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燕
摘 要:文章從初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對話活動的優勢入手,總結并分析當前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應用現狀,簡要介紹初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對話活動的優化策略,旨在提升當前初中英語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英語教學;對話活動;綜合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5-0093-01
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小組對話活動一般都是以pair work或者是group work的形式出現。學生在自己的小組內按照教師的要求兩人一組對話或者小組成員全體參與進行角色表演。然而,當下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小組對話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發揮,甚至導致英語課堂的低效性。本文對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對話活動的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進行論述。
1.小組對話活動滯留于表面
當前江蘇省初中使用的牛津譯林版教材,在很多部分都有提供好的對話,要求學生模仿已有的對話進行對話練習。但部分教師只是照本宜科,對其進行機械模仿,并沒有深入思考,聯系教材前后內容進行整合設計,造成了課堂的低效。
2.小組對話活動受限于課型
眾所周知,小組對話活動在新授課和聽說課中被普遍使用,并發揮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卻很少出現在閱讀課、寫作課,更不用提復習課和語法課了。只要教師能夠深入思考,整合課文,小組對話活動完全可以在這些課型中出現并且能夠提升這些課的趣味性和參與度。教師應對初中小組學習的對話模式、理論進行分析,并借助小組學習設定一系列的會話模式,將初中傳統的英語寫作和小組學習的英語寫作模型進行對比,探究小組對話活動在英語寫作中的運用。
3.小組對話活動學生參與度低
在小組對話中,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很多學生習慣于選擇自己固定的對話伙伴,小組對話局限性很強。每個小組內的后進生常常無法參與到小組對話中,長期處于被忽視狀態,形成一定的惡性循環,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另外,學生在表演對話的時候,其他學生感覺與自己無關,有的做一些小動作,有的在準備自己的對話,很少認真地聽對話者的對話內容,容易造成課堂的混亂。
基于以上的現狀分析,在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下,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其在教學活動的不同階段側重點各有不同。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師是建構的主體,那么教師在課前的各環節應當實現對話內容的建構并設定具體的語境。教師可以在備課時認真閱讀課文,深入挖掘,對教材進行整合設計,不為教材所束縛。這樣,對話活動受限于課型的問題在備課階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師應當深入挖掘各類課型的教材,找到對話活動的切入點,創造適當的對話語境,提升趣味性。例如,閱讀課文同樣也可以出現在小組對話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分組將閱讀課文改編成小組對話并要求學生在下節課課前進行表演展示。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課文的復述。對話活動還可以出現在語法課中,離開一定的語境,語法課則比較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低下。在一定的語境下設計對話,幫助學生在運用語法的同時理解語義就會事半功倍。例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4的grammar time 教學單元,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對話語境引入“如何解決麻煩”這個主題。教師可以提出自己的一個麻煩,請學生給出建議,從而引出why don' t you.../should/could/how about...等表達方法。在該單元的4b部分,教師可以將這個部分改變成對話活動環節。對于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備課設計,降低對話難度。例如,課件上放置圖片指引學生進行對話活動,課件上出現一定的關鍵詞,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對話活動中。
僅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審視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對話活動,有一定局限性,教師應從多角度研究分析學生的小組對話活動,進而提高小組對話活動的科學性和高效性。清楚的示范是學生進行有效對話的前提,在學生進行小組對話合作前,授課教師要做到示范到位,讓學生清楚對話的主題、要求和句式要求。此外,學生對話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和鼓勵措施的作用也尤為關鍵。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參與小組對話時應給予一定的獎勵,重復對話中的關鍵語句其實也是對學生對話活動的一種認可方式。
總之,小組對話活動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還能檢測教師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優化英語課堂小組對話活動,在英語聽、說、讀、寫教學中應用小組對話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
參考文獻:
[1]宋瑞丹.初中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英語教師,2017(04).
[2]張芙蓉.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17(06).
[3]曹翠英.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7.
[4]周小琴.小組合作,給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添一抹亮色[J].內蒙古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