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珠鳳
摘 ? ?要: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隨著社會發展的進一步加快,中職學校傳統德育教育模式業已難以與社會實際相適應,不符合“互聯網+”背景下的社會生態變化。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模式創新進行闡述,為有效提升中職學校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提升學生德育素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職學校 ? ?德育教學模式 ? ?創新策略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也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中大量信息均會通過各種網絡傳播渠道進入學生的視野,一些不良信息、思想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等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目前,一些中職學校、德育教師均未能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及網絡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在德育課堂教學中仍以“說教”形式的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在枯燥的、乏味的“說教”課堂中失去學習興趣,難以提升德育教學有效性,無法真正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1]。因此,中職學校德育教師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創新與優化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尤顯重要。
一、“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教育面臨的問題
1.以往的德育教育模式不易適應社會現實。
以往中職德育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形式進行,未能有效融入其他學科教育或實踐教學之中;難以形成全面的、系統的校內全員德育教育氛圍。另外,個別中職德育教師教學模式、方法多停留于宣講理論,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引起中職學生的道德情感。這樣,就妨礙了德育知識的內化,不易難以形成自覺的品德行為,造成品德知識與行為的割裂[2]。
2.缺乏良好的德育課師資隊伍。
雖然,一些中職學校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卻將重點放到重要專業的師資力量培養與引進上,對德育課教師隊伍建設不夠重視。如一些中職學校德育課專職教師年齡老化,且現代化信息技術水平不高;也有一些中職學校缺少德育教師培訓或再學習機會。另外,還有一些中職學校德育教師缺乏模式意識,一直采用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德育教學,進而直接影響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質量提升。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校德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1.“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德育課堂教學的話語格局。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雙方的邊界發生了大的變化,不再涇渭分明,學生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彰顯,且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信息傳播上的身份差異愈來愈小。從某種程度上看,任何學生在某一方面都有可能成為德育課的“教師”,直接造成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組織關系中發生了角色“轉變”。教師以往教學話語權出現了較大的“動搖”。在“互聯網+”背景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業已成為一種新常態。因此,中職德育教師必須通過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理論與職業素養方可轉變“無法駕馭”課堂教學活動的問題[3]。
2.“互聯網+”背景下壓縮了德育教師的“生存空間”。
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知識豐富性的特點,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業已難以成為教師“自導自演”的陣地。在“互聯網+”背景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便通過網絡接觸、了解、學習到更多德育教學最新成果,并在“互聯網+”時代實現“無障礙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對現有德育課堂教學形成了一種“替代”效應。因此,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師既面臨競爭壓力,又面臨教學水平、教學能力的多方“考評”,欲在這場教與學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創新尋求未來教學發展空間。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1.提升綜合素養,重構德育課堂模式。
“互聯網+”既是一種新興業態,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教學必須借助“互聯互通思想”“跨界合作思想”“合作共生思想”等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并通過不斷嘗試、構建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提升德育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話語權”、增大自身的“生存空間”。德育教師既可以嘗試建立“德育課堂教學”與“互聯網”的高度整合教學模式,又可以嘗試通過個性化教學模式與“互聯網”的整合提高學生個性化學習質量,以培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另外,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如職業素養、信息技術素養、專業素養等,并不斷嘗試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及網絡教學資源、信息交流平臺等進行“德育課堂教學”與“自媒體”教學整合,在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德育教學創新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中職德育“教”“學”質量,并在延伸、增益課堂教學實效的基礎上,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4]。
2.順應“民意”“民聲”,積極踐行教學創新。
中職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德育教學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康思想、鑄造靈魂的重要手段。因此,中職教師在教學創新過程中必須立足課堂教學目標為基礎,堅守德育教育主陣營,不斷了解、掌握中職學生的德育學習、踐行的“民意”“民聲”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教師也要在尊重學生興趣、學習特點、個性發展的基礎上,以“授之以漁”為創新原則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教師要在創新過程中不斷踐行多種教學模式,并就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與整合,進而才能真正達到創新、提高德育教學質量的目的[5]。“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中職德育教師在教學創新過程中必須明確學生在德育課學習、踐行中的主體地位,并結合“互聯網+”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以滿足當前中職學生的個性學習與發展需求,為其構建高效的生本課堂教學體系,以此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師在德育教學模式創新過程中應結合當前學生喜歡利用“微信”進行交流的契機組建“師生交流群”,并在微信群中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思想溝通,并在交流、溝通之余有機地進行思政、德育教學內容融入。教師可以在“師生交流群”中發布一些能夠激發、影響學生理想信念、社會公德、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的小文章、警示短文,將德育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實際生活之中。學生既會接受教師這種“個性化”“生活化”的“潛意識”教學模式,又會在積極與教師進行思想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完成拓展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及德育踐行。這樣既可以增強德育教學模式創新的應用效果,又可以發揮促進學生自主踐行的作用。
3.借助教學創新,增強德育踐行意識。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認為:“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不斷汲取更多的養料,使其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并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中職德育教師在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生活化教育理論,將一切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培養學生德育踐行意識相結合,進而才能真正發揮德育教學、教學模式創新的作用,使之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將更多思政內容、德育內容在實際生活之中加以踐行,最終達到教學模式創新的目的。另外,教師在德育課教學模式創新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家、校”合力作用,實現高效德育滲透。德育教師應通過加強“家班”合作,積極利用家庭德育教育途徑構建以學校、班級為主體,家庭為輔的“家、班”德育教育、滲透模式,充分體現出學生家庭德育教育、滲透的直接性、針對性,有效將學校、班級德育教育內容與時效性加以延伸或補充,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家、班”在德育教育與滲透方面的合力作用,最終達到增強德育滲透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校德育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職業素養等為教學模式創新奠定基礎,同時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德育學習與踐行規律進行教學模式創新與優化,并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互聯網德育教學資源不斷發展中職德育教學的生態性,進而為全面提升德育“教”“學”的質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沙剛.淺談“互聯網+”時代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嬗變[J].蘇州教育信息化,2017(2).
[2]藺莉.“互聯網+”教育時代下中職德育課有效課堂模式構建[J].中華少年,2017(35).
[3]梁麗瓊.新時代中職德育課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8(10).
[4]沙剛.“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策略初探[J].蘇州教育研究,2016(4).
[5]徐錦麗.探析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以德育工作的育人模式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