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孔燕
摘 要:云南少數民族的民族精神可謂是博大精深、絢麗多彩且獨具特色,它是云南少數民族精神文化的結晶,也是云南各民族熱情奔放、真誠勇敢的寫照。其中傈僳族民族精神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燦爛絢麗,我們不僅要去欣賞她,更要在實踐中體會她的精髓。
關鍵詞:傈僳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一、刀桿文化中“敢闖敢試”的精神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桿節中主要的習俗表演活動,它再現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及敢闖敢試的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活動。相傳,明朝年間,兵部尚書王驥率大軍三征麓川,大獲全勝;之后,為鞏固邊防,在騰越司設下了8關9隘、36兵站、72哨卡;后來,王驥在某年二月初八被奸臣所害,當地傈僳族為了紀念王驥,所以把上刀桿活動選擇在他的忌日進行。“刀桿節”是傈僳族的重要傳統節日,其活動的中心內容就是“上刀山,下火海”①。
刀桿節是僳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產物,更是僳僳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的體現。節日中,原始信仰的內容已被展現健康新穎的唱詞和豐富的手上舞蹈動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廣泛的群眾性。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桿節,它不僅保留了先祖敢上刀山下火海誓死保衛邊疆的勇敢精神和與大自然作斗爭的艱難歷程,還保持了與全國各族人民大血肉聯系。在文化的傳承發揚過程中,向人類文明成果靠近的同時不斷地學習先進文化和理念,敢闖敢試,在理論與實踐中尋求民族發展的新思路。不盲目的跟風,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中華民族是一體,天下傈僳是一家,傈僳族這中精神團結在一起實現共同發展、進步、繁榮,以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統一。
二、歌舞文化中“統一和諧”的精神
傈僳族舞蹈因地區不同而異,怒江流域的民間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豎笛(與羌笛相似)、橫笛、琵琶、二弦、西北民族樂器和自制的彈撥樂器“達比亞”為舞蹈伴奏。舞蹈名稱一般以舞步動作為名,更多的隨樂曲名稱而定。每逢節日、播種和收獲后,人們都要跳被稱為“迷依刮克哦”的自娛性《生產舞》。這個舞蹈據說產生于17世紀,當時的傈僳人還處于以狩獵和采集野果為生的時代,舞蹈只能以模擬各種動物為主。在后來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傈僳人學會了務農,漸漸把模擬動物的原始舞蹈改進成為表現農務的《生產舞》。在圓圈舞蹈中,人們以各種模擬姿態細致地表現人們挖地、種玉米、鋤草、收獲歸倉等內容。而且至今在舞蹈中還保留了一段模擬動物的“打猴子舞”,為舞蹈增添風趣。這個舞蹈沒有任何的伴奏與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腳掌跺地作舞的聲音為舞蹈節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②傈僳族歌舞是傈僳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只要彈撥樂器“弦子”一響,從兒童到老人都會翩躚起舞。在弦子彈奏者的領舞下,人們圍圈起舞,舞蹈中有表現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模擬性舞姿,也有抒情舞蹈。
圓圈舞表現出的集體舞蹈形式需要舞者的步調節奏統一和諧才能表現出優美的舞姿。這也是我們民族團結統一,熱愛和平的象征。面對新世紀多元文化的大局面,發揚它所蘊含的和諧統一的民族精神是很重要的,一個民族的成長和發展都離不開高度的和諧統一。
三、木楞房建筑文化中“簡樸穩固”的精神
世界上的狩獵民族大部分是不斷遷徙的民族,遷徙的方向都是往森林密集、人際罕至的地帶,狩獵民族有一個總體特征是不善積蓄、不事房產。當今分散在中國、印度、緬甸、泰國等國家的傈僳族,雖然基本結束了遷徙,但漫長的狩獵和采集的歷史決定了傈僳族建筑簡易、美觀、實用的特點。傈僳族有狩獵民族的傳統特性,同時也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具有驚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因此他們的美學原則和審美傳統在建筑之中也有所體現。在燦爛的傈僳族建筑之中,維西傈僳族的傳統建筑可以算一支獨具魅力的奇異之花。
竹木結構是維西傈僳族建筑的基本特點,當中又以木楞房最為典型。傈僳語稱木楞房為“度倫恒”,由直徑20厘米左右的圓木去皮、曬干、拋光后壘成長方形,一層四根,楔接成一個整體,壘高至二米五左右,搭成人字型屋頂,上蓋衫木瓦板。傈僳族工匠建造木楞房時,是有統一的長度單位的,這個單位叫“博”。一“博”等于一米六,一般的木楞房長邊為“尼博來拔”,意思是兩“博”半,在傈僳族工匠中,這一單位的統一令人驚奇,筆者曾經用現代丈量工具丈量過一所居住過三代人的舊木楞房(推算至少有80年的歷史),結果剛好是四米,精確到一厘米。在建筑活動中,只要告訴傈僳族工匠要建幾“博”的木愣房,都能夠達到誤差小于3厘米的建設精度。這個數據的丈量,他們是通過自己的臂長、掌長進行推算后完成的。因此直到今天,傈僳族木匠進山砍伐建筑木材時,沒有誰會多此一舉隨身帶著丈量工具。③
