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龍 楊立健
【摘 要】目的:對比小兒腸套疊接受空氣灌腸復位和腸套疊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治療的不同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63例小兒腸套疊進行研究,其中33例患兒接受空氣灌腸復位,30例患兒接受腸套疊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分別視作對照組、觀察組,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癥狀積分為(3.26±0.37)分,低于對照組積分(5.71±0.72)分,P<0.05。觀察組患兒復位成功率為90%,高于對照組復位成功率69.70%(X2=3.9553,P=0.0467);觀察組患兒復位成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腸套疊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治療小兒腸套疊的效果要優于空氣灌腸復位,能夠保證更高的復位有效率,提升治療安全性,可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01
小兒腸套疊是臨床一類急腹癥,指的具體是腸管及其相連的腸系膜套入臨近腸管內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的一類病癥[1]。腸套疊可能引起小兒出現腸梗阻,病情繼續進展還會因為腸壁淤血、水腫、壞死,對生命安全形成直接威脅[2]。對于確診為腸套疊的患兒,盡早實施復位治療非常重要,當前臨床復位小兒腸套疊的方法包括空氣灌腸、水壓灌腸兩種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中的63例小兒腸套疊為對象,具體比較上述兩種復位方法的不同應用效果。
1 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中的63例小兒腸套疊進行研究,按照患兒接受復位治療的方法分為2組。觀察組30例,包括21例男以及9例女,年齡平均(3.56±2.82)歲;對照組33例,包括27例男以及6例女,年齡平均(3.58±2.79)歲。患兒的臨床癥狀包括腹痛、嘔吐、血便、腹部包塊,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經患兒家長知情同意,全部患兒均除外合并先天性疾病。兩組年齡、性別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空氣灌腸復位治療,先選取0.02mg/kg阿托品、2-3mg/kg魯米那注射,患兒狀態安靜后胸腹透視檢查,觀察腸腔積氣情況,判斷膈下是否存在游離氣體,左側臥位,將石蠟油涂抹在肛門、肛管部位,選擇Foley 管插入肛門,深度保持5~6 cm,選擇50 ml 注射器將空氣注入到氣囊內,避免尿管脫出肛門。與灌腸整復儀連接,打開儀器,慢慢向結腸內注入空氣,壓力保持為60mmHg,并且經X線機進行觀察,將壓力合理調節穩定在75mmHg左右,控制最大壓力在120mmHg以下。同時醫生對患兒進行腹部按摩,逆腸蠕動方向推壓腫塊,促進復位。復位成功后繼續維持10s~20s的腸內壓,避免復位不全。確保完全復位后將結腸中氣體排出。
觀察組患兒接受腸套疊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治療,開通靜脈通路,給予阿托品、地西泮鎮靜。選擇丙泊酚對患兒實施靜脈麻醉,麻醉成功后將 Foley 管前端潤滑后慢速插入肛門,并接入T型管,T 型管一端注入加溫到37℃后的生理鹽水,另外一端連接一次性水壓灌腸包壓力計。經超聲引導進行注入溫生理鹽水水壓灌腸復位,灌腸期間水壓力保持為40-90mmHg。完成復位后慢速將生理鹽水放出,將Foley 管取出。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復位成功率、復位成功時間、住院時間。
空氣灌腸復位成功標準:大量氣體迅速進入回腸,中腹部小腸充氣擴張,儀器壓力指示下降,再充氣壓力也不再升高。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成功標準:水到達包塊處,局部半包繞包塊,形成“環島”征,經水推動包塊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回盲瓣呈“蟹爪”征,水快速通過回盲瓣,小腸快速且充分進水,有蜂窩樣回聲。
癥狀積分:在治療開始前、治療結束后分別評價兩組患兒癥狀嚴重程度,癥狀包括腹痛、嘔吐、血便、腹部包塊,根據嚴重程度將每類癥狀分為輕微、中度、重度,相應記為1-3分,無癥狀記為0分,癥狀總分為0-1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兒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方法 用SPSS22.0分析結果,()表示癥狀積分、復位成功時間、住院時間,[n(%)]表示復位成功率,分別行t檢驗,X 2檢驗,P<0.05為對照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復位情況 觀察組復位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復位成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癥狀積分
