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江 夏昌玉 閆昊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已成為電子行業培育新產業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有機結合的最佳途徑,對于推進我國電子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電子行業發展及校企合作現狀分析,提出了增強職業院校服務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的新途徑。
關鍵詞:創新發展;服務能力;校企合作;新途徑
一、新材料行業發展及校企合作的背景
新型軟磁復合材料是目前我國重點發展的新材料之一,是《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中明確支持的新材料領域的重點方向之一,也是工信部《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重點發展的高性能軟磁材料,可滿足電氣設備小型化、高頻化的需求,在航空航天等現代化工業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我國雖是軟磁材料及電子元器件最大生產國,但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勞動密集型手工作業的低端制造狀態。在校企合作方面,大多數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僅僅停留在人才供求的層面上,致使人才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生產存在效率低、質量差、檔次低等問題接踵而至。鑒于我國各關鍵領域對高端新型軟磁復合材料及電子元器件的需求日益旺盛,許多院校積極與產業聯盟、電子企業多方面合作,探索產教融合研究平臺建設和提升服務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等熱門問題研究,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二、提高服務企業發展能力的途徑
1.參與產業聯盟建設,樹立主動服務企業意識
職業院校要想快速發展,必須與企業聯合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心和智庫等產學研用對接平臺,充分發揮聯盟協同效應,協助企業提升技術研發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例如,魯南技師學院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把握好準確定位、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樹立整體合作意識、打造成開放式平臺”的要求,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參與了由山東精創科技有限公司發起成立的中國軟磁復合材料產業聯盟。通過合作,學院樹立了主動服務企業發展的意識,以山東省軟磁復合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支點,以服務當地新型軟磁復合材料企業發展為落腳點,積極投身到企業創新發展中去,助推了臨沂高新電子企業新舊動能轉換。
2.參與“一體化”課程改革,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職業技術教育如何適應新形勢,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使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既是“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按照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及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以生產崗位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構建課程體系,讓學生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學習任務。這就需要教師經常深入企業,貼近生產一線提取工作任務,做好課程設計,做好“工學結合”這篇文章。通過參與“一體化”課程改革,廣大教師能夠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新發展理念,從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立足企業崗位需求,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3.參與企業的科技攻關,提高教師的服務能力
具備實用技術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能力是職業院校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動力,也是衡量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職業院校要建立企業科技需求與學??萍假Y源對接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增強學??茖W研究、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的針對性。學校要以課題研究為橋梁,轉化科研成果為落腳點,鼓勵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圍繞企業創新發展這一主題,對研究內容、成果檢測、成果轉化、技術攻關、設備改造升級等問題進行廣泛的學習和交流。做到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產學研一體化。許多職業院校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與產教融合為基礎,以研發中心建設為平臺,以重大課題研究為引領,實現共建共享,促進校企同步發展??梢钥闯觯簩W校通過與企業合作,不但能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動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而且能打造出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教師的研究水平、服務企業的能力也會得到明顯提高。
4.參加企業掛職鍛煉,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
現階段,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過程中,遇到了學校畢業生知識結構、技術能力與企業實際需求“兩張皮”的現象。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筆者認為:建立教師掛職鍛煉長效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作為學校,要認識到教師掛職鍛煉的重要性,制定管理制度、激勵措施,加強過程管理、用好考核結果,充分調動廣大專業課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積極性。作為教師,要認識到企業掛職鍛煉的緊迫性,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詳實的掛職鍛煉方案,利用學生下企業實習、假期到企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有利時機,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到企業的科研、生產、管理一線,參與企業的新產品、新工藝開發,企業文化建設,找到學校教學與生產實際的差距,制定整改措施,破解教學難題。作為企業,要意識到教師掛職鍛煉的必要性,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地為掛職鍛煉教師提供方便,并安排技術人員和教師一道切磋技藝,取長補短,破解難題。通過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在服務企業的同時,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也會得到提高。
5.參加企業員工培訓,提高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
目前,企業職工隊伍的發展理念、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否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成為關乎企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職工培訓也成為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然而,企業在職工培訓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其中師資力量薄弱已成了培訓工作的“瓶頸”。要想解決這一難題,企業必須加強與學校合作,搞好人才隊伍的“健康體檢”與“保健”。職業院校要把教師到企業參加職工培訓當成自身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鼓勵教師爭當企業的培訓師和心理輔導師。通過合作,充分發揮學校的師資、教學設備優勢和企業的環境、工藝、技術等優勢,對入職員工的就業能力和在職員工的崗位能力進行個性化培訓。當然,參與企業職工培訓對教師而言收益是雙向的,教師在提升企業職工能力的同時,自己服務社會的能力也會得到檢驗和提升。
6.聯手參與技能大賽,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
目前,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養,世界技能大賽已成為高水準技能競技的“奧林匹克”平臺。高水準的技能大賽不僅為職業院校的師生、企業員工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也把校企合作、職業教育發展、企業創新取得的成就向社會進行展示。貼近生產實際,以技能大賽為引領,以世界技能大賽標準為抓手,提高師生的技能水平已成為職業院校發展的主旋律。通過校企合作,組建強有力的輔導教師和選手團隊。訓練過程中,輔導老師要感悟比賽內涵、解讀大賽標準,要貼近生產實際,研究技能要點和生產操作的結合點,錘煉選手的競技心態、提高競技水平。實踐證明:要想在高規格技能大賽上取得好的成績,教師一定要樹立“大賽就是試金石”的思想,以大賽為總抓手,把競技意識融合到日常教學管理中,與企業密切配合,聯手備戰、勇創佳績、服務企業、提升自己。
三、反思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靈魂,服務經濟社會是職業教育的職責。職業院校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在服務經濟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辦學環境、改善辦學條件、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做強特色專業、增強科研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競爭力。這方面北方一些職業院校尤其需要反思。職業院校要準確把握辦學定位,強化“地方性”、“應用型”辦學,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聚焦需求,發揮優勢,為企業創新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陳琛.徐州技師學院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6(32):211.
[2]呂振凱,畢萬新.對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2(6):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