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靜
摘 要:十九大報告和緊隨其后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強調要加快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以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現代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通過實地調查,透過現狀分析問題成因,提出為振興安徽的鄉村,大力培育農村文化市場的可行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19-0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的文化振興應該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鄉村文化市場的培育,既可為現代職業農民提供精神動力,又可助推鄉村振興的“落地、開花、結果”。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十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俗。”農村的風土民情就是農村文化市場培育的根脈,也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農村文化,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在民族心理及文化傳承上有著獨特的內涵,具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我們說,安徽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農村文化的振興。鄉村振興,不單是物質的振興,精神也要振興,農民的精神文化既是農村文化的主宰,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農村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只有不斷創新機制,強化政府主導的制度性供給,力促城鄉文化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制定的宏偉目標。近年來,安徽農村文化市場有了長足發展,安徽是農業人口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更算不上文化強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農村文化市場培育不足。這里既有先天不足,更有后天短板。目前理論界對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研究較少,實地調研的更是寥寥無幾。課題組通過多年的實地調研發現:不少地方的農村文化市場“死氣沉沉”,農村文化設施供給不足且破敗不堪,急需補短板,保護弘揚農村特色文化,激發農村文化市場的生機和活力,以推動安徽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現。
一、安徽農村文化市場發展現狀
農村文化是農民與自然互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產品總和。根據不同的劃分,農村文化又分為農村物質文化和農村非物質文化。農村物質文化是指為滿足農民生存、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文化,包括農村自然景觀、水利等建筑設施和生產工具等。農村非物質文化是指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精神文化,包括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及宗教信仰、道德及價值觀念等。近年來,安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比如,《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皖發[2018]1號),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市場,推進鄉風文明,安徽實施了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等八大工程。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改善的同時,不少地方農村文化市場培育與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建設要求、與農民對美好生活需求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
1.農村人口增長且文化需求旺盛,但鄉鎮文化(館)站的供給不足。2018年3月安徽統計局公報顯示,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 254.8萬人,增加59.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 909.1萬人,占比46.5%。農村人口在穩步增長且文化需求旺盛,全省只有公共圖書館123個,博物館是171個(含民營),鄉鎮文化(館)站的建設數量供給不足。據調查,截至2017年初,安徽全省有1 559個的文化(館)站。其中,文化館(省級、市級、縣級)有121個單位,文化站1 438個。其中,鄉鎮文化站只有1 290個在運營,部分鄉鎮文化站供給資金不足,運營時短時續。
2.相對城市而言,農民的收入及文化市場消費能力均較低。雖然政府出臺了多項強農、惠農的政策措施,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穩步提高,但是與城鎮相比,農民的人均收入及文化購買力依然較低。2017年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640元,而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75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7%。人均消費支出11 106元,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務下降8.4%,交通和通信增長5.5%,教育文化娛樂增長13.3%,醫療保健增長8%。我們發現,農民人均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有較大差距,而受收入影響最大的是文化購買力較低。
