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的相關理論,進而根據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綠色度的影響因素,構建了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并分析了影響因素的作用途徑。最后,從企業運營績效、環境績效與功能價值績效三個影響因素出發,給出了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流通企業? ?綠色價值鏈? ?模型構建? ?實施策略
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理論概述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綠色環保意識與道德價值的覺醒與強大,綠色價值鏈概念悄然興起,成為幫助流通企業提高資源和效能利用率,以及塑造企業良好形象的潛力途徑。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是指流通企業通過對傳統價值鏈環節活動進行綠色創新,實現資源動態循環運轉的閉環過程。整個過程的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營銷配送以及消費等全部環節,都以最大化綠色價值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開展綠色理念、綠色戰略、綠色計劃等一系列輔助活動,幫助企業實現綠色產品價值和綠色社會價值。
一般而言,構建綠色價值鏈,流通企業需要注重以下幾點:第一,充分重視綠色價值鏈的戰略意義。企業開展綠色化經營,本質上是利用清潔生產技術、綠色再生材料、環境管理等手段,從產品設計、原料供應、生產方法、市場競爭以及行業組織各方面進行全面創新,從而大幅度提升企業的綠色競爭優勢。所以綠色價值鏈又可以看作是企業基于環境約束,以綜合效益為導向而創造的競爭優勢。第二,確立統一協調的綠色經營理念。作為企業經營的行動方針,包含經營意識與價值體系在內的經營理念,對有效整合企業的內外部資源具有重要作用。而綠色價值鏈的構建,需先確立統一協調的綠色經營理念,確保企業經營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商業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協調發展,避免企業經營行為步入誤區。第三,設計有效完善的組織架構。有效的組織架構與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夠促進流通企業經營理念的貫徹落實。因此,可采用5R綠色經營系統,即研究(Research)、節省(Reduce)、再開發(Reuse)、循環(Recycle)以及保護(Rescue)構建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通過設計并實施有效的組織架構,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進而推動企業綠色價值鏈的規范和發展。
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的模型構建
根據現實中價值鏈的功能作用、運營效果和環境影響力三個方面,將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的綠色度,即綠色價值鏈的整體效益分為運營績效、環境績效和功能價值績效。通過分析此三者的相互關系,以及其對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綠色度的影響因素,可以構建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如圖1所示。
在此模型中,價值鏈功能價值層面的影響因素為F,運營效果層面的影響因素為O,環境影響力層面的影響因素為E,三者集合構成綠色度量化數值V,通過公式表示為:V={F、O、E}。進而分別在三個功能層面下,選取可以反映相對應功能層面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如表1所示。其中,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運營績效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資產增值率、創新投入度;環境績效方面的影響因素有:環境支出、環境收入、能源消耗、廢棄物排放;功能價值績效方面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流通安全、流通效率、流通服務質量。
(一)運營績效因素
運營績效是流通企業在生產、銷售與物流運輸等過程中產生的績效,可以用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創新投入和企業利潤等表示。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的運營績效,直接影響流通企業的總收入,且分別對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功能價值績效和環境績效提升具有直接與間接的促進作用。
具體而言,存貨周轉率是流通企業在預留運輸過程中貨物的存放與周轉效率,可以用來衡量流通企業的銷售能力及存貨管理水平。存貨周轉率越高,代表流通企業的運營越規范,商品流通效率也得到相應提高,因此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功能價值績效得以提升。應收賬款周轉率可以用來衡量企業應收賬款周轉速度及管理效率,是企業流動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投入是流通企業為了提高運營效率,而進行一定比例創新資金、人力或物力等的投入。流通企業在綠色價值鏈中創新投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進一步促進價值鏈整體環境效益提升。企業利潤是一定時期內,流通企業生產、銷售等各項活動產生的總體利潤,企業利潤越高,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內外部的高效運作越有保障。
