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達
摘要:民族聲樂演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豐富的音色與多變的情感,這樣才能打動并感染現場觀眾。音色不同會表現出不一樣的人物性格,富有變化的音色能夠讓思想感情變得更加豐富。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歌者需要提前分析作品風格特點,注重對音色的合理調控,將蘊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這種演唱方式才能提升藝術境界,在心靈上真正與觀眾形成共鳴,獲得演唱的成功。本文將對音色進行概述,并介紹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音色調控技巧。
關鍵詞:民族聲樂? ?演唱? ?音色調控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84-02
民族聲樂演唱中要對氣息強弱、共鳴腔體大小和聲音位置進行調控,讓音色發生適宜的變化。若聲音集中、位置較高,則會增加頭腔共鳴,呈現出甜美、清脆的聲音,否則音色將顯得雄壯、渾厚。若適當增強氣息,聲音將變得更有力度,而減弱氣息后,則變得柔和、舒緩。對此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歌者需要掌握正確的音色調控方法,能夠與作品基調、風格相符,將歌曲內涵準確、完美表達出來,這樣的演唱才稱得上完美。
一、音色概述
所謂音色,即樂音品質特征,將相同音高、音強和音長區分的聲音屬性。站在廣義角度對演唱音色進行分析,為歌者在民族聲樂演唱中聲音上體現的共性。而站在狹義角度對演唱音色進行分析,為聲音的物理色彩。聲音的特色很多,特性呈現和聲腔體現密切相關,只有運用豐富的音色才能更好的表達民族聲樂作品特色與情感,并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創造良好條件,尤其是利用獨特的音色,可以讓觀眾充分領略到民族聲樂的魅力[1]。此外,音色也由顫音、潤腔等決定,有利于將音樂文化內涵展示出來,真正打動觀眾,引起他們的共鳴。當然音色還取決于文化背景,陜北、江南等地區民族聲樂在音色上就有很大不同,其地域性將對音色風格帶來很大影響。
二、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音色調控技巧
(一)調式與調性色彩的調控
在民族聲樂演唱中要注重控制好音樂色彩,即反映在調式調性、和聲和編配等方面,通過采取上述技術手段,將對音色實現層次性音色控制,在不同的調式與和聲下將表現出不一樣的色彩感。可見民族聲樂演唱中應該將氣息控制和調式調性相結合,這樣才能產生完美的演唱效果。
音樂調式與不同的調性在意義、功能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上述要素發揮著基調表達與感染作用。歌者通過在這些要素上進行合理的調控,能夠讓作品產生更為豐富的色彩效應。不同調式調性和氣息、高音結合起來,也有利于對色彩的表現,對調性色彩來說,大調通常為暖色調特征,有明亮的色彩,讓觀眾產生積極向上、充滿熱情之感。小調和弦一般是冷色調,為觀眾帶來一種暗淡、憂郁和朦朧之感[2]。歌者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應結合上述基調的同感性,合理選擇所要表達的色彩象征,同時為讓作品在風格與色彩上顯得更加獨特,讓演唱達到一種全新的意境,也要采取整音音階、五聲音階、七聲自然音階、半音階、全音階等調式,尤其是二度、三度、六度、七度音程和增、減音程的調性關系也常用于色彩性的調性對置,確保色彩獲得調試的變化。
(二)注重呼吸的控制
民族聲樂演唱中歌者也要注重在氣息上加強調控,這樣能夠讓觀眾獲得更好的聽覺效果。呼吸對音色影響很大,這是因為當氣流沖擊聲帶后,形成的力度不一樣,產生的音色變化也不同,演唱中若是氣息的對抗支點力度提升,音色將變得更加結實,力度也更足,否則音色會顯得柔和。不僅要在氣息力度上作出變化,氣息沖擊聲帶時閉合時間也影響著音色,如在氣息沖擊聲門之前,聲帶處于閉合狀態,會讓音色顯得很硬朗,為硬起音。如果氣息在聲門閉合前已經通過,音色將變得比較柔和,為軟起音。歌者需要結合民族聲樂作品的要求,在音色變化上做到鏗鏘有力,需要適當增加氣息的力度,而若要獲得優美、柔和的音色,則要減弱氣息。
