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玲
摘 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最基本的關系,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師生關系是否融洽,關系著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教學目的能否達到。而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否正確的發揮教師的主體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是構建新型師生交往關系的關鍵。傳統模式的師生關系,總是把教師放在主體的地位上,教師主動地教,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師生之間難以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往。現代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即具有主體性、富有創造性、擁有社會意識的人才。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失聲交往的模式,構建新型的師生交往關系。文章基于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探討了在新時代如何構建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模式。新型的師生關系,即交往型的師生關系,具有言語性、主體間性、對話理性和情感性的特征,這些特征與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觀點不謀而合。
關鍵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師生交往;師生關系
1 新型師生關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構建主要有以下部分構成,即交往行為、交往背景、交往的合理性、交往的目的、交往的合理性、交往的媒介。第一、哈貝馬斯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交往活動和勞動實踐。人與自然的關系靠勞動來解決,而人與社會的關系則需要通過交往來實現。于是對“交往巧為”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交往行動必須是兩個或多個主體之間的內部活動。這些主體必須具有完整的語言能力和獨立的行動能力。[1]交往行為即指至少兩個以上的交往主體在一定的行為準則之下,通過一定的方式而達到某種一致的結果。所以,從哈貝馬斯的相關論述來看,交往行為是指兩個或多個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在遵循共同認可的規范的基礎上,通過語言媒介進行合理對話,從而法到的彼此理解和協調一致的行為。[2]哈貝馬斯對行為類型進行了分析。行為分為四類:一是目的性行為;二是規范調節性行為;三是戲劇行為;四是交往行為。第二、哈貝馬斯認為交往的背景即“生活世界”是人們進行交往的主要場所。人們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當中,在這種環境下進行交往。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胡塞爾提出的,他所說的“生活世界”是一個主觀的、相對、屬人的世界。哈貝馬斯指出;生活世界是由三個結構要素組成的;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和個性因素。[3]但可以確定的是,主體在進行交往斤動的時候,總是在生活世界這個大背景下相互理解的。[4]第三、交往的合理性,哈貝馬斯交往的合理性源自于馬克斯·韋伯的“工具合理性”,韋伯的所謂“合理性”強調的是一種“目的合理性”,它把目的、手段和預期達到的結果作為活動的價值取向,追求的更多的是效益,而并不考慮目的或者手段是否合理。哈貝馬斯正是在此基礎上,認識到“目的理性”的不合理的成分,提出了“交往合理性”這一新的概念。第四、交往的目的即理解。哈貝馬斯認為交往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促進交往主客體之間的互相理解,交往行為必須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成共同的認識,如果沒有理解,彼此雙方就無法達成共同的意見,也就不會出現合理的交往。他特別強調:如果參與交往的主體在進行活動時,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按照理解的活動進行,那么,這種行動就能稱為交往行動。[5]總之,哈貝馬斯這里所講的理解,不僅指參與者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交往活動,即通過交流,協商達到一致的意見,也指交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相互理解,所以,他所說的“理解”貫穿于交流過程的始終。第五、交往的媒介即語言。語言是交往行為得以進行的媒介,沒有語言這個符號,交往行為則成了紙上談兵。哈貝馬斯指出;交往行動的概念把語言作為了一種主體間進行交流的媒介,沒有了這種媒介的存在,交往就無法進行。[6]語言作為交往的媒介,不僅在信息交流、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總結已有經驗,描述陳述性知識的時候,也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為了有效溝通,哈貝馬斯認為在交往過程中需要遵循三項語言學規范要求: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
2 交往型師生關系構建的模式
“就如贊可夫所說,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目的和效果[7]”。所以,從古到今,從中到外,研究師生關系都成為歷久彌新的話題,因為會有不斷新的情況出現,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去認識與定義師生二者間的關系,以此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穩定發展。國外有些學者把師生關系劃分成三種類型,即教師中心型,教材中心型和學生中心型。德國K.沙勒和K-H·舍費爾提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開展活動的時候,除了要好好把握所教內容的外,還要重視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內容中的交往關系[8]”。新型交往型師生關系模式的原則,是要建立以師生二者為基礎的“民主型”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激活教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充分調動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做到交往與教學、交往與研究、交往與發展、交往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相互交往,在交往中進行教學。教師要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結合師生交往主體的各自特點、水平和需要,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做出適當的調整。
新型師生關系的模式主要分為對話交流模式和互動合作模式。對話是個體與個體之間,運用一種彼此可理解的方式,進行理想、信念、情感的溝通和分享的過程。[9]通過平等的對話營造出一種和諧、溫馨民主的氛圍。教師不僅要通過外在的言語以及自身榜樣教書育人,更要通過語言的藝術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實際上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顯性對話交流,一種是隱性對話交流。顯形交流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對話交流,明確的對話方式對學生進行啟發,而隱性交流指的是不需要通過外在的言語的問答,教師與學生之間能達到心靈上的理解與共通。但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交流,其目的都是實現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最終達成共識。互動合作模式是一種利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模式,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或者通過師生間的合作最終實現課堂氛圍的轉變,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者,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最終促成新型師生交往模式的構建。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話交流模式還是互動合作模式,其最終目的都是實現師生間其目的都是實現師生的互動與溝通,最終實現意義共享和達成共識,促進個體的發展。通過交往中互相探索,實現交往的和諧,在和諧的交往中達到溝通融合,在溝通中實現創新和發展。交往型師生關系模式是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交往氛圍,充分發揮師生主體間性的作用,教學相長,既發揮教師的主導型作用,也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此基礎上優化交往結構、強化交往關系、激活交往過程,實現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交往型師生關系模式構建的實質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主體之間言語與非言語行動思想和心靈的溝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方政.交往行為理論的德育意義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萬新安.交往行為理論視野下的我國高校德育觀[J].大家,2010(6):141-142.
[3]鄭利霞.當代教育管理的價值追求:主體間性的生成與彰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3-15.
[4]鄧友超.論當代解釋學觀照下教育情境的特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3(1).
[5]張方政.交往行為理論的德育意義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7.
[6]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連曉鋒.課堂中的交往教學——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思考.新澡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4,38—39.5
[8]連曉鋒.課堂中的交往教學——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8):38-39.
[9]楊捷.走向“對話”的師生觀[J].當代教育科學,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