3.現有的農村文化市場上的文化產品不全、種類單一。安徽農村的文化市場培育應該包括農民的教育、娛樂、體育等諸多方面。據我們調查,在皖北、皖西南貧困地區農村,受農村文化市場的硬件設施供給以及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鄉遷徙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村地區的文化消費需求量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到了農村地區的文化產品不全、供給種類單一,不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等新傳播媒介增多,安徽大多數的農村地區能接收到更多的文化新品,但是這些新產品大多缺少農村文化市場的“本色基調”和鄉土氣息,不能真實反映農村文化的新氣象。
4.部分農村文化市場的消費需求存在低端不合理性,也有地域性特征。積極的文化消費產品能夠對消費者的價值觀產生正面的影響,但是在安徽少數農村地區,受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約,農村居民在文化產品消費偏好上存在地域性特征。由于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偏低,在消費文化產品時缺少對優秀文化產品的分辨能力和興趣,而偏向選擇那些在消費內容上能夠給感官上帶來刺激和享樂的文化活動。這些都導致在農村中積極的文化消費產品需求偏好低,消極低端的文化消費產品需求偏好高。
5.農村廣播綜合覆蓋率高但有線電視入戶率低,公共文化設施供給不完備。農村廣播的綜合覆蓋率很高,但是有線電視入戶率偏低,公共文化設施供給不完備。與城鎮相比,安徽農村文化市場培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缺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供給,而且軟件、硬件齊缺。如城鎮隨處可見的棋牌室、活動中心等娛樂場所,在農村則是“鳳毛麟角”。文化市場硬件的缺失導致很多大型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農村居民的簡單的娛樂活動也因為缺少場所而無疾而終。
二、安徽農村文化市場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我們近四個月的實地和抽樣調查發現,各地農村文化市場的建設已明顯加快,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四缺”:一缺健全的農村文化市場培育機制,二缺農村文化市場建設的資金供給,三缺“接地氣”的農村文化人才和項目扶持,四缺科學的鄉村文化場館規劃設計。農村文化市場培育問題主要表現在:
1.政府主管部門認識不到位,缺少健全的農村文化市場培育機制。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政府主管部門缺少健全、有約束力的農村文化市場培育機制。多數地方基層組織普遍重“經濟”輕“文化”;重“面子”輕“里子”;重建設、輕管護;重眼前、輕規劃;尤其是部分鄉鎮領導只注重眼前利益,對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缺乏正確認識。一說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頭頭是道,但就是只刮風、不下雨,存在著“忙時不要、做時次要、說時重要”的言行不一現象,導致不少文化場館的建設被農民戲稱是“裝門面”。部分經濟落后的村及鄉鎮文化站設施很簡陋、“缺胳膊少腿”且經費嚴重不足;個別鎮缺少農民參與的文化項目就生搬硬套,甚至造假,造一個“假大空”的文化小鎮。
2.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建設資金供給“先天不足”“后天缺氧”。安徽是中部欠發達省份,農村文化市場培育的資金供給“先天不足”又“后天缺氧”。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與經濟的支撐,安徽農村人口眾多且情況復雜,有地理、歷史等多種原因導致了安徽的貧困縣較多,農村文化市場培育建設基礎薄弱。部分地市就是“吃飯財政”,縣(區)、鄉財政更是“捉襟見肘”,部分農村農村基層組織甚至負債累累,根本無力去挖掘、培育農村文化。另外,除了政府投入農村文化的資金匱乏外,安徽農村文化市場建設也缺少城市資本、社會各界和民間資本的積極參與。
3.各地對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不均衡、利用率低、收益少。安徽屬于多山地、丘陵的省份,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水平和重視程度的不同,皖東中、皖西、皖南、皖北各地的風土民情不一,農村的傳統文化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地市的農村文化市場發展也是極不均衡。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凡是在交通便利、水、電、氣、網絡等基礎設施齊備的城郊或是試點鄉鎮、經濟較發達的農村,供給文化市場建設的各路資金就較為充足,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狀況就較好,文化市場的利用率高,收益也高;反之那些偏遠山區、“老少邊窮”地區、經濟落后且公共基礎設施較薄弱的鄉鎮,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狀況就較差,文化市場利用率也就很低,收益則寥寥無幾。如果再加上當地的基層組織領導本身的文化素養不高,又缺少經費支持和鄉土文化人才的培養、傳承,即使建設了農村文化站,也只能是形同虛設。
4.政府對傳統村落、農耕文化的傳承不力、欠缺規劃,大量精品正在消失。調查發現,隨著“強農”“惠農”和鄉村振興政策的不斷落實,農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時,農耕文化傳承觀念卻未同步增長,甚至有所“退步”。比如,有些農民自身毫無文化保護、傳承、消費理念,還錯誤地認為收集文化遺存、整理文化資料、閱讀、欣賞、消費文化產品是一種浪費。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民文化生活還局限在看戲、看電影、舞龍、聽歌等與節假日和重要農事有關的活動。部分地區的農村文化活動愚昧、低俗,甚至沾染黃、賭、毒惡俗,存在封建迷信及賭博現象,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安徽的鄉村振興。