(二)環境績效因素
環境績效即流通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直接影響效果,企業在生態環境方面的財務業績與環境質量業績之和,主要分為環境質量績效和環境財務績效。環境績效不會在短時間內立刻見效,具有長遠性和戰略性特征,是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綠色度最直接、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進流通企業功能價值績效提升。
具體而言,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的環境質量績效是指與企業環境質量相關、重要性顯著且可以靈活采用量化或非量化方式進行披露的因素。其伴隨企業綠色升級產生,主要包括水、原材料、土地等資源使用,電力、燃料等能源消耗,污染物與廢棄物排放。而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的環境財務績效包括環境支出與環境收入兩部分。一般而言,在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中,流通企業參與的各項與環境保護和改善相關的活動,必然會帶來一定的環境支出,與此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收益。其中,環境支出包括根據現行環保法規要求改造和充值流通設備支出、新型環保流通設備與項目支出、物流車輛排污費用、臨時或突發性環保支出等;環境收入包括流通企業降低環境污染所獲得的減免稅收入,國家對環保顯著企業發放的獎金等。將環境收入扣除環境支出,即為環境財務績效。
(三)功能價值績效因素
功能價值績效是指,為穩定并改善綠色價值鏈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流通企業積極進行綠色升級,從而維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和衡量指標。流通企業功能價值績效主要包括流通安全、流通效率和流通服務質量。流通企業具有良好的功能價值績效,可以顯著提升企業自身實力與競爭力,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良好的功能價值績效能促進綠色價值鏈運營績效與環境績效上漲,全面提升價值鏈整體效益。
具體而言,流通安全代表了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各環節的安全狀況,如產品質量安全、物流運輸安全等。流通業通過提高流通安全管理標準,加大流通創新型技術投入、安全審查與監管力度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的安全管理水平,減少安全隱患,提高流通安全性。流通效率是流通企業產品產出與流通支出的比值,其中流通產出是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各環節附加值的總和。一般而言,流通企業的流通效率越高,說明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總體效益越好。流通服務質量是流通企業通過提供高質量、高標準的服務,滿足消費者要求的能力與水平,對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其主要包括生產服務質量、運輸服務質量、銷售服務質量與售后服務質量等,因此測量標準一般為訂單數、銷售額、退貨率、待補訂單滯留時間和貨損理賠數等。
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的實施策略
(一)流通企業運營績效策略
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的實施,首先需從流通企業內部出發,切實提高運營績效。在存貨周轉率方面,各部門成員應運用WMS倉儲管理工具制定自身銷售計劃與銷量,流通企業根據各部門的整體計劃、商品屬性及需求情況,確定最終采購計劃,并將商品存貨周轉速度分為不同級別,控制庫存范圍。同時,流通企業還應嚴格控制商品SKU總數,根據不同時段或季節進行相應庫存數量的調整,對不同類型產品實行差異化訂貨標準,以此提高存貨周轉率及科學性。
在應收賬款周轉率方面,流通企業應嚴格執行《公司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建立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供銷信用體系,借助信用體系對中小型企業及客戶進行信用評價。在信用評價后,企業可委派相關人員適當回訪客戶,并催收逾期、超期的應收賬款,提高賬款回收效率,降低應收賬款余額。除此以外,流通企業應制定對于銷售人員和部門的績效考核標準,逐步建立應收賬款的催收責任制度,并由相關專門人士與部門對流通企業應收賬款周轉效果進行綜合評估,避免呆賬、壞賬,使流通企業流動資金健康循環,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在企業利潤方面,流通企業應基于綠色價值鏈模型,建立扁平化的組織架構,降低繁冗的決策審核時間,提高企業決策效率與準確性。通過扁平化的組織框架,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以期搶占市場先機,獲得更多利潤。并且,流通企業應大力引進先進互聯網技術,強化IT信息系統建設,通過先進的現代化技術,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整體利潤。
