域布局。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而其中重要的舉措在于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其中退耕還林政策的推出使得流域周邊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各級行政單位要切實開展治理行動,加強水資源保護、森林資源保護和礦產資源保護。衡陽市的生態環境保護要與小流域開發治理相結合,在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要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可利用工程攔蓄地表徑流等方法,以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促進水資源高效合理利用。其次,堅持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律制度的支持,加快建設法律法規體系可以讓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法制化。長期以來,《環境保護法》等法規的制定有效規范和約束了企事業單位在生產中的行為,紛紛在生產和建設中加強環保行動。衡陽市在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地的經濟和資源開發實際,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得經濟建設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環境補償制度。此外,各部門還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
2.做優生態農業經濟
衡陽市要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在農業發展中要以資源為依托,細化營銷戰略,發展特色農業,以市場為向導,以產業政策為指導,發揮出農業經濟的產業優勢。同時,要在縣域生態經濟視角下形成規模經濟,提升農產品的結構檔次,選準產業集群,打造塊狀經濟。因此,衡陽市要走高效、優質生態農業發展之路,著力發展花卉、園藝、觀光旅游、休閑等特色農業項目,打造生態種植業和生態林業。
3.做強生態工業經濟
衡陽市要打造資源節約型的生態工業體系,首先,大力打造生態工業園區。衡陽市依托自然資源、交通運輸等區位優勢,可以拓展和做大做強工業園區,確保積極引進外來資本,以此推動園區建設,借助園區建設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打造園區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衡陽市在建設生態工業經濟中要從土地資源考慮,盡量將產業和項目集中在同一園區,以此節約建設成本,同時還有利于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加強園區內部企業的聯系和協作關系。其次,培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集群,可以發揮出集群優勢,將大量同類型企業和關聯度較大企業聚集,可以節約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有利于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使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使區域競爭優勢升級,進而實現整個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4.做大生態服務業經濟
要想做大生態服務業經濟,需要依托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這是吸引外來投資的基礎,衡陽作為全國45個公路交通主樞紐城市之一,陸上交通便利,并且水運和空運發達,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得優勢。要將交通運輸與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打造區域貿易交流平臺,將玉麟香腰、衡陽唆螺、魚頭豆腐、張飛酒、湖之酒等特色產品外銷,發揮出抗戰紀念城市、境內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優勢,以“紅色文化”為契機,將羅榮桓故居等景點加以深度開發,宣揚紅色文化,打造生態紅色旅游品牌。
(二)生態經濟發展主要對策
1.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生態旅游是近年來旅游行業的發展新思路,衡陽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因此可以打造生態旅游產業,這就要求當地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用旅游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具體來說,衡陽生態旅游業需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美景,利用雁湖生態文旅小鎮和著名秀麗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前來觀光。衡陽的生態旅游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積極向人們宣傳環保思想,從我做起,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3]。
2.培育清潔能源產業
衡陽市需要發揮可再生能源豐富的獨特優勢,努力調整能源結構與布局,充分借助太陽能、生物能、核能等資源,大力發展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并且用清潔燃料代替煤炭等燃料,進而改善空氣質量,衡陽市水能、太陽能十分豐富,同時核能資源也十分可觀,合理利用這些能源可增加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把清潔能源打造成衡陽市優勢產業之一,當地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且加強監督管理,最終徹底改變衡陽市農村地區大多數家庭生活中燃燒秸稈的習慣[4],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工業“三廢”排放。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家大力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今天,縣域生態經濟發展顯然已經在各地形成共識,衡陽市有著諸多的地理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今后要總結經濟發展得經驗,改變不合理的發展模式,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此外,還要發展生態林草產業、綠色化工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樣才能全面、深入地將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結合,打造出水清、地綠、天藍的衡陽生態經濟帶。
參考文獻:
[1]劉春蓉.后發地區新型工業化發展得路徑與對策——以廣東梅州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5):122-127.
[2]鄭志來.江蘇省“一帶一路”戰略融合發展路徑與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7).
[3]崔晶玲,劉慧.縣域普惠金融發展情況調查與路徑探析——以臨汾為調查對象[J].中國集體經濟,2017(25).
[4]王苗苗.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得路徑分析——以霍山縣為例[J].現代商業,2017(25):73-74.
作者簡介:
徐 娟(1976. 10-),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講師,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企業經營管理、區域生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