5.農村基層的文化隊伍力量薄弱,農村文化人才“青黃不接”。隨著安徽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青壯年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而農村文化傳承只能靠“38、61、99”來發展延續,很明顯農村文化人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即使是有農村文化傳承人或文化精英固守自己的精神寄托,但憑借一己之力在農村堅守,是很難長久延續的。如果沒有后續資金的不斷投入,就得不到名師指點、專業培訓,人才遲早也會“孔雀東南飛”。目前,安徽多地的農村文化站缺少專業人才,多數村級文化站沒有文化專職管理員,只是個別人在農閑時問一問,一到農忙就無人管理。沒有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站的應有作用,也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安徽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在落實鄉村振興中并非可有可無,而是舉足輕重,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脈。農村文化培育得好與不好,直接影響著安徽的鄉村振興。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力促農村文化市場培育機制的“制度性供給”。離開農村文化市場培育,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且不說農村的醫療、教育文化等生活性設施保障供給不達標,就單說自來水、電、氣、路、網絡等一些生產性基礎設施的政府供給也是困難重重。因此,要力促農村文化市場培育機制的“制度性供給”。做到:一要改革文化市場培育供給的城鄉二元分割,強化農村文化市場培育的制度性供給,責任到人;二要加大文化資源向皖西、皖北等貧困農村傾斜,把農村文化培育與脫貧攻堅“掛鉤”;三要鼓勵支持各類文化市場建設在農村“落地生根”,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四要健全城鄉文化融合、幫扶機制,加大對農村文化人才的培訓,力促城鄉文化融合發展。
2.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健全文化培育的規劃、監管制度,責、權、利分明。安徽四十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農村文化市場培育離不開政府主導。當前安徽農村文化市場培育是“政府分級負責制”,有些縣鄉,作為直接提供農村文化市場的主體,缺少文化市場的規劃、監管,存在資金供給“錯位”和“缺位”,比如在落后的皖西、皖北農村,一些重大的文化市場建設本來應由政府或政府與農民分擔,卻由農民集資興建。為此,一要強化各級政府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健全文化培育的規劃、監管制度。政府應逐步農村文化市場培育的“直接供給者”向文化市場的“監管者”和“保障者”轉變。二要引入激勵機制,努力構建以政府供給為主、社會、民間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差異化供給機制,解決政府在農村文化市場培育中的主體單一、資金不足等問題。三要健全農民文化市場的訴求表達與回應機制。四要以農民滿意度為標準績效評估。
3.因地制宜,有效供給,培育、保護和傳承安徽特色的鄉土文化。要解決好“培育什么”“誰來培育”“怎么培育”問題。“培育什么”即要培育有質量內涵的農村文化。傳播好人好事新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緊圍繞有效需求,有效供給,不搞重復建設。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們要因地制宜,依據省情在生態觀光、文旅、特色小鎮上下功夫。“誰來培育”,關鍵要創新投融資機制。政府的投入增速趨緩,我們可以發揮民間資本的優勢,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農村文化市場建設。“怎么培育”,關鍵是深化城鄉文化體制改革。政府要簡政放權,推行農村文化市場培育的“負面清單”制度,讓企業能夠看單點菜,努力讓文化信息“多跑路”。一是根據安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政府文化投資的重點應放在“老少邊窮”的落后農村,以公共文化市場培育為重點,做到精準、高效。二是各級財政資金投放重點要逐步退出三農的競爭性領域,轉向農村文化市場供給。三是規范涉農企業把資金用到農村文化市場建設上,讓農民既能富“口袋”,又能富“腦袋”,增強“獲得感”。
4.留住鄉村的文脈、人才,積極培育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佳作。我們發現,進城打工多年,但依舊“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即使在城市定居了,回到農村老家還總有莫名的親切感,這就是農村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它能勾起回憶,引起情感共鳴。不管農村老家物質條件怎樣,但就覺得回到家更親一些。因為家鄉的文化習慣、風俗民情相同、相似,能使漂泊在外的游子找到心靈歸屬感。也就是說,農村的風俗習慣、鄉土文化是農民的心靈“港灣”。因此,我們建議:一要留住鄉村的文脈、人才,通過挖掘、傳承、創新,讓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二要促進農村文化的創新,不斷地培育出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佳作。三要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市場的激勵機制,我們不單要留住人才,穩住人才,還要積極引進城鄉和社會各界的文化人才。
5.滿足農民教育、醫療等諸多文化需求,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一是全面落實農村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應由縣級統籌全面納入省級年度財政預算,為今后納入全國統籌創造條件。二是力爭到2018年底,在全省(有條件的地區可率先)實現農村中小學教師城鄉“同地同工同酬”。健全扶貧助學制度,完善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生活補助制度,有條件的城市可率先實現農民工子女免費高中教育,并納入城市教育發展總體規劃。三是提高安徽新農合的補助標準,逐步實現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相銜接,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包括農民工)一體化的醫保制度。要對農村衛生院進修人員給予費用減免和補助,逐步提高鄉鎮醫生護士工資、津貼,以實現城鄉醫療衛生機構的醫護人員“同地同工同酬”。四是加強農村生態、公共環境衛生的監管。可把城市公共設施衛生管理模式延伸到農村社區、鄉鎮,參照市政模式,籌措村級組織公共衛生經費,設立村級環衛、治安隊伍專人負責。加快農村“三大革命”的設施建設,逐步健全安徽農村垃圾、污水、廁所集中處理、生態環保以及治安、聯防的長效保障機制。五是鼓勵社會各界“能工巧匠”、鄉賢們參與安徽農村的文化市場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