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華 謝清
[摘要]當前是自媒體的時代,移動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也隨之升級,微博和微信被人們廣泛運用。高職院校需要充分運用這些技術,改變傳統上的管理方法,在技術層面進行創新。本文筆者將站在高職教師的視角,簡要探討相關問題,望具參考意義。
[關鍵詞]微時代 高職學生 管理工作 創新
一、“微時代”特點
(一)主要載體為微博與微信。伴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我們的重要交流工具之一已成網絡。在“微時代”背景中,微博與微信傳播信息的速度快,且具備多種交流功能,其中的個性設計可以很好的便利用戶,而雙向即時交流便是其一。傳播信息的形式有視頻、聲頻等,相關數據表明,2013年微博用戶不到2億,2014年數量則超過3億,其輻射范圍已遠遠不限于本國,有超過100個國家正在使用。微博用戶于2015年超過5億,現今更是迅猛發展,可見微信與微博已是極為重要的傳播載體。
(二)傳播信息狀態呈爆炸性趨勢。在“微時代”的背景下,微博與微信傳播信息狀態呈爆炸性趨勢,其體現在使用微信與微博的人存在于各個地區、國家,并正在幾何級的迅速增長。同樣的,微信傳播信息的速度驚人,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信息便可傳至上千公里。
二、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受微時代的影響
(一)挑戰了傳統上的管理工作。伴隨著“微時代”的到來,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微時代”來到后,傳播信息較以往便捷許多,傳統中的學生管理工作更加凸顯其滯后性。要想緊跟時代的潮流,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科學合理的運用“微工具”。由于微信及微博具有及時及便捷的性質,因此學生應該運用這些“微媒體”尋找自己所需內容,高職院校也應該積極運用“微媒體”的功能,從而有效管理學生,主動將傳統管理思維轉變過來。
(二)沖擊了教師既有地位。高職院校在傳統狀況下,一直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過學生對此并未重視,部分學生甚至厭煩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情況(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在傳統教授模式里,教師本人在課堂上過于權威,無法高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微時代”來到以后,傳播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加便捷、多樣,學生能夠在諸多平臺獲得信息,教師信息方面的優勢被降低許多,因此教師既有地位被沖擊,學生也不像以往一樣依賴教師。
三、“微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怎樣創新
(一)搭建“微體系”。在“微時代”的影響中,高職院校中的管理者需要與學生共同搭建自媒體平臺,此方法是高職院校高效社交的基礎。我們需要從學生管理的具體內容出發,于日常交際、心理健康以及學習等方面搭建“微體系”,以此鞏固師生關系,幫助管理工作高效展開。同樣的,學校應該起到引領作用,出臺相關文件下發至校團委與系部團總支,然后讓校團委或系部團總支進一步下發至班級團支部。管理工作同樣需要從學生具體情況入手,由輔導員在班級設置心理委員,并及時和心理健康中心聯系。搭架這些“微體系”可以讓上下信息的交流更為通暢,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狀況,學生也可以借助學校平臺,明晰學校有哪些新動向。
(二)展開宣傳工作。在“微時代”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的管理學生工作需要借助“微體系”管理學生,其中各管理部門和教9幣,甚至輔導員、宣傳部及團委等均需要建立個人自媒體,并加學生好友,從而向他們傳遞正能量,進而助其樹立正確三觀。同樣的,學生團體如社團組織、學生會等應充分展開宣傳,及時引導高職生的想法,由此不斷展開思想教育。規范運行微信與微博能夠幫助管理學生的工作更加高效,把整體管理規則落到實處,讓管理學生的相關工作完善起來。比如,我們可以使用微信與微博展開校內互動,運用生動語言宣傳一些重要政策,并在此發布與學校相關的權威信息。同樣的,運用微博與微信還可以組織多種活動,譬如“網上互動”、“話題評論”、“填表調查”等,這些活動可以在愉悅身心的同時潛移默化管理學生,進而提升學生管理的整體效率與質量。
(三)有效積累素材。筆者認為,教育的管理者應該完善學生信息的整體傳遞,在相關傳遞活動里,如果想高效管理學生,一定要傳遞給學生豐富信息,其中“微話題”、“微電影”均是不錯的渠道,拍攝學校里富有正能量的小故事,制成具備教育意義與感染力的電影,并把它們編輯成時間短但具備哲理意味的故事,從而將富強、民主和敬業等思想與學生生活相融,最后借助“微話題”了解學生建議,并及時調整,這樣可以讓上傳下達的過程更加高效。負責管理學生的工作者應該建立由學生構成的“微團隊”,主要負責制作“微素材”,從而貼合“微時代”背景社會對高職生的整體要求。以上內容的實施,均需要管理人員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只有這樣才可以高效運用相關素材。在具體的管理工作里,教育工作者同樣需要發揮作用,真正為教育學生而努力,更要用心對待每一份科研項目,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入手開發課程,進而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管理工作。
總結:
總的說來,“微時代”對高職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我們需要正視它對管理工作的沖擊,積極創新工作內容。相信我們能夠在搭建“微體系”、開展宣傳工作、積累素材等措施中高效管理學生,使學生學習、教師教授更加高效,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