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婉
摘 要:當前,世界生態問題層出不窮,世界各國已意識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把注意力從經濟發展轉移到生態上。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國初期為了跟上全球發展的步伐,大力進行經濟建設和發展,導致了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為了防止生態環境的繼續惡化,我國領導人總結過去實踐經驗,立足我國現實國情,逐漸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不僅豐富了我國的理論研究,而對于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指導
中圖分類號:F323.89;D422.7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8-0043-02
我國在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的探究時走了不少彎路,因為沒有正確認識到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問題之間的關系,只顧著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而忽略了保護生態環境,導致了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而這些被忽略的生態問題反過來影響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在享受利用自然所創造的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飽受生態問題帶來的一系列危害,霧霾、飲用水污染等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我們的生命安全。在這種情境下,我們國家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保證我們國家的永續發展,開始下重拳解決不斷惡化的生態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積極探究。首先汲取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生態方面的思想,同時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相關理論、借鑒了其他國家治理生態方面的相關經驗,并且立足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基本實情,結合實際發展經驗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研究,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我們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這一理論思想為我國的當前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
一、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相關內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是習近平對對生態與文明關系的經典闡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要讓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是要保證人民的生活健康綠色,建造一個宜于人民生存環境。而這些都跟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為了解決生態問題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標、新要求和新部署等,這些論述都是為了把我們國家建設的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座談會時提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要自覺踐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提出了“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這一說法的提出,是對馬克思關于資源環境生產力的繼承和發展,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再利用是關系到整個生態環境,是對生態問題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習近平總書記還辯證的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演講中進行了一次完整的闡述,他說:“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護住綠水青山。第三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币郧吧鐣髁x建設的初級階段為了改善貧窮落后的狀況,沒有考慮到環境的問題,優先發展了經濟,導致了后面生態環境的問題。當我們認識到環境的問題的嚴重性時,我們又開始加大力度投入資金來保護。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發現,綠水青山實際上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具有非常豐富的價值。要把保護綠水青山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時候寧可舍棄一時的利益我們也要保護綠水青山,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暫的經濟效益。我們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牢記在心,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綠水青山,因為只有有了綠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銀山,而一旦失去了綠水青山,我們獲得的金山銀山也會消失掉。只有保持住綠水青山我們才會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十八大以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解決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和環境破壞的危害,出臺了相應的法律制度、一系列措施進行保護,陸續修訂和出臺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同時完善經濟社會的發展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從法制層面上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當然不僅僅是自然生態方面出臺了相應的保護政策,也積極發揮相關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為了防止人類的行為加重生態問題的惡化,從環境保護到人民行為約束多途徑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這些都體現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庇蛇@句話可以看出,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無法分割的關系。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對自然保持敬畏,尊重自然,要遵循適量原則,不可過分浪費和損壞自然資源,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合理使用自然的財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要明確生態紅線,時刻秉持綠色發展理念,這樣才能保持永續不衰的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還繼承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思想極力倡導節約和循環使用資源,并倡導創新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具體到實際生活中倡導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提倡簡約生活、綠色生活、低碳生活。眾人拾柴火焰高,讓全民參與生態文明的建設之中,努力把國家建設的更好。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從理論層面,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同時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立足于我國發展的基本國情,并豐富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再次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體現出了我國執政黨對當前發展形勢的認識,體現出了對人類發展歷史規律的認識。從實踐意義上來說,隨著我們國家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通過具體實踐來解決生態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從整體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讓人民在青山綠水中享受生活的美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比伺c自然要和諧共生,才能建成健康優美的環境供人類生存,所以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堅持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
二、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新農村建設
(一)樹立生態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踐行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首先要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讓人民樹立生態意識,著力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當前我國的農村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與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所以,首先讓生態文明思想走進校園,從義務教育開始,逐漸把生態文明打造成一個重要的學科,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開始進行相關教育,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基層領導班子要帶頭學習和宣傳生態文明,真正意識到新農村建設不是盲目追求政績,要遵守生態底線明確生態紅線,不能只追求農村經濟效益也要充分保護農村生態效益。最后,農村干部要積極向農民傳播生態文明相關知識,讓他們了解循環經濟、綠色發展方式,可以通過趣味活動、視頻等生動形象的傳播方式,方便農民了解和學習。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新農村建設,使人們認識到,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要使用循環式經濟發展方式取代資源消耗式經濟發展模式。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進行新農村建設時相關部門要改變傳統理念,樹立農業發展可持續性原則,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優化和升級,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優化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避免不必要浪費。同時,可以利用農村本身自然資源的優勢,建立一批生態園,生態園既可以給當地人民帶來經濟收入,又可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浪費。其次,新農村建設不是什么都要跟城市一樣,那樣就失去了農村自身特色,不能以建工廠的多少、以資源的開墾多少來衡量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要堅持綠水青山的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扎根當地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制度管理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新農村建設,要完善制度管理、加強監督管理,拋棄傳統的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的理念,把生態文明的建設納入到政府部門的考核標準中,把生態環境相關方面的考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保證新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其次,促進環境立法,對于農村中關于農作物藥物的使用標準,相關化學肥料的使用和禁止標準要進一步明確。同時,嚴格規范鄉鎮企業的污染物和污水的排放處理,有些鄉鎮地區地理位置偏僻,給相關執法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相關部門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促進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開展。加強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可以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鼓勵更多的人從行動中保護生態,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問題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以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理念,大力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把我國的農村建設的更美、更富、更和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榮開明.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略論習近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論述[J].學習論壇,2017,3(1):5.
[5] ?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2020年)[S].北京:國家林業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