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摘 要:當今時代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對教學的研究也在不斷提升。為了更好地將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教學設計和課程生成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得到重視。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設計;新課改;預設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知識正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更新和發展,若不想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加以充實,這也給教育帶來了新的要求。因此,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課改反對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四維”目標的達成。比如九年級上冊的化學部分,過去我們會告訴學生“某酸會和某堿發生反應,生成什么”,而現在我們往往不通過歸納性語言直接灌輸給學生,更多的是通過實驗讓他們直接觀察去獲取信息。這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樹立了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當然這樣的課堂會有許多的突發狀況在教師的預設之外,那么是忽略這些突發的信息還是將其作為課堂的一部分加以利用,這正是值得教師反思的地方——如何協調教學設計和課堂生成的關系。
1 教學設計
新課改的教學設計應更加重視課堂的生成性,這是由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決定的,也是由課堂教學的復雜性決定的。
教學設計,是對課堂教學所做的預設,即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所做的預設。學習教練肖剛曾說“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率最優的原則,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有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更有效地組織教學來達成教學目標。但如果預設的太多,讓一切處于條條框框中,而忽略掉真實的課堂中一定會出現的預設之外的東西,這是真正的教育嗎?如何把握這個的度就是問題所在。
2 “生成性”教學
“生成性教學”是相對于“預成教學”而言的,它是指在課堂的互動中,教育者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不斷做出調整,以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成了教學資源的生成者和構成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是資源信息的重組者。課堂上許多信息的呈現往往轉瞬即逝,教師如果能充分把握和利用這些信息,將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也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然要想有效利用這些預設以外的“生成性”資源,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更好的設計教學。
3 兼顧“生成性”的教學設計
兼顧“生成性”的教學設計指的是既要包含動態生成信息,又要使教學過程盡可能在“預設之內”,那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3.1 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
有效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做到四維教學目標的有機整合;其次要根據每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自身情況作出準確的定位、合理的調整;再次要具體目標,具體落實。
例如《電與磁》一課的四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通過實驗認識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會用右手定則判斷磁場方向和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會從實驗結果定性得出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2)知道在影響因素較多時,用控制變量法進行試驗設計,并能根據控制變量法的思想設計具體的實驗實施方案。
3)通過認識電與磁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
4)了解電磁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2 充足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充分,對于某個問題或某一教學環節要預設多條思路以備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靈活選擇。就像戰場上指揮員總是要根據瞬息萬變的戰況來決定使用備選方案中的哪一套一樣。不打無準備之仗,事先設計多種方案,是必須和必要的。
隨著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生成性因素會不斷涌現,大大超出了原來預設的教學內容,于是圍繞原來的教學內容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網狀體系,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補充。而這些內容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興趣使然,因此并不會對他們造成學習的負擔。
3.3 開放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要多用開放性問題,而不是課本上直接能找到答案的無意義問題,比如說“你如何證明空氣中有水分?”學生能想到很多種方法,有些比較常規,有些富有新意,當然不管學生選擇哪種方法解答,教師都要積極的肯定,鼓勵,這樣才能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消除思維局限。開放性問題在激活學生的思維,釋放學生的天性方面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下面用一個教學案例來闡述。
《摩擦力》是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第三章中第6節內容。在上這一課時,首先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幫助學生建立起摩擦力的概念,通過親身體驗去理解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在他們對摩擦力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拋出一系列問題“有什么方法能讓手中的筆產生摩擦力?”“如果世界上沒有摩擦力會怎樣?”“說說摩擦力的利與弊”等等加以鞏固和升華。
3.4 輕松自由的教學環境
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大膽果斷地實踐,讓學習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在一次一次的嘗試和實踐中,他們常常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產生創新的欲望,勇于探索和創新。輕松自由的教學環境,使之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4 對“生成性”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不是對教學設計的簡單執行,教學設計也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之前完成,還要兼顧教學之中甚至教學之后。教學之前的預設很重要,是一個整體規劃;教學之中的設計則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質和教師的智慧去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作出調整和改變;教學之后的設計則往往是對整個課堂的總結、反思和進一步提升。重視教學設計和課程生成的關系,才能更好的把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