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向春玲
摘要:英語屬于交際性語言學科,其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能力構成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高中教師應該通過一些教學途徑來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將活力和生機帶進高中英語課堂之中。本文主要針對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通過案例進行了闡述,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高中英語;核心素養;思維品質
一、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現狀
我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由此可見,高中英語教學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閱讀技能的訓練。
但是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大部分教師上課偏重于語言知識的講解,忽視語篇教學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機會和時間,思維活動貧乏,缺乏閱讀的興趣和激情。長此以往,在需要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他們常常會表現出思維能力的薄弱。
二、核心素養與閱讀教學
北師大王薔教授指出當前英語課程改革的新動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關注學科育人價值; 關注學生思維發展; 關注學科核心素養。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經過十幾年的課程改革,教師的教學理念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過去關注學科知識和技能,轉向了關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也就是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些都成了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但是課程還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英語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教師對語境創設不充分,對語篇意義關注不夠,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未能落到實處,以及很少引導學生發展運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思維品質的內涵
思維是大腦對“客觀事物及聯系”間接概括的反映,是以感知為基礎,通過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活動,對感知信息進行加工,并以儲存于記憶中的知識為媒介,探索和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的活動。人們認識世界也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并從眾多信息中將有用的信息篩檢過濾,儲存到記憶系統,繼而形成表象和概念。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中提到:“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二者互為依存,二者是同時產生的。”
《修訂課標》把思維品質列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并將其界定為:一個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的邏輯性主要表現為思維的規則和規律,具體涉及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心智活動。思維的批判性在于質疑、求證的態度和行為,不盲目接受一種觀點,也不武斷拒絕一種思想,而是通過正確的途徑,求證事物的真假。思維的創造性側重于求異、求新,不墨守成規,敢于想象,善于改變,推陳出新。
四、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變革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加工處理文字表層信息,同時要開展文本深層閱讀活動,把思維品質的培養與閱讀能力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設計閱讀理解任務時,要緊密地圍繞以上目標,注意任務的質量,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學從“知識教學和技能教學”轉向“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加深對學科本質和價值的認識;重視對語篇意義的解讀;在設計活動時關注內在邏輯和關聯,注意提煉和整合內在的知識結構。
(一)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是關鍵。
有效的文本解讀直接影響著學生批判性思維品格的形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師專業素質的成長。教師要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的具體方法,促使教師實現從文本知識的傳授向引導學生深度挖掘文章,最終實現提高英語閱讀課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目的。
教師對文本解讀過度依賴于課件下載,拿來就用,缺乏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能力。文本解讀模式化。教師文本解讀層次較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注重詞匯,句式分析方面的講解,忽視了文章主旨等核心內容。問題設置多為表面化的信息查找,匹配或判斷正誤。學生直接從文中可以快速找到這些細節的答案。長此以往,教師的思維方式一直停留在低層次上,學生的閱讀意識和批判性閱讀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此高中教師要認真研讀和分析文本,梳理語篇主題意義。要理清并抓住主線,將主題引領作為整合的起點。建立六要素(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整合的學習活動觀。
1了解閱讀的類型。
教師不僅要熟悉不同的文體特點,還應例如,閱讀大致可分為:(1)掃描型閱讀;(2)反思型閱讀;(3)瀏覽型閱讀;(4)掃描型閱讀;(5)精讀型閱讀。而文本的深層解讀就涉及精讀型閱讀,如寫作手法,意義,意圖,文化內涵等,是對文本細致,徹底的解讀。教師對其深入了解,設計閱讀問題時就會由淺入深,有意識地思考,深層解決問題。
2注重文化的差異。
要注重英語文化知識背景的積累儲備。把握歐美人的語言特色和思維方式。英語文章直接受西方人“樹式”思維方式的影響,常出現“總-分-總”的篇章結構。每段文章也有自己的中心句。學生抓住這一特點,主旨大意題就容易從首尾段和每段首尾句判斷了。文章雖然文體不同,單這一規律大致不變。
人教版Module 4 Unit 4 Body language是一篇介紹性(記敘文)體裁的文章,主要介紹了各種文化背景下的“體態語”的異同,旨在通過對本課的閱讀和學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體態語”在交際中的作用和意義,使學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交往中盡量減少或避免運用“體態語”時可能產生的誤解,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 因此,本單元閱讀課的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探究文本介紹的語言文化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為主。而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可以淺嘗輒止,探究的落腳點在于大家熟悉的一句諺語: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學習不同文化,了解文化差異其根本意義在于要教育學生要在國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同時保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二)對教學設計的再思考。
確保教學設計情境化、問題化、活動化,體現綜合性、實踐性和關聯性的學習過程。從文本解讀到活動設計教師還需要思考如下問題:1. 創設何種情境?與學生共同解決什么問題?2.學生需要獲取什么信息,建構怎樣的知識結構3.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獲得文化體驗,汲取文化精華,提升思維品質,運用學習策略,實現創新遷移?