在創新投入方面,流通各主體均應加大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信息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等的投入,切實提高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整體效益。具體而言,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流通企業進行自助創新,為流通企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流通企業也應將企業利潤多劃分出一些,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并注意自身創新思想與技術投入的協同與融合,從內部為企業創新提供強有力支持,進而提升綠色價值鏈整體運營績效。
(二)流通企業環境績效策略
一方面,合理增加環境投入與支出,提高環境財務效益。流通企業對環境的投入,是確保企業環境效益的基本前提。流通企業應積極拓寬環境投入籌資渠道,通過引進當地政府組織融資、企業聯盟投資以及民間投資等,有效擴充流通企業的環境投入資金來源。政府相關部門可借鑒香港環境保護署的做法,建立“流通企業環境保護專項基金”,扶持流通企業進行綠色化運營,為流通企業實施環境管理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時,流通企業還應重視環境支出,根據現行環保法規要求與自身發展需要,積極改造和購入新型環保流通設備、節能型物流車輛,以及提前預設臨時或突發性環保項目支出,從而改進流通企業的環境財務支出結構,使環境支出獲得效益最大化。此外,流通企業應加強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建立環保信息系統,有效銜接供應鏈、當地社區以及環保組織的信息網絡關系,實現綠色管理資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積極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環境質量效益,降低生態環境影響。為了實現流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應推行清潔生產方式,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適用率,控制與降低產品生產、物流配送過程中電力、燃料等能源的消耗,從而達到提高環境質量效益的目的。同時,流通企業應加大對生產工藝的改進和投入,及時淘汰與更換耗能高、廢棄物排放多的生產工藝與生產設備,以有效減少流通過程中的污染物與廢棄物排放。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應對流通產業的宏觀規劃做出政策性傾斜,鼓勵與扶持高新技術型企業的發展,為流通企業的環境質量效益提高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使得流通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變成現實,實現流通企業的綠色發展。
(三)流通企業功能價值績效策略
要想保證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的實施,就必須提高流通安全性、流通效率與流通服務質量,大幅提升功能價值績效。具體而言,在流通安全方面,我國地方相關部門可參照《政府部門責任清單》,制定與劃分本區域的流通產品類型,如可分為藥品流通、餐飲服務和酒水類等,并擬訂流通企業綠色發展規劃與政策,施行流通產品與任務的專項監督管理,以保障各類流通商品的安全。同時,流通企業也應對流通商品、物流車輛、倉儲方式等進行類別劃分,并嚴格監管商品流通過程的各個環節,有效保障商品流通的內部安全。
在流通效率方面,我國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商貿物流頂層設計,包括商貿物流、電商物流和區域物流發展規劃等。同時,應建立創新型城鄉物流配送模式,集城際城內城鄉于一體,進行集中配送、網訂店取和智能自助提貨等。并以標準托盤及其循環共用為基礎,深入開展商貿物流設施設備和服務的標準化工作。此外,流通企業應加快信息化改造,并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整合供應鏈各環節資源,構建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的多層次流通服務平臺,提高商貿物流信息化水平,以此提高國家整體流通效率。
在流通服務質量方面,流通企業應從業務流程、物流管理、操作規范性等多角度出發,切實提高自身流通服務質量。如建設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將消費者的流通需求全部由智慧物流配送體系進行統一記錄、出貨、分攤、管控與物流等,保證商品流通的完整性與高效性,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流通企業還可以提供商品流通增值服務。例如,流通企業業務員可為消費者提供順手捎帶東西的服務,也可根據消費者需求,為其提供定時寄送服務等。通過增值服務,讓消費者體驗到良好的流通服務,進而產生購物依賴,提高流通企業綠色供應鏈的功能價值績效。
參考文獻:
1.張翔.低碳經濟環境下出版企業綠色價值鏈重構研究[J].企業經濟,2015(2)
2.鄭峰.基于價值鏈會計的流通企業財務變革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7(12)
3.楊同宇.構建企業綠色價值鏈[J].中國流通經濟,2005(10)
4.蔣思雄.需求導向視角下流通企業價值鏈優化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9)
5.陳璐,孫圣蘭.我國醫藥流通企業綠色價值鏈管理模型構建[J].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