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摘 ?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當今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迫在眉睫。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的學生工作者,要形成用戶和大數據思維等互聯網思維,借助運用“互聯網+”改革以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探索“互聯網+思政工作”新模式,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 “互聯網+” ? ?高校思政工作 ? ?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教育要與時俱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薄耙\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薄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大力推進網絡教育,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當前網絡時代、網絡思維、網絡文化正在全方位深層次地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因此,高校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方法,協(xié)調好教育主體、客體、載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運用“互聯網+思政”模式,強化網絡育人,讓互聯網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一、“互聯網+”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機遇
1.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當前,“95后”“00后”的大學生更習慣利用手機獲取各方面信息和知識,讀圖讀表成為常態(tài),形式靈活、互動性強的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傳播介質。相對以往的面授教育和紙媒等媒介,“互聯網”不僅搭建了一個全新與學生溝通、學生樂于接受的開放平臺,還讓大學生更直觀地表達心理狀態(tài)和所思所想。此外,互聯網還搭建了廣闊的資源共享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有用的信息資源,也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教育資源的多樣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更加直觀多變。
2.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
由于網絡兼具平等性、便捷性、虛擬性、隱蔽性及傳播性的特點,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廣泛獲取豐富的教育資源,提高工作水平,又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話題多、周期短、動態(tài)快的特點,全面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此外,新媒體更強調教育與受教育群體之間的互動,改變了以往教育主體單方面灌輸的教育方式,體現了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平等和交互,搭建了師生聯動、開放自由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教育者不僅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還可以快速及時準確地找到關注群體。此外,受教育者更樂于接受通過網絡新媒體等途徑傳遞的內容和思想。
3.提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度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多的是你講我聽的灌輸式教育,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面對面的教育,易受時間、地點和語言等的限制。一般來講,它的組織覆蓋度沒有問題,但覆蓋的有效性卻存在漏洞,作為信息傳達的學生骨干起主要作用,往往不是最需要關注的群體,很多及時有效的信息內容不能保證在第一時間準確傳達到關注群體中。與傳統(tǒng)媒體有所不同,新媒體信息發(fā)布方式是發(fā)布后篩選,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篩選者。這些信息會像“病毒”一樣在網絡間迅速傳播,無論是否存在價值,都會對閱讀者產生影響,網絡的隱性作用極具穿透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認知,“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媒體隱蔽性和虛擬化的特性為開展?jié)B透式的隱性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互聯網+”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確新要求
1.注重”互聯網+“與以往教育方式相結合
一是要正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分析新形勢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特別是要深刻認識互聯網時代已經全面來臨,成為教育者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要從最初的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增加到全環(huán)境育人,應該真正利用互聯網做學生思政工作;二是要對互聯網思維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停留于炒作概念,就本質而言,“互聯網+思政”真正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三是要明確“互聯網+大學生思政工作”新模式與傳統(tǒng)工作方法兩者的互補而非替代關系,即使有了“互聯網+”的新方法,以往的談心、深入課堂、深入寢室、深入團學活動等工作方法也不能丟。
2.警惕“互聯網+”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信息雖然為我們帶來了方便,但給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帶來了沖擊,尤其是對“95后”“00后”的在校大學生的言談舉止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網絡信息存在良莠不齊、真?zhèn)坞y辨等情況,各種錯誤思想和低俗內容魚龍混雜,佛系思想和“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一定程度地影響了一些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提出了挑戰(zhàn);二是“手機控”現象普遍存在。當前,移動支付、網上購物等互聯網生活方式的確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方便,但讓大家對手機、平板電腦等互聯網終端的依賴性日益增強;三是存在癡迷網絡游戲的現象。近年來,各高校存在由于癡迷網絡游戲而休學退學的現象。此外,這些大學生由于沉迷于網絡世界,影響了人際交往能力和為人處世能力的發(fā)展,部分學生甚至出現了心理問題。要積極應對校園網的各類錯誤言論、思潮等負面熱點信息,對于社會上的一些錯誤思潮及時向學生傳達,避免以訛傳訛,不斷提高校園官方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3.把握“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規(guī)律
一是及時更新理念。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積極發(fā)現適合學生群體成長成才的客觀規(guī)律,尤其是要動態(tài)掌握網絡輿情動態(tài),運用大數據思維,用數據說話,分析數據背后存在的隱形問題,適應互聯網大數據帶來的影響,為進一步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多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二是轉變教育方式。主動運用網絡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扁平化的溝通方式,加強師生互動,多用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語言,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和主動權。三是提升工作效率。高校學生管理部門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打造出一套便于師生使用、提升工作效率的學生工作的管理服務系統(tǒng),實現全校數據共享,把輔導員從繁重的基礎數據報送、信息的反復整理工作中解脫出來,把復雜的管理事項簡單化,使得學生工作者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升工作層次和水平。同時建立超出學生預期、讓學生滿意的媒體平臺,即時聽取學生意見,做到及時反饋、快速迭代,真正實現一網通、一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