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游

摘 要:從國際旅游島到自貿區,海南島在快速發展中,但是生態、經濟、人口的變化也給海南島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影響。針對海南島的整體發展,對海南省各市縣環境、旅游、經濟等五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海南島在過去的發展中,三亞、海口市旅游業發展比較突出,而其他市縣由于地域和資源的限制而制約了發展。針對發展問題,給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和建議,即在打造高端旅游島的同時,結合文化旅游能夠使海南省各地聯動發展旅游業,打造更多元化的海南國際旅游島。
關鍵詞:國際旅游島;發展模式;海南省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152-03
一、引言
自海南國際旅游島成立,到現在的海南自貿區,經濟特區、生態立省、國際旅游島一直都是海南核心區位優勢,旅游作為海南省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據《世界海島旅游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在11億以上的國際旅游人次中,其中選擇海島旅游的人次超過2億,并且選擇海島旅游的人數以20%的比例持續上漲,而亞太地區游客人次高達5 560萬,其中中國又是最熱門城市,中國旅游市場前景廣闊。海島旅游是最受旅游選擇的方式,海南島作為中國海島旅游的首選,勢必會促進海南島的整體發展。
三亞作為海南省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三亞氣候宜人,空氣質量好,不僅吸引了中外游客,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候鳥”過來居住。因此,到了冬天旅游人數的增多,“候鳥”老人的加入,就會造成三亞市的擁堵,并且環境也會出現問題。為了緩解三亞市的壓力,并且更好地發展海南島的旅游業,需要更多元更聯動地發展海南島,使城市之間整合起來,有聯系地共同發展,展現不同城市的特色,在發展三亞、海口等城市的同時,更注重周邊城市的發展。
二、海南省各市縣對比分析
海南省各市縣氣候、資源、經濟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本文從行政區劃、人口、經濟、環境、旅游五個方向對海南省各市縣進行分析對比,從中分析出海南島旅游業的發展情況,所有數據均來源于2018年海南省統計年鑒。
(一)行政區劃
海南省總土地面積35 354平方公里,海口市2 305平方公里,三亞市1 915平方公里,三沙市13平方公里,五指山市1 129平方公里,文昌市2 485平方公里,瓊海市1 692平方公里,萬寧市1 884平方公里,安定縣1 187平方公里,澄邁縣2 045平方公里,臨高縣1 317平方公里,儋州市3 265平方公里,東方市2 256平方公里,樂東黎族自治縣2 763平方公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2 706平方公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1 161平方公里,陵水黎族自治縣1 128平方公里,白沙黎族自治縣2 117平方公里,昌江黎族自治縣1 610平方公里。
其中,超過3 000平方公里的只有儋州市,超過2 000平方公里的有7個,三亞市1 915平方公里排在第九位,其他除了三沙市僅有1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最小以外,土地面積均在1 000多平方公里。海南省主要旅游城市為三亞、海口,三亞由于其獨特的熱帶氣候更是吸引了更多的旅游人次,知名度相對更高。三亞作為主要的旅游城市,樂東黎族自治縣、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與三亞市緊鄰,氣候與三亞相近,環境優美,空氣質量高,也是近幾年旅游旺地,并且是“候鳥”選擇的常住之地。
(二)人口
從下頁表中可以發現,海南省年末常住人口從2005年的828萬發展到2017年925.76萬,常住人口增長11.8%。其中自2010年開始,每年的增長幅度變化不大,較為穩定。戶籍人口從2005年的819.03萬增長到2017年910.41萬,增長11.15%,與常住人口的增長相對統一,自海南島成為國際旅游島之后,常住人口穩步增多,但是戶籍人口在2014年達到了最大人數916.34萬,2015—2016年戶籍人口降到了902.18萬,截至2017年又有所提升。
