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晶 楊金蓮 陳蕭蕭 劉燕君
摘 要:該項目將心理平臺建設與文化景點宣傳相結合,借鑒小說《解憂雜貨店》的形式,以當地文化景點姑嫂塔的傳說為背景,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運營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高校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平臺,讓素不相識的人們通過郵件當彼此的訴說者和解憂者。
關鍵詞:心理咨詢;線上;線下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擇業與就業問題日益加重,導致學生承受的來自學業就業、情感和人際交往的壓力越來越大,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尤其是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
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及時幫助處于心理危機境遇的學生恢復心理健康構建切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現階段,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停留在面對面、預約、定時的心理咨詢水平上,相當多的學生不愿意主動走進心理咨詢室,向心理咨詢老師敞開心扉尋求幫助。因此,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解憂遍布全國高校,因此回歸書信也會讓大家有新的體驗。
二、本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為了更真實準確地了解南本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項目針對本校師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以下是此次問卷結果的分析:
(一)性別、年級分析
本次接受問卷調查的人數共有247人,男生85人,占總比34.41%;女生162人,占總比65.59%,女生明顯多于男生。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一.女生更喜歡交流溝通,人際相處更敏感。男生則喜歡獨自處理問題;二是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心理問題的困擾,更愿意主動地尋求心理幫助。男生遇到挫折,更愿意通過體育運動、網絡游戲或向朋友尋求幫助。
在年級分布上,大一學生42人,占比17%;大二學生34人,占比13.77%;大三學生124人,占比50.2%;大四學生47人,占比19.03%。大三學生最多,大二學生最少。大三學生剛從大二轉到大三卻又面臨著即將升到大四以及畢業后就業的壓力,突出的心理問題表現為目標迷茫、升入大四的惶恐等。
(二)心理問題分析
問卷中涉及了當代大學生對于壓力的看法,與緩解辦法,大部分同學們的壓力在一天之內甚至睡個好覺就可以釋放出來,說明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此外,絕大多數被訪者在解決壓力的時候更傾向于找人傾訴、上網、或者消費,只有少部分同學會找心理醫生咨詢。
大學生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情緒問題,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戀愛情感也是主要困擾的問題;其他依次為生涯規劃、學習管理、神經癥、精神障礙、危機干預。根據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現狀和年級、性別差異,了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和類型,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提高心理輔導工作的實效性,為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性依據。
(三)大學生生活分析
通過問卷分析發現,76.92%的同學覺得人生發展與職業選擇上的困難是上大學后最大的困擾;57.89%的同學認為自我管理能力不強也是一種困擾。就業壓力、學業問題、人際關系糟糕更是被訪者出現心理方面問題的原因所在。71.26%的同學們能夠疏導自身心理問題。
三、本校心理咨詢工作現狀
本校心理健康協會成立于08年12月份,隸屬校學生處,是校心理咨詢室指導建設與管理的校級學生組織。學校開設最大協會之一“心理健康協會”,簡稱“心協”,成立于2008年12月份,是由院心理咨詢室指導建設與管理的院級學生組織。“心協”以“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及保健知識,增強大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和能力,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為宗旨,堅持“助人自助”的原則。 除了“心協”,校內還有“校易班工作室”與“縱夢閩理”工作室開設的微信公眾號,與官方QQ互動墻,以樹洞類型投稿的方式匿名發布疑慮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對校內學生有較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心理健康協會舉辦活動與講座,并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需要傾訴的心理需求。并且,由于多部分同學害羞的心理,很少有人真正的去校內設的心理咨詢室進行健康,科學的心理開導。而校內的樹洞、投稿等形式也只局限于傾訴并沒有起到溝通的作用。
四、本校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平臺設計
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本校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平臺,同時將旅游景點與高校心理咨詢平臺結合,通過該模式的推廣,既起到了宣傳文化景點作用,也實現了旅游景點與心靈平臺的結合。
(一) 線下解憂模式
與圖書館洽談合作,將郵筒擺放在圖書館一樓。在郵筒、信封上貼上姑嫂塔的標志,體現主題;設立取件箱和寄件箱,人們采取信件互遞的模式做彼此的解憂人;傾訴的一方在信件下方留下特殊的標記并投遞到寄件箱,解憂人任意選取信件回復,并在七天內將回信投放到取件箱。期初,免費提供信紙與信封,吸引同學了解,從而達到推廣的目的。在同學們學習之余,將生活中的疑惑投到郵筒之中,定期翻看,查詢郵筒中的內容,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同時借助圖書館公眾號推廣項目相關活動。
(二)建立線上“解憂平臺”
建立微信公眾號“寄給姑嫂塔的信”,通過公眾號與同學們進行線上的心理疏導,定期推出短篇暖心文章,供同學們閱讀、探討。通過留言互動抽取幸運讀者贈送暖心小禮品。同時利用公眾號宣傳推廣線下活動,做到線上線下活動同步進行。
創建“解憂博物館”,平臺提供儲藏紀念品服務,幫助人們收藏不便存儲在身邊又不愿遺棄的紀念物,并按物件大小和儲存期收費。
解憂行動。平臺提供私人訂制策劃活動,如“48小時CP”“表白加速器”等等。除此之外,平臺會定期在公眾號上將心中裝滿困擾的人們聚集起來;可以互相認識彼此,寫一封長信,互訴難題互相幫助。
“時空旅行”系列。平臺征收個人的憂愁疑惑信,并針對該信給予對應的解憂信,但在一定期限后才寄到寄信人手上。本系列旨在當事人回顧以往所發生的困擾和今時今日所面臨的現狀與解憂信是否不同,結局是否不同。
五、推廣與展望
信息化的時代造就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大批的學生網民,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等特點,為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大學生又是目前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所以充分利用線上與線下活動開展網絡心理咨詢平臺,是未來大學生心理咨詢發展的趨勢。 將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解憂模式推廣至各高校,促進文化與心理平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