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摘要】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中學教育也應不斷的改進,注重學科的特殊性,讓學生形成學習化學的自主能力。本文將研究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針對之前化學教學的弊端和現在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勢在必行的必要性及其實踐方式進行闡述。
【關鍵詞】中學化學核心素養 ?生成性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84-02
引言
以往中學化學教師往往是照抄課本讓學生死記硬背化學公式,然后通過題海戰術來形成學生的做題習慣,這樣可以在短時期內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但其弊端是,這并不是學生能力形成的結果,而是學生不斷重復記憶的結果,所以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必不可少。
一、傳統化學教學方式的弊端
(一)從教師角度看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只需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概念公式等,學生提高分數的過程就是在學生不斷的做題當中,在教師不斷的改卷子當中,也在教師不斷的重復講述當中,由此形成學生的機械記憶。即使有些課題是講述化學實驗,教師也只是通過分點闡述實驗注意事項、實驗現象,讓學生來進行機械記憶,也并沒有實際的操作過程,不能提高學生對于學習化學的興趣,也不能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更加不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學習效率。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更不利于學生今后學習化學的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從學生的角度看
在學生眼中,學習化學就是在教師的領導下記公式,或者記各種化學品的屬性,就是各種方程式的反應或各種基本概念的記憶,以及各種化學卷子。這是違背了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教育方式。在學生眼中的化學變成了死記硬背,變成了教師滿堂灌,沒有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即使學到了知識也不是學生自主掌握的知識,這種記憶方式只適用于考試,并不能夠形成學生自己的化學學習習慣,也不利于學生自己化學核心素養的提高,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化學也沒有很大幫助。
(三)從教師與學生互動的角度看
在原先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與學生基本零互動,就是教師在闡述,學生在接收。學生并沒有與教師互動的過程,兩者就是一個發送者和接收者的關系。其實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課程,在做實驗中教師是與學生有互動的,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注重這一方面,也沒有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更不利于其形成化學核心素養,所以需要積極改進。
二、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如何應用到實踐當中
(一)注重實驗
化學本身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大量的實驗來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化學的魅力,只有在做化學實驗中才能夠讓化學核心素養得到提升,這才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初衷,才能夠更好的培育化學人才。
(二)學生與教師加強互動
化學課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包括講卷子也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如果學生做錯了題,可以讓學生做實驗來發現錯誤。教師可以在一旁進行指導與監督,這樣直觀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記憶,教學效果也很好,更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化學的核心素養。從學生角度看,這樣的方式進容易接受,又能夠保護學生自尊心又能夠增加,學習化學的趣味性,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自主性。
(三)在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重點在于實驗,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學生的安全問題,安全大于天,需要教師謹慎的對待,嚴格監督學生化學物品的使用。第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密切關注學生,發現有不恰當的地方立即給予更正,讓學生形成嚴格的操作習慣。第三,有些學生可能比較調皮會在實驗過程中有所搗亂,這就需要教師耳提面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第四,需要明確教學目標,要用目標來引領學生學習,只有明確的目標,學生才能夠實際的進步。
三、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的意義
原先的化學教學方式,既不利于學生學習,又加大教師負擔,所以化學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急切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實驗中提高化學素養,解放教師,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又有利于教師教學目標的完成。
四、小結
本文就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進行了一系列闡述,包括傳統化學教學方式的弊端及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性教學的操作方式及意義。希望能對廣大化學教育者有些許的啟發。
參考文獻:
[1]劉新陽,裴新寧.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2]辛濤,姜宇,王燁輝.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總第2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