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克強 蔣國莉
摘? 要:該文利用高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對人才參與共同培養,建立培養與就業互相促進的長效機制,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校企協同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建立是為了彌補我國高校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創新能力薄弱、實踐能力不強等方面的諸多不足。校企協同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校企協同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成有利于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也為教育改革的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校企協同? 雙創? 人才培養? 協同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186-02
為了實際地識別、評價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公司需要所有者、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能夠認識到可持續性是一個機會,即作為戰略更新和創新的驅動力。企業的全面創新創業模式是在精心組織和文化傳承以及制度成熟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企業創新創業的驅動力[1]。這意味著可持續創業不是越來越多的法規在國家或國際層面進行會議論證。為了能夠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機會,企業家們需要具有識別機會的可持續能力。在我國提出“大眾創眾,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已經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高校中發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能夠使高校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而且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資源的輸送,更加強有力地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2]。該文就是通過研究校企協同合作培養人才的過程,整合創業和知識創新兩個學科的觀點,建立培養與就業互相促進的有效方法,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該文首先分析可持續創業的兩個核心概念—— 企業家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接著通過綜合能力列表中的兩個實證研究了高等教育和企業中的可操作性;最后對結果進行了討論和總結。
1? 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能力這兩個術語的定義有著廣泛的多樣性。企業家精神從學術界已經進行了討論和建立了比較清楚的定義,一方面是由符合行為準則的行為繼承(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另一方面是實用主義(如數據收集的限制)。在過去的3年里,這至少引出了3個重要的觀點,這些觀點為高等教育中可持續創業能力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由于研究和背景類型的多樣性,與創業能力相關的技能、態度和其他特征的列表是無窮無盡的。另外一些實證研究,進行了更大的領域創業能力劃分。雖然由于相互依賴和上下文特殊性,企業家能力的精確劃分仍然存在問題,但所有這些研究中經常提到5種通用能力。基于上述理論框架和上述(綜述)研究,特別是對企業家能力的研究,我們認為這些能力是企業家能力的支柱。第一,機會能力。毫無疑問,創業能力是機會的把握。第二,社會能力。這指的是與他人的互動。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樣,網絡在機會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新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并獲得資源和合法性。第三,業務能力。它涉及開發、組織和協調管理系統的能力。第四,特殊行業能力。大學生創業教育已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重要方法,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教育實踐途徑,為我國高等院校創業教育提供了借鑒[3-4]。第五,創業自我效能感。這個能力是一個寬泛的領域。創業自我效能感關系到一個人對自己(創業)能力的信心。
2? 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幾乎沒有爭議,但這個概念并沒有提供關于如何前進的直接線索。然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行事、遵守或參與,也可以看作是機會的主要來源。對可持續創業精神的日益關注表明,可持續性是“新”企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補充,甚至是一個指導因素,同時承認“老”企業家的缺點。在可持續性方面的機遇比解決一維問題、消除嚴重痛苦點或滿足重大需求的商業機會更為復雜。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在其基本形式具有更多的“邪惡”問題的性質。由于這些問題沒有封閉的形式,涉及因果關系不確定或未知的復雜系統,根本就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或者根本沒有解決辦法,這總是一個妥協的問題。
3? 研究樣本
3.1 樣本1:企業導師
企業導師在新項目、新產品方面親自參與了機會的確認和開發過程。他/她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自我激勵,具有強烈的個人動力,這些都是通過企業導師來引導的。盡管以不同的方式,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積極的,有時甚至是理想主義的,他們希望改變世界,他們愿意打破常規,嘗試新事物,開始新的行動,并以可持續的方式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因此,企業家精神和可持續精神可以被看作是內在的、體現的和來自內心的。學生們不想學習這些話題,而是想參與創業或可持續發展。正如一個詳細的業務計劃對于啟動一個新的企業是必要的,可持續性項目也需要以一種可以想象的方式來編寫,具有現實的規劃、里程碑等,同樣適用于項目的監視和評估。在其中的一個小組討論、長期生態效益描述可持續發展附加值。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員應該能夠編寫、執行和管理注重生態效率的可持續項目。因此,典型的管理活動明確地納入了創業和可持續性清單,也就是業務能力和戰略管理。企業和團隊中的一個重疊是人際交往,它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考慮到可持續性涉及到各種各樣有時相互矛盾的觀點,那么同樣的重疊可以被追蹤。這在那些擁有很強農業歷史(如畜牧業、奶制品業)的“綠色”部門尤為明顯。由于各種現代農業挑戰,如食品安全、消費者意識和多功能農業,學生越來越多地需要與一群不同群體的利益相關者接觸。
3.2 樣本2:高校教師
第一個定性研究包括來自一所綜合大學的創新創業教師。這些教師面臨兩個先前描述的勝任能力清單。伴隨著來自研究人員的有意義的解釋被用作討論的輸入。焦點問題是:“你是否在你的具體課程和/或課程中認識到這些能力?”在第二次會議上,對兩組直覺上似乎相互關聯的能力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指導此次會議的焦點問題是:“這些能力的集合在哪里?”由于一個深入的會議似乎不足以涵蓋這兩個集合,所以組織了第三次會議,類似于第二次專題小組會議。在第三次小組會議中,該文的作者之一是技術主席(介紹問題,組織討論),另一位作者是助手,他用思維導圖軟件在討論的摘要中做了簡短的注釋,通過筆記和思維導圖對該研究內容做進一步分析總結。
4? 討論和結論
在閱讀和分析文獻的基礎上,我們的研究所顯示的所有結構是相互關聯的,不僅是經驗上,而且實踐也是如此。然而,對問題的“如何解決?”研究是必要的,這些為進一步支持教師努力設計以能力為基礎的課程、課程管理和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在學習可持續創業的方法上奠定了基礎。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豐富但復雜的創業機會的源頭。走這條路需要企業家具有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個人能力。而對于想成為企業家的在校大學生,必須通過企業導師的經驗傳授和高校教師共同培養和訓練才能逐步成長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合格創業者。最終使得企業在優秀的創業者帶領下在特定的領域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高等教育可持續創業的背景下,只有行動能力和戰略管理能力同時發揮各自的優勢,優秀的創業者后備人才才可以持續培養起來并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社會中去。
參考文獻
[1] 王力鋒.企業創新創業驅動要素與路徑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0):33.
[2] 代安娜.經濟新常態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創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6(8):19.
[3] 曾興雯,楊敏,趙韓強.意識,能力,環境——行業特色型大學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7):148-149.
[4] 白克強,蔣國莉,姜官武,等.校企協同合作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法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8(27):232-233.
①基金項目:本文得到了西南科技大學教改基金“校企協同合作‘雙創人才培養的研究”的大力支持(項目編號:17xn0165)。
作者簡介:白克強(1979—),男,漢族,甘肅慶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機器人教育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通訊作者:蔣國莉(1981—),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本科,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E-mail:missjiang6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