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治珍
摘 ? ?要: 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男性護理人員都十分短缺。雖然近幾年選擇護理專業的男護生不斷增多,但畢業后轉行或流失的男護生只增不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學校培養模式老化與守舊。作為培養男護生主要陣地的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專業特色、師資配備、實訓實習等方面對男護生的培養缺乏針對性。所以改變從前以女護生為主的培養模式,實施針對男護生的分層次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男護生 ? ?分層次培養
我國護理專業教育目前覆蓋了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呈現多層次并存的現狀,但從數量上看,我國護理教育目前仍以五年制大專和普通專科為主[1]。護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為主導的職業,所以各衛生類高職院校對護生的培養至今仍以女生為主。就我校近幾年招生情況看,男護生數量逐年增加,調查發現全省乃至全國男護生數量也在逐年增加。調查還發現,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男護生卻只減不增。經過了解得知,已畢業的男護生之所以沒有選擇從事護理工作,一方面是因為待遇低、社會地位低,另一方面認為自己在學校學的知識根本用不著。這種現狀的存在既與男護生的職業認同有關,更與當前男性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有關。所以增強男護生的職業認同感,探索適應高職院校男護生的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1.目前衛生類高職院校對男護生的培養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欠合理
衛生類高職院校的護理課程大多按照醫療分科體系設置,護理專業特點不強,且無結合男護生特點而設置特色課程,諸如急診室護理、手術室護理、燒傷護理、器官移植護理等。另外,并沒有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增加諸如與臨床護理緊密相關的醫養結合學科課程等。而且應相對增加人文學科的比重,比如衛生保健、社會醫學等,減少課程設置的重復性和無效性,對男護生的創新意識、解決問題、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1.2專業特色不突出
目前,我國護理學二級學科建設正在探索中,在護理課程設置中缺乏專業方向指導,導致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課程設置不健全。男護生由于性別的差異和畢業后就業科室的導向等作用,需要制定適合其發展的、符合其興趣的專業方向及課程設置,諸如急診室方向、手術室方向、燒傷方面、器官移植方面等,有利于男護生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1.3教材內容欠合理
衛生類高職院校的護理教材雖然經歷數次調換和改版,但并無針對男護生或重點突出男護生特色的教材版本或章節內容。教材內容仍以女護生為主,比如基礎護理中的案例或實訓模型,幾乎都是女性生理機構,男護生由于羞恥感等多方面原因,會選擇待在教室甚至“翹課”。更不用說婦產科護理這樣的課程,男護生多半選擇“規避”。所以針對男護生特點的教材改革迫在眉睫。
1.4師資力量薄弱
我國護理教學整體師資力量較缺乏,更不用說高職院校的護理教學隊伍。全國各類護理技能大賽使各衛生類高職院校教師對基礎護理這一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得到改進。但其他護理學科的教學方法應提高靈活性,加強互動,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特別應利用男護生思維和想象力方面的優勢,提高男護生課堂的參與度,提高其對護理專業的興趣。另外,由于護理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女性的天下,不論學校理論教學還是臨床教學,護理出身的男教師少之又少,適當增加男護理教師可以現身說教,便于男護生認同職業。
1.5實訓實習缺乏針對性
男護生在校期間,在護理操作訓練中,實訓輔導要有針對性。除此之外,實訓模型等設備不應但具有女性生理結構的模型,還應配備相應的男性生理結構模型。實訓輔導教師要幫助男護生克服粗心等特點,簡化復雜的操作流程,耐心示教,更好地幫助男護生樹立職業自信。另外,男護生到崗實習期,學校應加強與實習醫院的溝通與合作,根據男護生的特點制訂適宜的實習計劃。比如對于一些適合男護生特點和優勢的科室,可延長其實習時間,提高男護生的專業認識,穩定其專業思想,增強男護生的職業認同感。
1.6衛生類高職院校對男護生人才培養的重視度不夠
一直以來護理人才的培養方案都是以女護生為主,沒有針對男護生人才培養方案的系統性設計。男性護理人才短缺已經是一個世界性問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男性護理人員的需求肯定只增不減。如何培養出優秀的男性護理人才,緩解我國男性護理人才短缺的現狀,理應成為各衛生類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責任,在各院校發展頂層設計中應將這一問題納入進去,提高學校對男護生這一群體的重視度。
2.針對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和高中起點的高職男護生的培養模式
2.1針對初中起點的五年制高職男護生的培養模式
五年制高職教育因具有五年教學計劃統一安排的靈活優勢,相較三年的中職教育可以科學地統籌安排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所以臨床普遍反映五年制高職男護生專業技能具有明顯優勢[2],但同時提出衛生類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4+1”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專業特色不突出,教材、師資薄弱,實訓實習缺乏針對性,職業認同有待加強等原因,使得部分五年制高職男護生的培養出現徒有數量而質量欠佳的現狀。
本文欲探索五年制高職男護生“3.5+1+0.5”的培養模式。整個培養模式由3個階段組成,具體方案如下:
