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要]核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見于宋朝中期,核雕其實是就是在核桃以及桃核上微雕刻,核雕藝術是我國區域文化發展的一個結晶,核雕事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東北地區工藝美術的進步,更能不斷推動優秀藝術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在藝術領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尤其北派核雕技術正在不斷融入現代化思維元素,漸漸形成新的更具有現代特點的北派雕刻。
[關鍵詞]核雕歷史 現狀 發展
核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據史料記載,最早可見于宋朝中期,明朝時期這門民間藝術盛行。核雕其實是就是在核桃以及桃核上雕刻,當時的平民百姓,達官貴人們佩戴的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為了能夠將該藝術實現進一步的發揚,就需要能夠在把握核雕歷史的基礎上對該類技藝進行更好的傳承。
核雕分南工和北工,說的是蘇州舟山為中心的南派核雕工藝,以山東濰坊為中心的北派核雕工藝,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不斷提高,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當代核雕工藝迅速發展,除了歷史上傳統核雕興盛的蘇州、廣東、山東等地,東南沿海,特別是上海、北京、浙江及東北等地都有很多雕刻師轉行從事核雕的創作趨勢,應該說雕刻種類繁多,百花齊放。
1、北派核雕的歷史和現狀
眾所周知,山東濰坊是中國北方核雕之鄉,傳說清末年,有位名叫張大眼的藝人曾是清宮雍正時期專為皇室制造各種制品的能工巧匠之一的藝人,因世事變更流浪故鄉山東賣藝。1880年,濰坊人都渭南看到陌頭賣藝的張大眼,惻隱其窘迫,仗義疏財互助。張大眼十分感謝,把核雕身手教授于他。都渭南的兒子都蘭桂從小對核雕也是情有獨鐘,1957年都蘭桂被國務院付與“天下老藝人”名稱。都蘭桂畢生授徒三人,分別是半子于學修、義子考功卿、孫子都傳恭山東高密人王照烽是都傳恭的門生,為濰坊核雕的第四代傳人。在他的一件使人目迷五色的核雕,經過縮小鏡能夠看到,在一枚拇指巨細的桃核上,竟密密層層地雕琢了18個羅漢跟閃耀,十八羅漢姿勢紛歧情態各別,宛在目前,人物的眉毛、髯毛都清楚可見,技能之精讓人蔚為大觀。2008年,濰坊核雕被參加國度級非物資文明遺產名錄。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核雕工作室在北派應運而生。
2、北派核雕的發展情況
正是由于核桃雕、橄欖雕的精細技藝,其收藏在這幾年也迅速升溫。北派以山東濰坊的桃核雕為主,北派核雕與傳統南方地區的核雕傳承有很大的區別;北派核雕不在拘泥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他們大多都有繪畫基礎,掌握構圖能力,能夠分辨構圖的比例,以透視學和人體解剖學的基礎雕刻作品,在發展中逐漸形成“學院派”的核雕風格。從目前來看北派核雕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這個講創新講速度的多元化時代,培養更多的手工藝傳人,北派核雕也是中國工藝美術發展中的一帶一路。北派核雕的發展過程學界沒有形成一個定論,但總體上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傳統發展初期、工作室的建立、走進大學校園創新發展期。
2.1關于北派核雕初期的發展
核雕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清以后由于戰亂等諸多原因,核雕藝術衰落,逐漸為人淡忘。新中國成立以后,核雕有煥發出新的生機,為人們普遍所認知。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迅速,國家對非遺的保護及相關政策的扶植,東北地區以遼寧省為代表的工藝美術注重人才的培養,喜歡核雕的人群也以年輕人居多,北派核雕大師也越來越年輕化,這些年輕人通過不斷切磋而讓這門技術越來越精湛,同時也在其他地區開辦了售賣核雕的店面,這些店面在后來的改造過程中都獲得了進一步發展。
2.2北派核雕工作室的發展
隨著北方當地經濟情況的改善,這給核雕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市場和資源,在此時期,不僅核雕雕刻技術還在不斷精進,同時產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形成了北派核雕工作室、網上核雕工作室等組織。
一邦有思想、有熱忱、有追求、有韌勁的年輕人,用自己的青春雕刻出新時代的華美樂章。據不完全統計有二十多家核雕工作室在北方這塊熱土上接踵而至,核雕界出名的天人核依核雕工作室;機緣巧核核雕工作室;依人核趣核雕工作室等等如雨后春筍般跟隨時代的步伐而來,在這里以依人核趣核雕工作室為代表來領略一下他的風采;依人核趣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以橄欖核雕刻藝術主,兼有蜜蠟、瑪瑙、松石、翡翠、玉等多種雕刻形式的綜合型雕刻工藝室。在卜云鵬老師的帶領下,依人核趣借助領域內的優勢、優質資源,因勢利導,始終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持續打造學習實踐就業創業基地,致力于成為享譽東北、國內熟悉、國外了解的文化藝術基地。
2018年5月24日,為期一周的“遼寧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博覽會”在遼寧大連華宮古文化城圓滿的落下帷幕,本界博覽會進一步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了遼寧省工藝美術行業的全面發展,開拓了我省工藝美術企業的市場,提高了工藝美術產品在市上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開幕式上,遼寧省工藝美術主席石洪祥作了重要講話。
在遼工美直屬機構“核雕專業委員會”會長卜云鵬的帶領下,核雕參展作品吸引了無數參觀者的駐足欣賞。評委老師正在對參展作品進行點評
“核雕專業委員會”的匠人們懷著期盼的心情陸續等來了博覽會寄出的獲獎證書,并最終以4金2銀1銅的好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2.3北派核雕走進大學校園
隨著我國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一度出現了工藝品供不應求的情況,并且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投身核雕生產行業,這也給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必要的動力。很多手藝較好、技藝超群的老藝術家也重視對青年雕刻家的培養,在這些人的推動之下,核雕藝術正在走向全國,甚至開始逐漸走向各大院校。在院校開設相關的課程,讓更多的學生也了解這門指尖上的雕刻藝術,2014年依人核趣工作室培訓師團隊應邀被聘為沈陽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航空航天大學、沈陽何氏眼科學院等多家高等學府“橄欖核雕刻”專業課的客座教授,并作為高校的“教學培訓基地”及“實習就業基地”,為工作師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就目前來看,北方學院派雕刻師在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他們有美術功底,有創新和塑形能力,更有成為大師的前景。對于真正懂行的收藏家來說,雕工不分南北,只分好還是差而已。
2.4關于核雕的創新發展
核雕是以桃核、杏核、橄欖核及核桃等果核為原料,施刀雕刻而成的各種藝術作品。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復雜的題材,要求雕刻手法細致入微,屬于造型藝術中的一個特殊類別。作為一門傳統技藝來講,雖然這項手工藝本身做工精巧,但是也需要投入更高的人工成本。傳統方式始終如一,所應用到的工具還是鑿子、鉆子和小刀,雖然有很多藝術家針對這項技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但是雕刻風格依然變化不大,總體上來說,由于現代技術給雕刻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手段,例如電鉆和機械雕工,甚至3d打印都可以在雕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但大幅提高了雕刻效率,還降低了成本,但是這對核雕行業來說是巨大的沖擊,所以這就需要傳統的核雕產業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藝,更為重要的是核雕藝人要有不斷求新求變的探索精神,要有對外來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態。除了文化素材上的創新,百家爭鳴的氛圍必然會引起核雕者在技能上的推陳出新,這樣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結語
核雕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是文化領域的瑰寶。核雕事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東北區域文化,旅游,收藏業的進步,更能不斷推動我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在藝術領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