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正芳
內容摘要:任務型語言教學是指以意義為中心,以實現交流任務為教學目標的外語教學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學習者可以通過完成各種任務發展交際能力”。任務的設置應當由簡單到繁雜、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本文講述了任務及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定義,任務的類型及任務型教學的模式、步驟和在小學英語講堂如何來實現任務型語言教學。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定義 類型 模式 步驟 實施
《英語課程標準》中強調:“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明確提出:“新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作為新世紀的英語教師,如何選擇一條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之路呢?經過多方驗證,我進行了任務型教學的初步探索。
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探究者通過許多探討和運用引出的一個有很大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這個模式是“以培育學生語用才能為主旨,以學生為主體,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中心‘實行課堂教學任務化,課外作業項目化,評估方式過程化”的語言教學模式,是培育學生運用語言做事的主要途徑之一。
1.概念的界定及理論基礎
1.1任務的涵義及類型。
1.1.1任務的涵義:任務就是人們在平常生活、工作、娛樂活動中所從事的多種有目標的活動。在教學中,不同的學者依據自己的探究,對“任務”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主要包括以下面幾點:(1)任務是教學過程中有非常明確目的的一件工作或一項活動。(2)任務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交際活動。任務往往有一個非語言的結果。因此衡量一個任務是否成功,要看這個任務有沒有一個結果。任務重點是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是強調學生使用何種語言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際”。
1.1.2任務的類型:任務分成兩種類型:真實性交際任務和教學型的交際任務。
1.2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征及意義。
1.2.1特征: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能更好的發揮顯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核心思想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教學與學習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結合起來。
1.2.2意義:在任務型課堂上,學習者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任務的參與者之間的交流是一種互動的過程。為了完成任務,學習者盡力調動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資源進行“任務分析”,以達到解決某種交流問題的目的。
1.3小學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依據。
1.3.1理論依據: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任務型教學的理論來源說法不一。何安平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代表交際教學最新發展形態。丁文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吸收了二語習得相關理論,如Skehen的可理解輸入假設(的互動假設,Ellis的輸入互動假設.
1.3.2實踐依據:多少年來,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在英語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實踐證明,效果并不好,不少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后,還是不能綜合運用這種語言進行交際活動。因而,我們必須承認,要掌握一門外語,不是靠單純學習語言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即能達到目標的,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任務型教學模式體現了語言習得理論,這種模式在我們課堂中的運用是一種兒童學習母語及第二語言的方法的遷移,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同時,也十分關注語言的形式的學習,從而有助于掌握英語。
2.小學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成果:(1)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訓練和培養。(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3)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4)教師自身的素質得到了提高。
3.小學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問題與思考:(1)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2)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法要盡量真實。(3)活動要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
無論是怎么樣的教學模式,關鍵在于管理模式和對教師的工作評估。每個教師要清楚布盧姆所說的:教師要了解以一種較特殊的方法描述,在任務結束后,學生可以做些什么或學生應具有什么本領。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素養,在講堂上善于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講堂上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有感可發、學以致用,“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陳琳,魯子問《New Standard English Book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