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 要】 通過對我市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診斷、教學調研和抽考成績分析,了解當前中職學生學習文化課的狀態,了解文化課教師的教學現狀,了解中職文化課教學質量狀況,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給出提高中職學校文化課教學質量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 中職 文化課 教學質量 評價思考借鑒
一、中職文化課教學評價背景
2015年8月20日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一些職業院校存在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等問題。2015年10月8日教育部《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規定:實施中職學校質量年度報告制度;2016年7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又頒布了《關于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國家從政策層面要求矯枉過正,標志著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將邁上新臺階,我市中職文化課教學質量評價正式啟動并實施。
二、評價的現實意義
為了落實政策文件要求,解決現實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中職文化課教學質量評價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文化基礎知識的積極性和活力,為學生求學深造鋪路架橋,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發揮文化課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人品素養和職業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規范和加強教學管理,學生有成績、教師有成就、行政有依據,從而促進依法治教。
三、評價的理論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沒有評價便沒有教育,教育質量科學的評價必是多元的”。本文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確定了評價的維度、廣度和內容。
張玉田教授的《學校教育評價》指出:“一個學校的教育質量如何,主要就是由它的各學科教學質量來決定的,在廣泛的教育評價研究領域中,學科質量的評價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運用張教授的理論,確定了語文、數學、德育為公共文化基礎課的評價重點科目。
瑞士教育心理學巨匠皮亞杰《認知結構理論》提出:“教學評價要特別強調建構”。本文在此理論的指導下,區別對待公辦、民辦學校,正確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
四、評價的措施及結果
1. 加強課堂教學診斷
通過“教學視導周(針對公辦學校)”、“教學診斷周(針對民辦學校)”等專項活動,深入課堂教學一線,查教學計劃、教學管理、教案、聽課,并及時與學校反饋交流意見。如XX學校的診斷結論:聽課6節,其中2節優秀,3節良好,1節合格;抽查教案10份,其中4份優秀,3份良好,3份合格;結論為“良好”。
2. 開展教學現狀調研
針對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態度,開展文化課教學現狀調研,采取個別訪談、問卷調查,收集了948份學生問卷、322份教師問卷。調研中發現,40%的學生喜歡學專業課,只有12%愿意學語文、數學、德育、英語等文化課,還有48%的學生對所有課程都不感興趣,約70%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態度不端正。雖然學生對文化課不感興趣,但大部分學生還是覺得文化課對專業課學習有用,出于對學習專業技能的渴望,甩掉文化基礎差的思想包袱,造成了學生“重技能輕文化”的現象。
調研中還發現,85%的文化課教師對自身教學地位感覺尷尬,文化課課堂上經常出現教師提問、學生沒有應答的現象,教學顯得被動低效。學校工作安排時被邊沿化,教學效果缺少評價,67%的教師認為教好教壞一個樣,學校對文化課教學缺乏熱情。由于教材等原因,65%的文化課教師對所教專業缺乏了解,與專業教師交流溝通較少。
3. 實施文化基礎課抽考
文化課基礎課抽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量化評價方式。我市從2014年起就組織了全市中職學校文化課抽考,取得了五個方面的成效:一是做到了組考有《考務手冊》,命題有《考綱》;二是以考促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三是以考促教,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四是以考促評,提供了評價可靠依據;五是以考促改,規范了學校辦學行為。
從過去四年的抽考來看,總體趨于平穩、由差向好,語文、數學、德育三科及格率基本都超過了預期目標70%、60%、80%。以2017年全市平均成績為例,語文為72.03分最高,德育70.3分次之,數學65.25分最低,說明學生比較喜歡語文課,學校比較重視德育工作和德育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普遍不高。
五、評價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及原因
1. 課堂教學方面
第一,學生學習興趣有待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一是由于學生的文化基礎差,二是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三是學生缺乏學習目標和動力,四是個人心理或家庭因素。
第二,教師教學熱情有待進一步激發。中職文化課教師教學熱情不高,主要原因是中職學生文化基礎整體偏差,其次是文化課教師被邊緣化地位尷尬,再次是缺少評價機制教好教壞一個樣,還有就是自身性格、心理等主觀因素。
第三,教師教研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二是少數學校沒有經常性的地開展教研活動,三是少數教師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四是備課、聽課、評課等制度虛化。
2. 文化課抽考方面
第一,學校領導必須進一步重視。抽考時有的學校一把手不擔任主考,或沒有認真履職,考試宣傳動員沒到位,考試的作用及意義沒領會到位,考試制度要求沒落實到位,沒有營造出濃厚的考試氛圍,沒有引起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的足夠關注和高度重視。
第二,命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如數學試題難度稍大,與生活與專業相結合的題較少,沒有避開學生文字閱讀、識圖等弱點。德育試題生活化、社會化偏少,職業生涯題沒有考慮職高一年級的特點等。
第三,教學管理有待進一步規范。少數學校開課設節不足,教學任務完不成,于是考前對考生加班加點進行強化訓練,臨時抱佛腳,還存在輕視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象。
六、提高文化課教學質量的思考與借鑒
1. 提高認識,加強管理
加強文化基礎課教學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人文素養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文化知識是求學深造的橋梁;加強文化基礎課教學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需要。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文化基礎課是培養學生良好人品的主渠道;文化課抽考是強化教學評價的需要,教育行政增添了評價依據,教師有了成就感和動力。湘潭市中職學校文化課抽考與普高的“學業水平考試”有相似之處,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加強考試管理。
2. 改進方法,提高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中職學生學習文化基礎課的興趣,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教案,搜集有效的教學資源,輔以信息技術手段,力爭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情感吸引是最好的辦法。哈佛大學藻類學專家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只要你發出肯定、鼓勵的信號,行為必然會得到改善。平時我們要拿起“贊美武器”,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教學的“熱心人”,對每一個中職學生做到一個都不放棄,一直都不放棄。
3. 改革課堂,激發熱情
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工匠精神培育都離不開文化課課堂,學生無論是就業還是升學,文化基礎知識學習至關重要。因此,作為中職文化課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文化課教學改革中去:一要堅持“就業和升學”兼顧,“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穩走得實;二要堅持為專業課教學服務,堅持“夠用、實用”的原則;三是突出教學實效,著眼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作為教育行政和學校領導,要以人為本,要關心、尊重、信任教師,以課程改革為載體,以評價機制為手段,激發教師的教學工作熱情。
4. 規范考試,加強評價
要規范文化基礎課考試,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學習基礎出發。一是要研究標準,分析學情。要研究國家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指導和管理中職教學工作,確保教學行為規范;要分析教情和學情,制定切合實際的“本土考綱”,檢測和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二是要控制難度,規范命題。命題之前要深入教學一線進行摸底,命題注重基礎,控制難度,規范題型題量,多出學生關注而又感興趣的題,多一點與專業相結合的題,并要讓一線教師參與到命題、審題中來;三是要重視宣傳,精心組考。召開抽考動員會,擴大宣傳影響,調動學生的參考積極性,開展考務工作培訓,評選“優秀考點”;四是要準確統計,科學評價。要在“診斷”和“調研”中邀請企業參與到評價中來。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N/OL],2015.10.8;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N/OL],2016.7.23.
[2] 張玉田.學校教育評價[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01.01.
[3] (美國)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M],244000電子書,2009.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