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靜 賴文婷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日益重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精神衛生法》的實施使我國精神衛生工作走上法制軌道,但仍存在保密原則不明確、心理健康輔導的人員配置等問題,該文從落實保密原則、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等方面提出理論性建議。
關鍵詞:精神衛生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需求日益強烈,并且因為心理健康導致休學的現象高發,高校承擔著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2013年《精神衛生法》的頒布為其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該法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人員配備、場所以及方式進行嚴格的規定。
一、《精神衛生法》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制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體與職責
該法第八條規定教育部門在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精神衛生工作。教育部貫徹本法的立法宗旨,制定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規范性,要求高校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各高等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要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活動、寫信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輔導或咨詢機構要科學地把握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和內容,嚴格區分心理輔導中心或心理咨詢中心與專業精神衛生機構所承擔工作的性質、任務。在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中發現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將他們及時轉介到專業衛生機構治療。
第十六條規定:“教師應當學習和了解相關的精神衛生知識,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正確引導、激勵學生。”[1]由此可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均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教師團隊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從思想和行動上引領學生的心理發展。每個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輔導員走訪學生宿舍,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心理輔導老師在心理輔導站各司其職等等。該法要求高校配備或者聘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人員即具有專業知識的老師或者具備資質的老師。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原則
《精神衛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心理咨詢人員應當尊重接受咨詢人員的隱私,并為其保守秘密。[2]該規定強調了保密原則,指的是咨詢師不得在未經來訪者同意或與法律、倫理要求相違背的情況下向他人泄露保密信息。高校心理咨詢人員必須在法律的約束下有義務保護來訪者的隱私權,不得對外公開患者的姓名、肖像、病歷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身份的信息。在高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認真遵循保密原則,不泄露來訪學生的個人信息以及心理狀況,封存來訪者的檔案記錄。在教師與學生、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多重關系建立信任關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愿原則
自愿原則的理念源于私法領域的意思自治但又與其不同,自愿原則不是建立在雙方主體地位平等的基礎上,患者與醫療結構的地位不平等。自愿原則具有原則性規定和補充規定,體現在自愿診斷、自愿治療環節,非自愿診斷只是自愿原則的補充。原則性規定指大學生在發現自身具有心理問題時,單方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診斷與治療。它指在法定無害的前提下由精神障礙患者和疑似患者自主決定是否接受對提供的精神衛生服務的醫療機構的行為,是患者的單方意愿。大學生是否接受心理咨詢均基于個人意愿,即心理輔導老師發現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危機時要按照條款,首先需要及時通知監護人,告知其相關病情,由家長帶領同學去相關醫院就診。[3]保證學生及其監護者在知情的情況下,自愿去醫院進行診斷。
該法第三十條規定非自愿住院治療針對例外情況,即在高校中已經發現某學生已經發生傷害自身的行為或危險與已經發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危險”的四類法定行為,如果達到嚴重精神障礙程度,才能采取非自愿住院治療,由醫療機構實行非自愿出院。即若出現法條規定的第三十條的情形,則采取非自愿治療原則。
二、《精神衛生法》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不完善
首先,依據法律要求,各高等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但是有些高校沒有依據教育部的工作意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校刊、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由于有些高校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大學生不了解精神衛生法的知識,對于學校的心理活動參與度不高,以往對于心理問題的恐懼會導致他們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其次,法律要求高校的教師應當學習和了解相關的精神衛生知識,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但是因為心理學是復雜的學科,涉及教育學,管理學等,除了心理學專業的老師和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老師對精神衛生法有所了解之外,大多數學校的行政老師,輔導員,授課老師等不了解精神衛生法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規定,沒有真正走進學生并觀察學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可知無法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二)保密原則與自愿原則難以落實
