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會計工作環境及工作內容,基礎會計作為高職會計專業的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為順應時代發展,培養具備崗位職業能力的財會人才,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時代基礎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課程改革的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基礎會計;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450-01
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面,云計算、云財務、云報銷以及財務機器人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會計工作環境,例如填制憑證等細碎的工作被信息技術取代,預測、分析、管理等成為財會人員的重要工作,新時代財會人員崗位職業能力的變化要求會計教學目標隨之變革;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式,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會計專業教學的一大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基礎會計》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礎會計》是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學習的第一門專業課,課程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會計崗位,以制造業企業為例講授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是其他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傳統的課程內容設計及方法已經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課程目標與新時代崗位職業能力目標不符
傳統基礎會計課程目標往往是通過學習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能對中小企業主要經濟業務進行核算,側重于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借貸記賬法等會計核算能力的培養,而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替代人工完成部分核算工作后,企業需要的是同時具備核算、監督、分析、預算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課程內容重局部輕整體
傳統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往往根據會計工作所涉及的知識點展開,先分別講解會計的基本概念、借貸記賬法、憑證、賬簿、報表等,再講授會計核算的程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一個有一個知識點,難以理解會計處理的整體流程。
3.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傳統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往往采用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大量的課時用于知識點的講授,實踐課時有限,學生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也難以理解課程內容,學習缺乏興趣。
4.課程考核重結果輕過程
基礎會計考核包括平時及期末兩部分,傳統方式下,期末考核采用試卷形式占總成績的70%~80%,考核內容也偏向于理論知識,平時成績主要依據學生的出勤率及課堂表現,主觀性較大。這樣的方式導致很多學生平時不努力,期末突擊復習以通過考核,考核成績不能體現學生的效果,學生平時也沒有學習興趣和動力。
二、“互聯網+”時代《基礎會計》課程改革思路
基于以上傳統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職業院校應基于新時代會計崗位職業要求對基礎會計課程進行改革,整體思路如下:1.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訓練學生對經濟業務的辨識分析能力,培養“會核算、能管理”的復合型人才;2.打破傳統課程內容體系,按照企業會計崗位的工作任務、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設計課程內容;3.將真實的企業業務案例引入課程,課程內容與企業真實業務無縫連接,讓學生邊學邊練,在實踐中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4.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教學技術,有效運用“互聯網+”理念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互聯網+”時代《基礎會計》課程改革的建議
1.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標準
通過校企合作、廣泛調研、教師深入企業會計崗位工作、課程負責人、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探討,進一步明確“互聯網+”時代中小企業會計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工作流程、能力要求,確定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目標;打破傳統的課程內容體系,按照企業會計崗位工作流程——“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重設課程內容,將企業會計崗位職業能力標準融入課程,制定基于工作流程的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課程標準。
2.案例教學貫穿課程
將一個包含制造業企業采購、生產、銷售、利潤形成與分配業務的綜合案例引入課程,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完成案例企業業務處理,教師從旁指導同時訓練學生對業務的辨識分析能力,同時案例企業業務完成情況也可作為期末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之一。
3.創建開放式課程資源庫
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建課程網站及資源庫,內容包括課程微視頻、課程PPT、課程講義、案例庫、習題庫、作業庫等,學生可利用業余時間有針對性的預習、學習、復習課程內容,將課程學習延伸到課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信息技術入課堂
利用藍墨云班課、學習通、雨課堂等軟件,建立基礎會計學習平臺,利用平臺完成課前任務發布、課上點名、課堂討論、隨堂測驗、作業布置、課后答疑以及項目考核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授課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此外在教學中,教師也可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
5.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建立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核模式。期末考核可采用試卷模式,但內容既要包括理論知識也包括如填制原始憑證、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等實操技能;平時成績可根據案例企業業務完成情況、學習平臺作業、隨堂測試及項目考核成績、出勤及課堂表現等按比例綜合核定。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職業教育會計教學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職業教育必須順應市場變化,以崗位職業能力為依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信息化技術發展也豐富著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作為職業院校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勇于變革,期待對課程的變革與創新,讓課程更好的服務崗位,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財會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冬平.“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J].現代教育技術,2018(12):15-16.
[2]葉遠明.基于“互聯網+”的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11):27-28.
[3]鄭小紅.“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成本會計》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10):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