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雙
摘 要: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基礎是觀察力。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并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助力學生創造力的形成,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21;G4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5-0016-02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六大解放”,強調教育要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那么,學生的創造力從何而來呢?筆者認為,學生創造力的基礎是觀察力,沒有敏銳的觀察力作鋪墊,創造力將成為無源之水,天馬行空。道德與法治教師所面對的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要在平時的工作中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并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大家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一旦喜歡做一件事,就會執著地去探索、實踐,哪怕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也不會輕言放棄,而是想盡辦法去解決,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而好奇心就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作為教師,應該葆有一顆童心,和學生一起成長,要像保護古董一樣去呵護學生的好奇心。
低年級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會在下課的時候圍著教師問:家里養的金魚為什么不會閉上眼睛啊?窗外的小鳥一直唱歌,它們不會口渴嗎?警察叔叔為什么不怕淋雨,他們有和超人一樣的特異功能嗎?為什么我的風箏在教室里飛不起來,可是在操場上卻飛得很高很高?
每當這時,筆者都會俯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撫摸學生的頭,親切地對學生說:“你真棒,你長大后一定會是個偵探家。”“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老師相信你一定有辦法找到答案的。”
接下來,不管筆者在學校的哪個角落,總有學生冷不丁地冒出來,說:“老師,金魚不閉上眼睛是因為金魚沒有眼瞼。”“老師,我發現警察叔叔不是超人,因為他不會飛。”
面對學生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筆者不得不驚嘆他們的想象力是如此豐富神奇。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小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由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同時,教師要讓學生用一雙明亮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了解世界,探索屬于他們的美好的未來。
觀察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環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持久并且有思維和語言參與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
1.要讓學生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無目的性的“觀察”,其結果是觀而不察
比如,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二課的“校園真美麗”時,筆者在上課伊始就這樣引導學生:孩子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去參觀我們的校園,大家可以自由活動,把你們最喜歡的地方記錄下來。15分鐘后,我們一起來分享大家的收獲,看看誰的發現最美麗。(15分鐘后,學生開始交流)
生1:我喜歡花,所以我觀察的是學校的花壇,花壇的花開得很美,引來了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我還能聞到陣陣香味。
生2:我最喜歡校園的草地,綠油油的,軟綿綿的,我還脫下鞋子在上面踩了踩,好舒服,就像在腳底按摩。(全班一陣哄堂大笑)
生3:我是個籃球迷,我最喜歡我們學校的籃球場了,有8個籃球架,以后下課就不愁沒地方運動了。
生4:我最喜歡學校的便民圖書角了,那里有很多的繪本,都是我喜歡的,以后下課我就可以去那里看書了。
可見,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觀察的目的進行引導,這樣能克服他們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觀察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具體目的和要求。學生在明確目標后,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需要觀察的點上,這樣的教學效果才最優質。
2.引導學生觀察時,要讓學生懂得調動多種感官去探究觀察對象,從而使獲得的體驗更完整、全面
比如,教學“花兒草兒真美麗”這一課時,筆者在課前先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花兒、草兒,發解它們的形狀、顏色、香味……觀察時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腳輕輕摩擦,用耳朵聽聽風兒和花兒、草兒在說什么悄悄話,用心去感受春天帶來的美麗世界。這樣的活動既能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神奇魔力,也能讓學生融入自然界,走近花兒、草兒的世界,和花兒、草兒成為好朋友,激發學生愛護花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要讓學生明白,觀察不只是五官的活動,更主要的是“心”的活動,是情感的活動
教師不能空洞地解釋觀察,要引導學生用心去體驗。比如,教學“老師您真好”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老師對他們的愛,筆者以他們最熟悉的真實人物“哨子爺爺”——黃奕堅老師作為教育的切入點。黃老師是學校的信息教師,十幾年前,他的女兒因病去世后,就把對女兒的愛全部傾注到學生身上,平時他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還自發地每天早上7點半在校門口迎接全校師生的到來,風雨無阻為學生保駕護航。他的胸前總帶著一個哨子,一聲聲的哨聲,就是一片片真摯的關愛。于是,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哨子爺爺”。
課堂伊始,筆者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在我們校園有一個“哨子爺爺”,大家認識他嗎?能說說爺爺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嗎?
生1:我和“哨子爺爺”是同鄉,他知道我媽媽很忙,經常會很晚接我回家。于是,“哨子爺爺”每天讓我坐他的車回家,不辭辛苦,到現在已經5年了,我們一家人都很感激“哨子爺爺”。
生2:有一次,我摔傷了腿,走路不方便,一向嚴格的“哨子爺爺”那天破例讓我媽媽背我進教室,還幫我拿書包。我這才發現,平時嚴肅的“哨子爺爺”其實很愛我們的。
生3:有一次,我爺爺送我上學,把車開進了黃色警戒線內,違反了學校的安全規定,被“哨子爺爺”批評了。爺爺就罵“哨子爺爺”多事,可“哨子爺爺”卻還滿臉笑容地和爺爺講道理。后來,當爺爺聽說了“哨子爺爺”的故事后,非常內疚,還專程去和“哨子爺爺”道歉。
生4:有一次,我的鞋帶斷了,“哨子爺爺”發現后,讓我去保安室坐著,然后他拿來針線幫我縫補斷了的鞋帶。我清晰地記得,當時“哨子爺爺”的臉上滿是汗水,汗水順著他的兩頰滴落在我的鞋子上,當時我心里是滿滿的感動。
因為“哨子爺爺”就在學生們身邊,是學生們朝夕相處的人,而且“哨子爺爺”的事跡也是眾所周知,所以說起“哨子爺爺”他們口若懸河,聲情并茂。當學生們對“哨子爺爺”的行為有了情感上的升華之后,筆者就順勢引導:“哨子爺爺”十幾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是一種自覺行為,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他的光和熱,細微之處可見他對學生的愛,對學校的愛。這樣,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進而去體會身邊的親人、朋友對自己的關心,做一個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的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力,那么儲存在他們腦海中的信息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一樣取之不盡,這促進了他們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而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自由地飛翔,快樂地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吳華鈿.創造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華[J].教育探索,2000(07).
[2]張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15).
[3]張劍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分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