科學的教學理論都將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思維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思維能力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 在閱讀教學時,根據任務設計的目標性、典型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原則,筆者運用以下策略設計教學活動,從而對在英語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了探索。
1設疑解惑,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以及思維活動的深度和難度。教學時通過設計思索性問題(包括綜合分析類、概括類、推理類等),訓練學生善于深入地、邏輯清晰地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層內涵。具體而言,可以設計分析文本結構、概括文本主題等分析概括類任務,或者設計詞義猜測、作者意圖等推理性任務。
2啟發拓展,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廣闊性是指善于抓住問題的各個方面,又不忽視其重要細節的思維品質。教學時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認真分析題意,激活與之相應的知識圖式,開展系統的、全面的思維,從整體上用聯系的觀點理解文本。例如,在教授人教版Module 4 Unit 4 Body language閱讀材料時,筆者設計了Knowledge extension這一環節,具體內容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greet each other in a way of black people, 學生通過課文初步了解了一些國家的打招呼的方式,具備了一定的背景知識。事實上,黑人打招呼的方式可以從hip hop和一些電影中見到一些端倪,通過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現場的模仿演練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3限時訓練,訓練思維的敏捷性 和靈活性
敏捷性是指在正確基礎上的速度,包括速度和正確率兩個要素。教育心理學認為,原始學習的速度與保持成正相關。一般來講,閱讀過程中速度與理解也是相輔相成的。一定范圍內,閱讀速度加快能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的加深亦能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加快閱讀速度。
4克服定勢,敢于質疑, 訓練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
創造性即創新思維、求異思維,表現為善于獨立思考、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獨特性、新穎性和發散性。教學中教師應基于閱讀文本設計有價值的活動或任務,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方向積極思考,從多個角度尋找盡可能多的答案。
批判性是指一種有目的性地,對產生知識的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證據和評價知識的標準等正確與否做出自我調節性判斷的思維過程。
在課時緊、內容多、任務重的現狀下,教師忙于完成教學進度,無暇顧及思維品質的培養,覺得短時間也看不到明顯的效果,殊不知,一旦學生的思維品質被培養起來了,學生自己具備了較強的學習品質之后,其前進的動力不可估量,會遠遠超過教師片面追求完成教學任務的效果。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應該將語言教學和培養思維品質并重。在設計閱讀教學任務時,應該融入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制定合理、科學、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措施,通過提高思維品質來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就如王薔教授最后總結那樣,教育要回歸原點,關注人的發展;教學要走向服務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從意義出發,推動深度學習;研讀文本、重視情境、梳理主線、構建結構化知識、關注內化提升、遷移創新,是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莊志琳,沈萃萃,唐明霞,等.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材料處理:解讀與使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李杰.利用深層閱讀任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9).
[3]王家英.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S1).
[4]陳鳳梅.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