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娟 林慧
摘? ? 要: 目前高校致力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體驗式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存在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分離、知識考核與行為評價脫離、日常教學與就業指導脫節等問題,將體驗式教育納入系統教育,能有效指導學生反思體悟,提升內在素質,增強專業技能,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教育實效。這就需要完善學生的行為評價反饋機制,培養教師體驗式教育思維,健全校企合作機制,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 體驗式教育? ? 就業能力? ? 培養路徑
體驗式強調以行為先導而后知,強調體驗、實踐、經歷,實現人與環境的互動,形成自我的真實感受,從而實現深刻理解、意義生成與心智建設。目前學生存在自身能力難以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問題,將體驗式教育融入就業能力培養體系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與教育的靈活性,是解決就業難的一個關鍵點。
一、體驗式教育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內容。
第一,專業實踐技能。是指對本專業技能的理論掌握程度及運用本專業知識解決相關業務問題的能力,并且技能水平越高,越受職場青睞,這也成為企業選擇用人的重要方面。第二,可遷移能力。一個大學生應具備學習能力、組織管理、溝通協調、團結協作、人際交往、抗壓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是企業考量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三,自我管理能力。大學生當前處于生理成熟、心理半成熟的狀態,人格可塑造。大學生人格素養會經歷暴露、反饋、修正、形成等階段,這是大學生活良好適應的重要基礎,樂觀、自信、誠信、勤奮、吃苦、敬業、責任心凝練而成的職業素養是檢驗大學生職場生存與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分離。在教學中,灌輸式教學方式依然占主導,學生缺乏體驗實踐,就難以形成理論與實踐在自我能力體系中的交融,出現專業課程學習在知與行上的斷層,部分課程的學習流于應付考試而非將來就業。在課程設置中,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性,忽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雖然部分課程內容包含課程實踐,但在實際操作中,實踐環節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未有效發揮實際效果。目前部分課程改革的進度滯后于市場變革的速度,不利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
第二,知識考核與行為評價的脫離。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學校的考核標準是以專業知識的理論掌握程度為標準,缺乏對學生的實踐過程及實踐效果的檢驗,學生疏于對自己實踐技能的要求。同時,缺乏對自身行為的評價機制,“人們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倫理道德是需要習得的。當代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僅在就業能力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更是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應當被學習、被評價、被反饋,最終得以改善,學生要堅定以培養職業素養提升核心競爭力。但當前,高校這樣的評價、改善機制是不完善的,導致部分學業優異的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由于從未認知到自我人格素養的短板而被企業淘汰。
第三,日常教學與就業指導的脫節。目前就業單位與學校學工處分管就業的部門聯系緊密,對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學工教師收到較多反饋,但在日常學生教育中,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和教學工作處于分割的狀態,各自施教,學工老師與教學老師缺乏長效互通機制,難以保持信息暢通,導致用人單位的反饋難以常態化地傳遞給任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就業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標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學不能實現社會對學生所需要的就業能力的全面指導,影響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提升。
二、體驗式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影響與作用
(一)指導學生反思體悟,提升內在素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2]“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3]反思體悟是體驗的重要階段,工作情境的體驗會使學生認知到自己各方面的優勢和不足,是嘗試將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感受在人與物、人與人互動中自身的價值感、意義感與是非感,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更加適應工作環境,也可以愉悅身心,提高學生的人格品質。
(二)增強學生專業技能,適應市場需求。
“理論的方案需要通過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才臻于完善”[4]。馬克思主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不斷實踐、不斷體驗,因為學習不僅是被動吸收和不斷記憶的過程,學習需要體驗者的積極參與,通過不斷嘗試、不斷經歷,不斷思考,獲得新知。體驗式學習的過程分為“具體的體驗——對體驗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動實驗——具體的體驗”,是一個系統整合、不斷循環提高的學習過程[5]。這就需要鼓勵學生參與專業競賽,模擬情景,斟酌方案,運用技能,反復體驗,獲得提升,同時高校也可將學生寒暑假專業實習納入成績考核,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參加專業崗位實習,了解行業動態、崗位需求、專業要求,切實為就業做好準備。
(三)挖掘各類社會力量,增強教育實效。
體驗式教育的實施與普及需要教師、企業、社會等各方資源的支持,這就需要搞好做好教師培訓、各方協調等工作,確保各方資源有效落實到位,積極加強與政府的聯系,充分利用與促進政府對于在校生回原籍實習制度,畢業未就業學生回原籍見習制度等就業政策,積極搭建溝通橋梁,確保信息暢通,為廣大學子筑建就業能力提升的有效平臺。廣泛加強與企業的聯系,為學生儲備實踐與就業基地。積極邀請企業人員擔任客座教授,或為學生開設相關專業講座,或進行職場經驗介紹等。高校作為中堅力量,要積極打通就業渠道,確保各方聯動,助力學生成才。
三、體驗式教育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路徑
(一)完善行為評價反饋機制,促進個性發展。
當前大學生正處于生理成熟、心理不成熟的階段,個性發展尚不完善,目前學校的考核機制更傾向于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對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機制尚不完善,這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整體提升至關重要。首先,任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饋。課程教師加強對學生課堂行為的把控,針對考試、作業較差的學生進行思想與學習的及時反饋與指導。其次,輔導員做到與學生“一對一”溝通全覆蓋。輔導員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積極做到了解每一位學生,并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及時指出問題,督促修正。最后,實習單位形成切實有針對性的個性反饋意見。鼓勵用人單位形成對學生本人技能、個性等多方面的客觀評價,指導學生認清不足,全面發展。
(二)培養教師體驗式教育思維,優化能力結構。
高校專業課教師要積極培養體驗式教育思維,在課程教學中,注重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模擬實驗,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己分析、自己思考、自己評價,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課后教師充分利用資源,帶領學生參觀企業、了解工作內容與流程,組織并指導學生參與專業知識競賽,以賽促學,促進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了解自我職業興趣、職業技能和職業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制作簡歷、參與模擬招聘、生涯訪談、職場一日行等過程進行自我探索與職位認知,全方位了解自己、了解就業,完成合理匹配。鼓勵學生參加學生組織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培養自信心與責任感等,在活動中提高溝通交往、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等能力。
(三)不斷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增強實踐能力。
高校應深度挖掘自身的優勢,邀請企業人員擔任各專業指導老師,將優秀的企業工作者邀請到學校、課堂,給學生們進行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對學生提出更加契合專業需求和發展的建議與成才思路。深化有企業的合作,在企業中真正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第二課堂”,配“師傅”,廣泛研討,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要求學生假期里與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實習,并形成實習報告,回校后開展相關討論會,促進交流,加深體會,不斷增強就業能力。
四、結語
體驗式教育理念為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這就要求從學生到教室,從學校到社會真正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領會與執行。這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各方主體的齊心協力。教師要不斷開發與研究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學校要建立與完善全面的就業能力考核體系,企業要為人才發展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社會要為學生進行更多的職業體驗提供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真正讓學生在體驗式的理念中體悟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的內在關系,在體驗式的教育環境中深化理論認知,提高實踐能力和核心就業競爭力,適應職場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3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6.
[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6-297.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17.
[5]辛世霞,甘英.隱形素質教育提升持續就業能力可行性研究初探[J].人力資源管理,2015(6):311-313.
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專題)項目《體驗式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研究》,批準號為2017SJBFDY35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