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英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到“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應豐富多彩?!睆娬{教學內容要與兒童的生活聯系,數學知識、技能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實際生活之中去,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本文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路徑進行探討,以期對實踐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化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17-02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內涵及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根據小學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經驗、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等特點,對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和數學化進行整合,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和數學活動經驗的行為。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使數學不再是枯燥的數字和公式,而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好幫手,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點。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路徑
(一)選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中提到,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相關的素材,讓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就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比如每冊書都有“數學好玩”單元,設置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數學內容,四年級下冊的“密鋪”,學習圖形內角和的有關知識等等,北師大版教材選取了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把數學和生活之間的壁壘打通,用數學的眼睛認識世界。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的體系進行編排,每一章節以“情境+問題串”的形式,引領學生在情境下思考數學問題,經歷提出問題、發現規律、鞏固練習的過程。以一年級下冊“加與減(一)”為例,首先,從課時題目“買鉛筆”“捉迷藏”“開會的小鴨”等看出,利用生活化的場景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學習情境;然后,建立數學模型,在“買鉛筆”課時中,通過問題“還剩幾支鉛筆”引導學生進行“15-9”的減法運算,以擺小棒的形式學習算理;最后,在“班級開會計算還需要多少把椅子”的情境中運用減法的相關知識。
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要做到三個結合:第一,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第二,與數學的本質內容結合;第三,與教師的教學風格結合。除此之外,還要做到三步:首先,以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作為切入點,提出數學問題;然后,通過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的轉換,理解數學問題;最后,運用總結的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
(三)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程標準中還提到,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會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在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數學就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學生進行著大量的無實際意義的“列式計算”,與生活的脫節導致學習數學的興趣喪失。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既可以將學習到的知識鞏固利用,又在創新方法中看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愛上數學。
例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減法”第二課時“星期日的安排”中,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呈現了淘氣和笑笑調查的本班男女生星期日的活動安排表,以“留在家中的男生人數占男生總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進行切入,運用前一課時分數加法的知識進行計算,達成了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學數學的價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獲得思維的發展和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小結與反思
選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教學生活化的很好體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技能、活動經驗、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發展。這些元素以聯系的、整合的樣態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實現了從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通過身邊的事情學習數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
與此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施的實踐中,也存在一些矯枉過正的行為,比如過分追求生活原型、與生活掛鉤形式化等問題。小學數學教學是需要聯系生活的,但生活化只是一種教學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妥善處理,并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也并不是每節課都必須聯系生活實際,基本原則還是生活化為教學服務,而不要被綁架、被束縛。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在教學研究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合理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12):104-105.
[2]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