候鳥人口僅統計了2015—2017年間,從2015年的115萬人到2017年130.98萬,三年內常住候鳥人口增加15.98萬,增長幅度13.9%。其中,常住型候鳥人口從48.32萬增長到51.41萬,增長幅度6.3%,流動型候鳥人口從66.68萬增長到79.57萬,增長幅度19.3%。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幾乎沒有變化,說明海南省從2015年開始人口增長但主要是候鳥人口,而其中流動型候鳥人口比重更大。由于氣候天氣問題,候鳥人口流動性比較大,冬季人數較多,而且候鳥人群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并且候鳥居住地在三亞市的居多,而這就造成了三亞在冬季的時候人口數量迅速增長,旅游人口、候鳥居住人口的瞬間增長加大了三亞市道路交通及基礎設施方面的負荷。
海南省2017年常住總人口數為925.76萬人,其中,海口市作為省會城市,常住人口最多為227.21萬,三亞市常住人口76.42萬,土地面積最大的儋州市常住人口99.33萬人,三沙市總人口數為0.05萬,其余市縣均處于15萬—50萬人之間。可以看出,海南省土地人口分布比例不協調,尤其以三亞市為最大問題,因此在發展海南島旅游業的同時,需要注意人口的分配,分散人口,不要過度地集中在海口、三亞等市縣。
(三)經濟
海南省1978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6.4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8.72億元,第二產業3.65億元,第三產業4.03億元,占比分別為53.1%、22.3%、24.6%;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1 503.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25.5億元,第二產業422.58億元,第三產業654.98億元,占比分別為28.3%、28.1%、43.6%;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為4 462.54億元,第一產業962.84億元,第二產業996.35億元,第三產業達到了2 503.35億元,占比分別為21.6%、22.3%、56.1%。
其中海口市2005年的生產總值為3 088 614萬元,2017年增長到13 905 779萬元;三亞市2005年生產總值為719 296萬元,2017年5 298 048萬元;儋州地區2005年生產總值1 058 107萬元,2017年5 331 887萬元;瓊中縣2005年104 689萬元,2017年473 458萬元,其他地區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從2017年的統計數據得知,各市縣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占比超過50%的5個地區,海口市第三產業占總產值的77.4%,三亞市占比67.6%,五指山市占比55.8%,瓊海市占比54.3%,陵水縣占比45.2%;萬寧市、安定縣、屯昌縣、儋州地區、保亭縣、白沙縣、瓊中縣分別占比49.3%、49.4%、48.5%、43.8%、49.3%、45.2%、44.7%;其余地區占比在30%左右。
自海南島成為國際旅游島之后,海南島第三產業的發展極為迅速,成為了主要產業,伴生的房地產、建筑業、小商品業也加速發展。在旅游業發展較好的海口、三亞等市第三產業都高達60%以上,從第三產業的發展來看,海南省部分市縣的旅游業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因此如果更好地開發這部分地區,將促進整個海南島的旅游業發展。
(四)環境
海南省空氣質量好,環境宜人,富氧高是吸引各地人旅游及居住的最大優勢。從統計年鑒的數據可以看出,2017年海南省各市縣的空氣質量指標,海南省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共6 328天,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占全年有效監測天數比重平均為98.3%。其中,高于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360天的包括,三亞市、五指山市、瓊海市、安定縣,占總地區比重22.2%,超過350天的,海口市、文昌市、萬寧市、澄邁縣、儋州市、陵水縣、白沙縣、昌江縣,占總地區比重的44.4%,最少天數的為屯昌縣326天。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占全年有效監測天數比重99%以上的有五指山市、瓊海市、萬寧市、定安縣、陵水縣、白沙縣、昌江縣;占比98%以上的包括三亞市、臨高縣、儋州市、樂東縣、瓊中縣、保亭縣,最低的為東方市,占比95.1%,其他城市均能達到96%以上。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海南省各個地區的空氣質量指標都很高,相差不大,均適宜居住。尤其是五指山市,處于海南島中部,地勢較高,處于山中,空氣氧氣更為富足,溫度更加適宜人們居住,所以近年來在五指山市常住人口有所增加,海南島未來的發展應該更注重這些地區的發展,在發展旅游的同時,加強各市縣的基礎設施建設,創建更多更加適合“候鳥”老人的居住地區,同時也能分擔三亞市人多房少、房價房租高的問題。