以《洪湖水浪打浪》為例,這首民族聲樂歌曲以抒情為主,曲調優美,將清麗、富饒的江南水鄉美景呈現了出來,并表達了革命者堅韌樂觀、忠于人民、忠于黨的無私情懷。對此歌者在演唱這個作品的時候,應該在呼吸上調控到最為平穩與柔和的狀態,在氣息量上保持適中,全部樂句均采用軟起音的方式,從而讓音色變得更加甜美、柔和。而在《長相知》中音色的調控則有很大不同,這是一首古曲,帶著昆曲特征,旋律上經常出現一起一落的頓音。為了將頓音處理好,就應該加強對呼吸的控制,在每句起音與旋律轉彎的地方采取硬起音,將昆曲風格特點充分表達出來。
(三)充分運用共鳴腔體
人體共鳴腔由頭腔、咽腔及胸腔等構成,每個共鳴腔體形成的共鳴音響在音色特征上會有較大差異。若是頭腔共鳴多,就會獲得明亮、高亢的音色,而口腔共鳴多,則會獲得單薄、親切的音色,胸腔共鳴的音色將顯得雄渾澎湃、低沉寬厚[3]。這表明共鳴腔除了具備增加音量的作用以外,還能夠讓聲音色彩出現變化,這需要將共鳴腔體共鳴功能體現出來,確保在真聲、假聲、混合聲等聲音色彩上能夠流轉轉換、自如運用,從而將所有民族聲樂作品完美演唱出來。
以歌曲《梅蘭芳》為例,前半段以敘述特點為主,同時帶有京劇唱腔,大多數為假聲成分。在演唱中可以采取高位置、硬起音,將頭腔共鳴效果真正體現出來,獲得明亮、清澈和靈巧的音色。后半段主要將梅蘭芳大氣凜然的民族英雄氣概反映出來,不僅要運用頭腔共鳴,應該對全身共鳴腔體進行調控,把共鳴腔拉長拉寬,減少氣息支點,增強沖擊聲帶力度。這樣獲得的音色才更加挺拔與高亢,穿透力也能實現提升,與歌曲中蘊含的人物情感保持一致。
在民族聲樂作品演唱過程中,還需要喉咽腔、口咽腔等共鳴腔體進行調控,這些可變共鳴器官的形狀與空間,主要變動后就能夠形成變化較大的音色,有利于對歌曲表演藝術形象的塑造。以歌曲《一杯美酒》為例,這是一首新疆維吾爾族的民歌,受到地域環境、語言等影響,新疆人在演唱時非常有特色,表現在位置比較靠后,咽腔打得比較開且豎,聲樂厚實,與美聲唱法類似。在這首歌曲演唱過程中,歌者需要適當抬起軟腭,口咽腔往后擴張,確保歌唱的管道能夠豎起來,聲音位置由眉心向腦后靠,猶如聲音由后腦勺拋出去一樣。此外,還要注重對呼吸深度的調控,適當降低歌唱的支點,每句由小腹與橫膈膜的對抗上起音,從而保證音色變得更加渾厚、飽滿,將維吾爾族歌曲特點更好表達出來。
(四)語言與音量調控
對民族聲樂演唱來說,歌者還要了解各民族文化,在語言特色上能夠讓傳統音樂與近現代音樂上出現較為明確的界限,并在不同縱向組合、演唱方式等方面,也將表現出不一樣的文化特點。傳統音樂通過重唱、合唱等形成的和聲,在和聲結構性上非常注重,但近現代音樂和聲在強調和聲色彩性與人文性基礎上,也注重和聲色彩性與情感性相結合[4]。站在某種程度來說,民族聲樂演唱中產生的和聲具有固定的色彩效應與情感象征。
演唱期間各民族的語言存在較大差異,會讓曲調出現較大的偏移,由此形成的和聲將表現出非功能性和聲、不協和音、脫離調性的和弦等特征,通常也經常用到孤立的大小三和弦、不解決的七和弦、四度疊置和弦的應用,讓民族聲樂作品在意境與內容上更為豐富。此外,演唱者還要重視作品中部分襯詞運用的各種平行音程、平行和弦、附加音和弦,包括持續音與音域很大的和弦引起的音色變化,這讓和聲更具層次性,增加了演唱音色的視覺感與層次感。
三、結語
總之,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歌者需要注重對音色的調控,這是保證完美演唱的有效手段。通過對音色的有效調控,既保證了將民族聲樂作品內容完全呈現出來,又可以豐富表達的情感,在心靈上引起現場觀眾的共鳴,獲得出色的音色效果。音色作為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關鍵性因素,需要歌者正確把握音色的調控技巧,確保與作品基調、風格等相符,并根據需求變化將歌曲內涵、意境如實呈現出來,讓觀眾能夠準確領悟,并獲得更多美感享受。
參考文獻:
[1]馬克.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及表現[J].北方音樂,2018,(24):62-64.
[2]陳亞麗.聲樂演唱中音色的運用及表現探析[J].黃河之聲,2018,(16):8.
[3]丁倩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音色探究[J].當代音樂,2018,(05):73-74.
[4]李亞東.聲樂演唱中氣息與音色的有效應用[J].大眾文藝,2017,(1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