治療前兩組患兒癥狀積分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癥狀積分均有下降,與組內治療前比較差異明顯,觀察組治療后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3 并發癥 觀察組治療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高于對照組發生率6.06%,但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腸套疊在小兒中的發生率較高,早期癥狀表現因為和其他兒科疾病具有類似性,所以可能出現誤診,導致患兒無法接受及時治療[3]。對于懷疑為腸套疊的小兒,應該積極進行超聲檢查以確診,如果發現包塊較大,且有明顯強回聲,同時內部血流減少,則應判斷是否出現壞死性腸套疊,必要時實施手術復位[4]。研究對多例小兒腸套疊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溫鹽水灌腸復位,結果顯示復位成功率高,復發率低。國外有研究發現水壓灌腸復位治療2歲以下的患者成功的可能性更高。總結研究顯示超聲、X線引導下空氣灌腸復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較為相似,而超聲引導下水壓灌腸復位具有免輻射暴露的優勢。本研究以水壓灌腸、空氣灌腸兩種方法進行復位治療,能夠更客觀的分析水壓灌腸的應用價值。
選擇空氣灌腸復位,因為氣體易壓縮,病變腸管壁非常脆弱,當腸腔內進入壓縮氣體,則其實際壓力要明顯高于病變腸管壁可耐受的壓力,可能引起爆炸性穿孔,導致高壓氣腹,出現各類并發癥的風險大[5-6]。而選擇水壓灌腸,液體流動性良好,溫鹽水灌腸在超聲監測下能夠獲得清晰圖像,醫生能夠直接觀察到整個灌腸復位過程,準確掌握腸管壁彈性、擴張程度,因而可以在出現異常情況時進行更為及時的處理,所以可以保證更高的復位安全性及有效性[7-8]。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略高于對照組發生率6.06%,但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水壓灌腸雖然有一定的并發癥,但整體上對安全不會有明顯影響。本研究觀察組患兒接受腸套疊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治療,結果顯示在治療后癥狀積分為(3.26±0.37)分,明顯低于接受空氣灌腸復位的對照組治療后積分(5.71±0.72)分,P<0.05。證實水壓灌腸能夠更有效改善小兒腸套疊的臨床癥狀,促進患兒更迅速恢復。本研究觀察組患兒復位成功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成功率69.70%(X2=3.9553,P=0.0467),并且觀察組患兒復位成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證實對于小兒腸套疊,選擇水壓灌腸進行復位要較空氣灌腸復位有更好的效果,復位所需時間能夠縮短,從而能夠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出院。
在麻醉下進行水壓灌腸,患者在鎮靜狀態下接受復位治療,能夠保證更高的配合度,治療操作能夠確保更順利進行。水壓灌腸也存在一定不足,腸道內菌群復雜,結腸內的壓力控制難度大,可能出現腸穿孔、腹腔內糞質污染等并發癥。同時,水壓灌腸復位是采取人工注水,所以灌腸復位所需時間較長,另外一旦發生穿孔,將引起腹腔污染。在治療結束后對水壓灌腸患者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隨訪,隨訪期間患者無復發,無新的并發癥出現。表明只要做好治療后的監測工作,就能夠確保治療安全性,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腸套疊水壓灌腸包麻醉復位治療小兒腸套疊的效果要明顯優于空氣灌腸復位,能夠更明顯改善癥狀,提升復位成功率,縮短復位時間及住院時間,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張中全,呂繼東,裴茜.小兒急性腸套疊空氣灌腸整復61例分析及總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1):146-147.
李小衛,伍崗泉,盧應酬,等.空氣灌腸在治療病程超48小時腸套疊患兒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6):63-64.
吳艷艷,陳琴,李治熹,等,王玉婷.超聲引導下生理鹽水灌腸復位治療小兒腸套疊的臨床價值研究[J].西南醫科大學學報,2018,41(04):317-321.
黃志聰,梁少映,劉月生,等.小兒腸套疊經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復位術治療的療效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05):673-674.
李璐璐,孫厚坦,趙威武,等.超聲監視下溫鹽水灌腸復位治療小兒腸套疊效果觀察[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8,39(04):259-262.
劉嬌靜,侯燕莉,荊長有.338例空氣灌腸整復治療小兒腸套疊臨床體會[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39(01):79-81.
胡思佳,白玉作.空氣灌腸復位與水壓灌腸復位治療小兒腸套疊研究進展[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8,17(01):66-72.
郭建康,唐鳳珍,柏艷紅.小兒腸套疊超聲監測下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失敗的原因分析[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7,19(04):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