第一階段:“3.5年”為在學校學習公共文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針對男護生特點的專業課程(如急診室護理、手術室護理、器官移植護理、燒傷護理等),并進行仿真實驗實訓和臨床見習。
與“4+1”模式不同的是將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提前。前2.5年學習公共文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后1年整合班級,編制男護生班,學習針對男護生特點的專業課程,以此解決先前“4+1”培養模式中課程設置不合理和專業特色不突出的問題。針對急診室護理、手術室護理等針對男護生特點的課程,學校可選用護理界較權威的教材,也可編寫校本教材。抽取學校教學水平高且理論扎實的教師授課。也可聘請臨床一線的,諸如急診、手術室、ICU等科室有帶教經驗責任心強的專家來校授課。讓男護生們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高度重視,穩定其專業思想,增強其職業期待。
第二階段:“1年”到醫院跟崗實習,完成知識內化,理論聯系實踐,鞏固技能訓練成果,培養臨床護理思維,提高臨床護理核心能力,強化其專業思想。
學校在這階段要加強校院合作,同時擇優選擇實習點,實習前對男護生進行理論技能考核,達標方可進點實習。實習出科時要進行綜合考核,以此提高男護生的綜合專業素質。另外,這一培養模式的高職男護生是在每年的1月份-2月份進點實習,與其他院校護生錯開進實習點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強帶教老師對男護生的臨床指導。
第三階段:“0.5年”為男護生返回學校,準備全國的執業護士資格證考試。
實習返校后的“0.5年”,男護生會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查漏補缺,而且有了一定的臨床經驗后,學習更能抓住重點,學習效率更高,自然就提高男護生執業護士資格證考試的通過率。
“3.5+1+0.5”的培養模式,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緊貼就業崗位的專業學習,在專業課老師或臨床專家的引導下,男護生的專業思想得以穩定。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順利就業不成問題,男護生的職業期待自然會提高,就業后轉崗或人才流失的現象就會減少。
2.2針對高中起點的大專男護生的培養模式
高中起點的男護生之所以選擇護理專業是出于好就業,但七成左右的大專男護生只把護理作為過渡性職業[3],所以首先要增強大專男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另外,由于專升本難度較大,大多專科男護生畢業后都放棄繼續升本。因此學校應根據男護生的性別差異和畢業后就業科室為導向,在課程設置、專業特色、師資配備、實訓環境等方面都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使專科男護生高質量畢業,高層次就業。
本文欲探索高中起點的高職男護生“2+1”培養模式。賦予以往模式新的培養內涵。整個培養模式由2個階段組成,具體方案如下:
第一階段:“2年”為在學校學習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及針對男護生特點的專業課程,并進行仿真實驗實訓和臨床見習。
與以往“2+1”培養模式不同的是:其一,將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提前,并且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即邀請臨床一線專家講述個人專業成長歷程、參觀護理仿真實訓室,讓男護生盡早了解專業、思考專業,穩定專業思想;其二,由于大專男護生在校時間短,學校可將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做到課程增加的同時總課時基本不變,防止加重學生負擔。男護生畢業后所在科室大多為急診、手術室、ICU等,為了使男護生畢業后迅速適應科室工作需求、增強工作自信,在男護生教育過程中根據其就業率相對較高的科室決定培養方向、突出專科知識、設定專業課程。學校可將男護生培養方向分為手術室方向、急重癥方向和精神科方向等;其三,加強校院合作,授課形式多樣化。學校與醫院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授課形式多樣化,請醫院相關科室臨床一線醫護人員來校授課的同時,男護生定期前往醫院相關科室進行見習,上午參觀學習記錄臨床病例后,下午返校及時進行相關病例的討論分析,鞏固專業知識的掌握和使用。將學習和就業相結合,男護生在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后,學習動力更加充足,效率更加提高。
第二階段:“1年”到醫院實習,完成知識內化,強化技能訓練成果,培養臨床護理思維,提高臨床護理核心能力。
在這一階段,首先,學校要和醫院積極溝通,加強帶教老師的遴選。帶教老師既要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突出男護生優勢,可根據男護生們的專業特長和興趣,延展其在相關科室的實習時間。最后,要嚴格大專男護生的考核:實習前理論技能考核;實習出科考核;實習期間四次模考;綜合技能巡回抽考;實習結束時的綜合考核,以此確保在短時間內培養出高質量高層次的男性護理人才。
總之,針對大專男護生的“2+1”舊模式新內涵探索,旨在提高男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減少教學資源的浪費和人才流失。
因此,在難以改變外部環境對男護生影響的情況下,學校應積極主動地加強男護生在校時的專業思想教育和專業技能提升,改變以往的男護生培養模式。減少教學資源的浪費,降低男護生人才的流失率,以此緩解我國男護生供不應求的現狀。
參考文獻:
[1]張燕,劉云東.職業院校男護生專業認同狀況調查分析[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8(4):130.
[2]張徐寧,季寧東,侯繼丹,史亞明.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5):42.
[3]吳蓉,武江濤,安曉妤.男護生職業角色認同的質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3):213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