(五)旅游
海南省2010年接待游客總人數為2 587.34萬人次,2017年6 745.01萬人次,增長了4 157.67萬人次,增長幅度161%。其中以國內游客為主要人群,2017年國內游客6 633.07萬人次,入境游客111.9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10年257.63億元,2017年811.99萬元。2017年國內旅游收入766.77億元,國際旅游收入6.81億美元。旅游景區從2010年的57個到2014年增長到82個,而2017年減少到54個。可以看出,海南島的旅游業增長速度較快,國際旅游島的建立助推了海南島旅游業的發展。從旅游景區的增加和減少能夠看出,對待旅游業的發展的變化,景區景點的設置和確定更加的謹慎,能夠較好地突出海南島的旅游特色。并且從數據中發現,海南島的主要旅游人群為國內人群,從2010年開始持續穩步上升,而對于入境游客,則出現了變動,2012年達到81.56萬人次,而2015年降低到60.84萬人次,2017年回升并達到111.94萬人次,入境游客的變動說明對于海島旅游來說,國外的競爭壓力較大,選擇性更多,這將是海南島今后發展的方向。但從2018年初步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到海南島旅游的人數有所下降,選擇泰國游玩的人數增加,國內游客的減少也是后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應在保證國內游客的基礎上,再爭取更多的國際游客。
按主要國家分旅游飯店接待外國人的情況來看,海南島接待游客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其次是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其他像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歐美國家游客相對較少。由于地理問題及各國家普遍都有海島旅游,夏威夷、巴厘島、佛羅里達等知名國際海島,相比之下海南島的知名度遠遠不足,因此對于海島旅游來說,海南島在國際上競爭壓力比較大,相反國內人們對于海島旅游的選擇性相對比較少,其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泰國,這是對海南島海島旅游的一個沖擊,國人選擇泰國的人數逐年上升。因此,提升海南島的吸引力,增加海南島的知名度,保證國內客源將是海南島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基礎設施方面,海南省總省旅游飯店共946家,客房開房率63.76%。其中,最多的是三亞市266家,海口市150家,其他地區均不足100家,相對較多的是瓊海市、萬寧市、保亭縣、陵水縣,開房率三亞市69.57%,海口市65.42%,五指山市、臨高縣、樂東縣、瓊中縣4個地區沒有達到50%,其他地區都超過50%。可以看出,三亞市、海口市是作為主要的旅游地區,基礎設施配備相對較好,旅游人員和居住人員較多,而臨近地區相對發展較為緩慢,沒有得到有效開發。
酒店等級方面,海南省共有126家星級酒店,其中五星級26家,四星級38家,三星級54家,二星級6家,一星級2家。五星級酒店集中分布在三亞、海口等地區,三亞市14家,海口市7家,文昌市1家,瓊海市2家,萬寧市2家;四星級酒店也集中在以上地區,三亞市17家,海口市14家,瓊海市1家,萬寧市6家;三星級的酒店每個地區都有,較多的為海口市15家,萬寧市13家,瓊海市9家;二星級和一星級的在儋州市和五指山市。從中可以看出,三亞市是高消費的主要旅游區,這也是發展成高端旅游島的資本和前提條件,要充分利用酒店資源,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打開三亞高端旅游的市場;海口市作為省會城市既能滿足高消費群體的需求,又能滿足低消費的生活,保障旅游業的同時,也能滿足其他經濟產業的發展,以及更加多元的城市建設;在瓊海市舉行的博鰲論壇,快速地提升了瓊海的知名度,博鰲論壇帶動了瓊海市的經濟,也帶動了瓊海市的旅游產業。
旅游區等級方面,截至2017年海南省共54個景區,海口市10個,三亞市16個,瓊海市7個,其中5A級景區6個,三亞市3個,保亭縣2個,陵水縣1個;4A級景區17個,海口市4個,三亞市6個,瓊海市1個,萬寧市2個,安定縣1個,保亭縣1個,陵水縣2個;3A級景區17個,三亞市6個,海口市4個,瓊海市、安定縣、保亭縣各1個,萬寧市、陵水縣各2個;2A級別景區7個,主要分布在瓊海市3個,安定縣2個,海口市、三亞市各1個。從景區的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三亞和海口地區,其中以自然景觀為主要的景區,自然資源的優勢,使三亞和海口市成為最早開發起來的旅游城市,而其他市縣需要突破自然景觀的限制,發展本土黎族、苗族的文化特色,開展文化旅游。
