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瑞華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與逐步深化,社會轉型加快,經濟社會的負面效應一定程度上也日益凸顯,尤其是隨著電子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網絡設施的趨向普及,電子通訊的普遍使用,各種電子娛樂器具也洪水般的涌向了市場,倍受青年人的青瞇。這一切高科技電子產品給人類的現代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驅動力,電子交易,網絡通訊,自動化的電子娛樂設施魔鬼般的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節奏,但是它們卻神馳般地用它的負效應摧毀著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大學生
道德是發展新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一概念說明,到的是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它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是了解學生。作為一名輔導員工作者,必須全面、系統、科學地了解自己教育對象的情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出科學的教育方案,為采取正確的手段和途徑,以便更好的提高德育效果。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后,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被調動起來,學生才能深切感受到被尊重的氛圍,構建平等的德育師生關系,學生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道德認識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不同。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我們一生影響很大。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全面把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自覺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客觀上導致道德轉型,傳統道德觀和價值體系將經受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沖擊,同時大學生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
當前,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社會大變革,這種社會環境的變革必然會對大學德育產生影響。 市場經濟對人的正當的利益要求做了肯定,這是歷史的進步,但市場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近幾年,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的社會風氣也一定程度的影響著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二、大學生道德觀念在意識形態中的表現
大學生是社會進步的領軍者,是社會發展的繼承者,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延續者,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預備和中堅力量,但由于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的道德觀念淡薄,社會公德意識消減,社會群體利益觀念滑坡,這些嚴重影響了他們成長,造成了大學生自身健康,導致了他們自我身心分離,人格分裂,行為迷茫,心緒紊亂,頭腦不清,最終從脫離集體,離開社會,走入封閉的死胡同,鉆進法律的框框,危及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分析大學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拯救因道德缺失而蛻變的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要求。
近年來大學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動形式。如討論、辯論、演講、參觀、考察、專題調查、社會實踐等,其中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尤其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與喜愛。但我們也應實事求是地看到在大學德育方式方法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德育工作者就頻繁地組織活動希望引起轟動效應。而很少切實考慮大學生的品德基礎和品德發展需要結果,使活動流于形式。
大學生道德缺失正是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一系列的環境中下造成的大學生道德缺失,具體表現為大學生因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優秀道德觀的忽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確引領的及時準確的落實而造成價值觀的扭曲;由于市場經濟中物欲橫流的沖擊,金錢主義,拜金主義,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的橫行造成的大學生以物質利益至上的戀愛觀的扭曲;因年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單薄和法制觀念的淡化而造成的大學生失去了公德;因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工程的慢而效率淺顯造成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解決而造成了大學生身心不一,言行不一,進而危及自身,波及他人,危及社會,損害機體,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通過對不同層面道德缺失現象現狀及原因梳理和總結可以看出,盡管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有了一些的理論價值參考,但從同步發展的理論基礎研究看,一定程度上對于當代大學道德缺失現象在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社會責任感減弱、個人誠信意識淡薄、扭曲的戀愛觀等方面的概述還有待于具體細化,且需形成合乎大學生成長規律的應對策略。
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道德建構的意義
根據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現狀中公德意識、社會責任、個人誠信等方面的不同表現的剖析,挖掘合乎于當代大學生道德標準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教育模式,形成一套具有職業標準和崗位要求的大學生道德宣講團體和心理調節機制,通過諸如此類的項目的建構和道德風尚的引領,構建和解決大學生道德缺失問題的應對策略。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首先,“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總體上積極、健康、向上,但由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和國內外復雜環境的影響,又存在著復雜性、差異性等特點。”通過對不同層面表現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現狀現象發展狀況的梳理和總結,為該選題的深層次理論研究提供盡可能客觀詳實的史料文獻支持,也是為以后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積極意義。
其次,通過道德缺失現狀發展脈絡及一些相關理論的研究,為如何評價造成大學生道德缺失原因的影響和意義提供一些理論支持。同時,為深入剖析和準確定位解決大學生道德缺失問題的應對策略提供借鑒和幫助。
最后,通過思政模式下道德研究,增進人們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現象的了解和認識,以便我們在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強化大學生法制觀念,加強誠信教育、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責任感教育等諸如此類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實施大學生個人道德狀況和獎懲機制,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道德承載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體系。
總之,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心靈溝通的過程,德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教育者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必須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教育方法要科學、靈活。但是有些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卻是不科學的,學校德育工作采取的方法大部分是是封閉的、僵化的,采用“灌輸”、“簡單化”、“一刀切”,這樣的方法呆板生硬,缺乏實效和吸引力,脫離大學生思想實際,使大學生不能有效的正確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大學生道德缺失建設的現狀、成因等問題的分析,揭示出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進而提出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道德價值取向培育路徑的基本對策,從而為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研究和道德觀念實踐教育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于亞南.關于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06):451-453.
[2]梁艷,王國楨.當代大學生“性道德”缺失問題之我見[J].改革與開放,2013(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