但是木楞房卻非常的穩固,可以住幾代人,歷經幾十甚至上百年,無論刮風、下雨、甚至強烈地震都無法改變它的結構。也體現了傈僳族人民對待生活的態度,做事的穩重。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形態之下,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分穩固,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速度和效率。另外,木楞房的簡單、實用、樸實的風格一直沒有改變,這與傈僳民族適度、自由、講究實效的性格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中國人素來有勤儉持家的傳統,做人就應該盡心盡責,勤儉節約,腳踏實地,穩中求勝。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酒文化中“同心同德”的精神
僳傈族的“同心酒”,其文化內涵之豐富,是云南少數民族酒文化的代表。生活在怒江大峽谷的傈僳人民性格豪爽,開朗大方。“同心酒”作為傈僳人家喝酒的獨特方式是有其原由的。傈僳人家自古居住分散,遷徙頻繁,加之常年累月居住在大山峽谷間,一旦相聚在一起,就要用酒和歌舞來表達雙方的深情厚誼。特別是用“同心酒”的飲酒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的是傈僳族對親朋友人的深情,表示大家“同心同德”。
“同心酒”不是簡單的量的迭加,講究循序漸進、情意漸深的喝法。第一杯“交杯酒”,這是初結友誼的相識酒。賓主各用右手端一酒杯,手肘互挽成環,將自己杯中之酒一飲而盡;多人同飲時則各人右手端酒與他人左手交叉互挽,依次圍成一個圈,同時飲干自己杯中之酒。第二杯是友情加深的“暢杯酒”。賓主面對面地端酒碰杯后,兩杯始終相連,兩人同時緩緩側轉酒杯,邊轉邊喝,直到兩杯逐步轉動九十度,杯底相合,其寓意為情投意合,不離不棄。第三杯“同心酒”,是至情至性的結盟酒。主客雙方備用一只手摟住對方肩頭,用另一只手同端一碗酒,腰略彎使兩人臉貼臉、唇挨唇地同飲碗中酒,直到面仰酒盡,以一滴不漏為佳,其寓意為同心同德,永不變心。④
“同心酒”是傈僳同胞創作的一支動人的“友誼三部曲”,其生動而直率的“肢體語言”,是他們熱情好客、豪爽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有話不說用酒代,干言萬語在酒中”。如今傈僳族同心酒的意義不斷提升、創新、完善,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一種時尚而文明的喝酒方式,成為傈僳山寨迎接游客必不可少的禮儀。不僅如此,“同心酒”還俏然走出了山寨,被“移植”到了許多城市的“大雅之堂”,成為人們時常運用的交際禮儀。
這正是傈僳族對待親人朋友和客人同心同德的體現。同心酒象征著團結和友誼和信任。酒文化如此,做人做事更應如此。對待家庭同心同德,對待民族同心同德,對待事業同心同德,對待國家同心同德。中華民族同心同德,不驕不躁,有事商量著一起干,沒有干不成的事。
五、服飾文化中“崇尚自然”的精神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并首先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如何認知和處理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不同族群文化生成的類型特征及其歷史進程和未來發展走向。傈僳族服飾文化,提煉服飾文化的核心理念,也離不開人類文化發展的這一邏輯和歷史的起點。僳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區,穿著都用自己栽種的大麻籽剝下的絲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僳僳族叫它“麻布衣”。但不同地區和氣候條件下的僳僳族因氣候的差異服飾顏色也各不相同。白僳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花僳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男子服飾最早模擬喜鵲的顏色與樣式,稱喜鵲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褲,纏黑布包頭。僳僳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羊毛彩帶,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⑤
服飾從選材用料上取之于自然,設計和配飾來源于自然。服飾中充滿著多姿多彩的自然元素。崇尚自然,珍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傈僳族那里早已是一種信念、一種信仰、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愫或民族集體潛意識,它是世世代代傈僳族對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及其對象化活動方式和經驗的積淀及其遺傳,是他們體驗和感悟自然、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先天稟賦。在傈僳族族那里,崇尚自然、珍愛生命,就像吃飯、喝水那樣自然而然,不必理論、不必言說,完全熔鑄于其民族心靈的深處。在面對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的自然元素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標志,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生態文明,循環經濟理念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必要元素,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更需要崇尚自然,順其規律,可持續發展,這樣才更有利于民族的傳承和發揚。
注釋:
①百度百科,名詞:傈僳族刀桿節“上刀山,下火海”。
②傈僳學刊,第一期。傈僳族特色旅游文化開發探析。
③維西傈僳族建筑,李貴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ecb500100g2s1.html.
④怒江旅游雜志,第32期。傈僳族同心酒 35頁.
⑤美術教育研究,2010年第03期。談傈僳族服飾文化意蘊,何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