三、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建議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海南島作為國際旅游島發展較快,但是主要的發展城市為海口和三亞,其他地區的發展明顯落后,在三亞和海口快速發展的同時,其他地區的聯系相對較少,直接會影響整個海南島的旅游發展。并且由于三亞的知名度及旅游城市的定位,居住和旅游的人數較多,物價升高,基礎設施不足,環境出現問題正是三亞市現在面臨的問題,所以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海南島多元多地區的發展,各地區的聯動發展帶動整體經濟,同時緩解三亞市的負荷。
第一,以高端旅游作為未來旅游發展目標。高端旅游的發展將是海南國際旅游島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由于地域氣候、宣傳力度、知名度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先將三亞市打造成高端旅游城市。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想成為高端的旅游城市,需要高端的旅游產品,這將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借鑒夏威夷、巴厘島、佛羅里達等國際旅游島的發展經驗。首先要滿足高端旅游的多樣性,現在三亞市發展了郵輪旅游,較為單一,像高爾夫旅游、康復旅游、體育旅游等沒有發展。從近年的數據來看,海南島在歐、美、日等國家的客源相對較少,因為從國際的旅游發展趨勢來看,我們需要開展更多的旅游項目,才能吸引更多不同的國際人群。其次,在高端旅游的宣傳和設計上要有針對性,在滿足高端產品多元性的同時,要注重與三亞特有的自然資源相結合,不僅有游玩項目,還有本地特色的建筑、酒店等與之呼應,讓文化融入其中。
第二,聯動周邊市縣,打造舒適居住環境。三亞、海口作為海南省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較大的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多、人口流動性的特點在城市發展中帶來了一定的問題,而結合生活成本、城市物價的因素,三亞市在經濟條件下不適于更多的候鳥人群的生活。在成為自貿區之后的海南省吸引了更多的人,而三亞作為知名度較高的城市,人才引進的數量也較大,在有限的土地上,對于三亞整體的發展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壓力。三亞市在未來主要打造的是高端旅游島,三亞市整體建設更多元化,過去的棚戶區也進行拆遷改造,致使三亞市物價房地產居高不下,生活成本逐年升高,三亞市將不適于候鳥老人的生活。走訪分析,更多的候鳥人群喜歡居住三亞的原因為氣候舒適,景色宜人,基礎設施較好,三亞周邊市縣,氣候生態與三亞相同,只因宣傳力度不夠,基礎設施發展緩慢而沒有得到關注。因此,在打造高端旅游島的前提下,需要先解決候鳥及老人的生活問題,對于三亞周邊城市應該重點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現有的居住條件,將三亞養老人群進行分流,在緩解三亞市壓力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的發展。
第三,以文化旅游作為載體,全面發展旅游業。近年來,人們在享受陽光、沙灘、空氣、海水、田園等自然美景的同時,也更多地感受著各地的特色文化。海南島在發展高端旅游產品和項目的同時,更要注重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也是開發旅游的基礎。從旅游景點的數據上看出,海南島主要的自然資源景觀更多地集中在三亞和海口市,這就影響了其他市縣在旅游方面的發展。但是通過人口數據分析發現,海南省其他市縣的少數民族居多,其中黎族、苗族文化更是豐富,因此打造文化旅游將是最好的方向。
海南不僅擁有自然風光旅游資源要素,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原生態特色文化,黎族、苗族民族文化特色濃郁,豐富的民間文化和風俗習慣,風情獨具的海南島換花節、黎族、苗族“三月三”、海南國際椰子節等,將旅游與文化融為一體,突出海南省的文化特色。因此,在發展高端旅游產品的同時,還要有本土的文化產品,弘揚傳統文化,打造海南烙印。
參考文獻:
[1] ?周金泉,何文晉.海南國際旅游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五個重要問題[J].新東方,2012,(1).
[2] ?張揚.高端旅游發展研究——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為例{J].旅游經濟,2011,(10).
[3] ?宋艷君,丁振華.我國高端旅游的發展研究——以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為例[J].產業研究,2012,(7).
[4] ?翁孟遷.突破海南高端旅游客源市場發展的瓶頸[C]//當代海南論壇2011年冬季峰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