部分高校的保護隱私力度不夠高,心理咨詢師與家人交談、與同事交談,還是和學生討論來訪者咨詢內容的時候會泄露來訪者的病例情況。由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詢室沒有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和保護機制,心理咨詢記錄檔案的泄露則可侵犯來訪者的隱私權。來訪者缺少知情同意,就是指由于在咨詢開始的過程中,咨詢師沒有讓來訪者知道泄密的風險,來訪者缺乏保護自我隱私的意識的則不會顧及風險性,咨詢師可以先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來訪者簽署同意書,再與來訪者討論他的心理問題,增強來訪者對其的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來訪者的自愿性,但該原則的規定較為模糊,現實中的絕大多數人難以發現自己存在心理問題,不會主動接受心理咨詢,客觀上將導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診斷根該無法實施。其次,若是診斷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患者會該能地抗拒治療,學校又不能強迫其接受心理輔導與治療,會影響該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造成安全隱患。其次,非自愿治療缺乏明細的條件和程序,存在著權利濫用的可能性,不能從根本上減少非自愿治療的數量。因此如何落實自愿原則和保密原則值得探討。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心理教育工作體系
1.加強精神衛生法的宣傳
教師崗前培訓內容較少涉及該法的內容。并且長期對精神病的病恥感與排斥心理導致人們形成固定的思維,不利于辨別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學生會因此排斥和冷落疑似精神病的學生,不利于有疾患學生的康復。因此,老師要定期參加心理健康培訓的活動,及時了解教育部相關的文件。必須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和開設相關的心理選修課,老師要講解相關法條和概念,要使學生充分地了解我國的精神衛生方面的相關政策。在5.25日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時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利用廣播和板報的形式,提倡學生積極參與二級心理輔導站的相關活動。利用新生入學、寒暑假等時段發放相關資料并且建議家長關注學生所在院系的心理輔導站公眾號,引領家長主動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
2.設立心理輔導員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將存在疑似心理疾患的學生及時通知到各學院的心理輔導員要重點關注問題學生,每個月上報學院心理健康狀況,努力做到學生心理危機的及時發現、干預、轉介與治療,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體系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進程。[4]高校要形成“醫院—學校—家庭”一體化心理輔導工作體系,學校要加強與醫院的聯系,心理咨詢師與專業機構人員的交流可以提升學校心理輔導質量,避免心理輔導工作人員違反《精神衛生法》對疑有精神障礙的學生進行診斷。輔導員要及時聯系家長,家長對醫院的評估并及時提出反饋意見,為大學生構建完備的干預體系。
(二)落實保密原則與自愿原則
1.明確保密原則的做法
首先,高等院校應高度重視保密原則,對心理健康教育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要求其不能對外透露來訪者的信息,使其明確知道違反保密原則的行為,制定違反保密原則的處罰制度。其次,高校要組織心理咨詢師團體再保密情況下討論典型的案例討論,加強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提高心理咨詢師的診斷水平。高校需做好相關資料的工作記錄,完善紙質版記錄明確咨詢師之外的人員無查閱權,需要明確界定的咨詢工作記錄的內容僅限于主要問題和咨詢過程的概述,不得涉及來訪者的隱私。咨詢師個人手記、錄音與錄像資料,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作為咨詢師個人的咨詢記錄保存,自行承擔保管保密的責任。高校咨詢機構一般不歸檔咨詢師個人手記、錄音與錄像資料,特別用于研究、教學的情況除外。最后,高校應當推行簽訂知情同意書制度,在咨詢之前由咨詢師明確告知來訪者咨詢的過程可能存在的風險性和貫徹整個流程,并詢問其是否能接受該風險。來訪者要基于自愿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
2. 明確自愿原則的做法
首先,高校應當在新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講解精神衛生法的保密原則以及對于老師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的相關規定,著重講述對于學生個人隱私的保密并且告知學校心理輔導室對于檔案記錄的封存制度。其次,從心理方面消除學生對于心理問題的恐懼與無助,鼓勵學生正視身心健康,并鼓勵其主動和心理輔導員、同學溝通。若經過心理診斷發現來訪者存在嚴重心理問題,要對其進行心理安撫,引導其自愿配合治療。最后,必須嚴格設置非自愿診療的條件和程序并且建立良好的權利濫用防范機制,把其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2]何元慶,方存峰.高校心理咨詢中保密的倫理困境與解決出路[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2):378-380.
[3]易姝薇,彭娟,龐銳.《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背景下高校心理輔導工作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2017(10):1444.
[4]馬喜亭,劉立新.?精神衛生法?規制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J].思想理論教育,2017(12):107-110.
[5]唐月芬.《精神衛生法》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7(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