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生
【關鍵詞】 傳統文化;原則;課程;教學資源;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32—01
如何在通過開展相關活動的過程中,逐漸使中學生文化意識和文化底蘊得到培養和提高?通過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發展變得越來越急迫。筆者認為研究中學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踐交流活動尤為重要。
一、中學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1. 突出基礎。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來說,要根據其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來控制內容難度,突出民族語言文字和歷史教育,開展以蒙學和儒學內容為主的基本經典閱讀,開展書法、藝術、游戲、體育等基本技能教育,培養基本的禮儀習慣和道德品質,養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
2. 豐富多樣。要讓學生廣泛接觸、學習和體驗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物質、制度、精神多領域,文字、思想、行為、技藝多載體,真、善、美多層次,經、史、子、集多種類,諸子百家多流派,不同地區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都應當有基本的了解。
3. 循序漸近。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對教育內容作出序列化、分學段、劃層次、有重點的安排。
4. 尊重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極其豐富,在堅持正確導向與明確原則性要求的前提下,允許各地區和各學校視地區與學校的教育環境、學生實際、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對內容作出篩選。同時,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基礎和興趣,在設計底線標準的基礎上,提供可供選擇的項目內容。
二、中學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
1. 開展多樣化的課程安排。一是滲透到其他學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在要求反映到中小學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中,在各學科教學中加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二是充分利用地方課程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性課程,逐步確立起學科標準與內容框架,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的內容有所了解、有所感受、有所親近;三是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讓學生在參與形式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能力與道德體驗;四是開發校本課程,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展統一的或可選擇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教育。
2. 開發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資源,一方面可謂極為豐富,浩如煙海的典籍、各種古跡和紀念場館、豐富多樣的民間習俗、社會化文化活動等,都是學校開展教育的資源;另一方面,適用于今天的中小學校使用的較系統的、高質量的、便利的教材和教學資源仍然處在較短缺狀態。要把握住機會,對中小學各學科教材特別是語文、歷史、思想品德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聯系極為緊密的學科強化導向,引導教學改革。要特別重視網絡資源的開發應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資源更有效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3. 切實加強相關教學研討和教學評價。在現有課程教學體系下如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中小學校和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新話題。我們必須在今天的學校制度下,探討合乎時宜、便于教師實施、能讓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模式。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專業研究者和廣大中小學教師一同組建各種教學研討的共同體,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加強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要研究制定教學評價標準,逐步實現以評價引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改革。堅持在各種高利害性考試中穩妥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4. 提高教師的優秀傳統文化修養和施教能力。一是調整師范教育的課程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和各專業課程中相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闡述,打好準教師的優秀傳統文化功底;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公共培訓課程,開展全員培訓;三是設立專門培訓項目,選培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種子教師;四是以多種方式發揮文化志愿者、文化輔導員、文藝骨干、文化經營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三、中學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 學校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名勝古跡等;欣賞諸如《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觀看諸如《長生殿》《牡丹亭》等經典戲劇。
2. 組織學生深入當地社區開展民俗文化采風活動,直接參與當地民風、風俗中去,真切領略民俗風土人情,親身感受這些久傳不衰的民間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 開展經典文學誦讀,包括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寓言故事、銘文、對聯等。
4. 創立社團:譬如成立讀書協會、文學社、小記者站、興趣小組,培養各式讀書人才,豐富活動內容。
5. 開展競賽活動,如漢字聽寫英雄、話(畫)說成語與成語接龍、中華詩詞背誦與配畫、“經典文化”書法比賽、作文大賽等,進一步提升師生學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