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要】 在中職教學中,如果把本來用低一級媒介就能展示的信息通過某種新技術形式來展示,充其量只能算一種“偽信息”。只有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有的放矢地運用信息化手段,才可能使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充滿生機,達到“1+1>2”的效果。
【關鍵詞】 中職 信息技術教學 偽信息化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推進,教學信息化已經日益成為中職學校教師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利器。現實教學中,老師們雖然能盡快熟悉這些信息技術,并將之應用于課堂,但他們往往只是將信息化手段作為“升級版”的黑板換個面孔呈現。而如果這種呈現并不能促進學生興趣的培養,也不利教學效果的達成,那充其量只能算一種“偽信息”。打個比方,假設有一個人與朋友面對面聊天,他卻一定要通過微信來發送口語信息,不是多此一舉嗎?再如有位語文老師,讓小學生寫一篇作文,等學生完工以后他非得讓學生把它做成電腦文檔打印印出來,結果浪費了大量用于思考寫作的時間。對此,本省金華市的楊國紅老師如此描述:“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形成的剛性力量與傳統教學的控制思維形成‘共鳴效應,導致教師對‘學為中心教學初心的普遍背離。” 所以,“偽信息化”現象已經被不少專家所高度關注,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識別并改進此類現象。
一、中職教學中的“偽信息化”現象
10多年前,多媒體的日益普及使傳統的黑板式教學在很多學校被多媒體與PPT一統天下,但使用一段時間后,老師們發現黑板還是不可或缺。時至今日,微課、微視頻、微信群、云課堂、電子白板的進一步普及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的“偽信息化”現象可歸結為以下幾種:
1. 形式“虛胖”,喧賓奪主
教師恨不得把所有媒體都用上,學生應接不暇,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把信息技術當成了課堂的主角,既減少了可利用的課堂時間,又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過多集中在信息化多媒體本身。
2. 技術“虛高”,對牛彈琴
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或者說為了“好看”,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學生并不熟練的操作,使得學生不知所云。這不僅違背了教學原則本身,又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
3. 方式“虛情”,一廂情愿
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一味提供一些貌似新、奇、特的技術手段,學生卻毫無興趣。
4. 管理“虛化”,放任自流
有的老師熱衷于讓學生來操作電腦或者平板,也許是為了體現教學的主體性,可沒想過多過密地讓學生來操作,只會虛化教師對課堂管理的主導性,出現課堂失控,有的學生甚至在課堂上玩起了游戲。
二、針對“偽信息化”現象的對策
課堂設計來不得半點虛情假意,針對上述不良現象,我們該如何應對呢?筆者以中職計算機公共課為例詳細探討如下:
1. 信息化手段要近心,恰到好處
案例1:運用Word表格制作個人簡歷
【教學過程】
第一,課前,教師針對個人簡歷的制作錄用了三分種的相關微視頻。
第二,課始,教師請學生點擊“個人簡歷新課學習”,讓學生對配套設計的項目進行操作,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再次觀看微課學習,教師進行同步巡視指導。
第三,教師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講解。
第四,教學拓展:制作一份“班級課表”。
【問題分析】
Word表格的繪制并不是學習難點,通過教師的直接演示就可以讓學生較理想地掌握。三分鐘的微課,大部分內容顯得“無病呻吟”、“殺雞用牛刀”,效果并不理想。該微課只是傳統灌輸式教學的改頭換面,僅僅是從教師的角度傳授知識,缺少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所以很難實現學生輕松高效的學習。
【教學整改】
第一,對話:這節課我們要學習Word表格的繪制,請大家說說你是怎樣在文檔中插入表格的?(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教材,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回答插入表格的方法,教師對學生繪制表格的方法進行總結和補充,同時進行手動演示。)
第二,學生繪制個人簡歷表格。
第三,教師提供插入表格和繪制表格等兩種方法進行個人簡歷表格制作的微課,供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行學習,同時,教師巡視指導。
第四,教師選取典型的階段性作業進行點評,反饋學生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這里的微課作為教師引導教學與點撥反饋的有效補充,針對性更強,而且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的學習目的非常明確,興趣濃厚。
2. 信息化手段要有魂,主線分明
案例2:運用Photoshop進行人像瑕疵處理
【教學過程】
第一,導入:教師要求學生上網百度查找一組用PS處理過的兩幅人像圖片,通過對比讓學生感知軟件的作用。
第二,教學:針對PS中污點修復畫筆等三種工具,教師出示教學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視頻教學認識這三種工具的作用,了解他們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學案。
第三,練習:a.要求學生從指定的百度網盤中登錄下載相關素材然后按要求進行。b.使用叫號器抽到兩個學生,讓他們進行演示操作。c.操作完成后將文件打包發送到教師的郵箱。
第四,評價:使用評價軟件小組內評價學習效果。
第五,小結:PPT展示。
第六,課后作業:手機自拍頭像,進行PS處理后上傳到QQ群文件中。
【問題分析】
這節課頻繁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給人一種做秀的感覺。教師似乎有一種“專業綜合癥”,什么教學環節都非得用計算機軟件來實施,貌似為了讓學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卻造成學生因頻繁地重復各種操作而浪費了大量時間,課堂學習密度反而很低。比如讓學生百度查找圖片,學生怎么也得去搜索、下載一下,這一學習行為無疑與本堂課的PS教學無關。再如手機自拍,會弄得課堂亂哄哄的,況且中職學校是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課堂的,教師這一做法非常不妥。整個教學環節,像一個說話語無倫次的精神病人一樣,已經失去了教學的魂魄。
【教學整改】
用VB設計一個PS自主學習平臺,內含“作品欣賞”、“技巧學習”、“實踐操作”、“拓展練習”,“教師評價”等模塊。這樣將課堂所可能涉及的信息化手段整合成一種主要形式,突出教學任務,課堂主線明確,教學效率高。
3. 信息化手段要有度,寧缺勿濫
案例3: “設置word 段落格式”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的文本文件,發送給學生,文章后邊有任務要求:共3小題,學生觀看教師課前制作好的教學微視頻來模仿學習這些任務。
第二,觀看教師操作的錄屏后,完成4-7小題,約15分鐘,教師巡視指導。
第三,要求學生學習分組探究,學習用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 8.0把剛才操作的4-7題重新操作一遍,教師巡視指導錄屏操作,并將小組探究學習的視頻成果發送給教師。
【問題分析】
教師一心以為通過學習錄屏制作word段落格式設置過程,可以實現學生操作過程的全監控,便于進一步發現問題,也迫使學生能認真學習。殊不知錄屏操作來身就比word操作難很多倍,而且不是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所以這一環節的設計只會阻礙整個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整改】
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與教學手段間的區別要心中有譜,嚴防把教學手段作為教學任務來進行的篡位處理。這堂課的教學,段落格式設置才是教學的主任務,而錄屏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師的設計雖然沒有離開word操作,卻沖淡了word操作這一任務,讓學生無所適從。其實教師可以在發送的文本文件的任務中增加段落格式設置的拓展題2-3題,適當增加難度,讓學生合作探究,最后教師出示自己制作的錄屏,通過觀看教師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完善操作過程,并進行歸納總結。無疑,圍繞核心任務的教學才是課堂應有的法度。
總之,偽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只會讓學生變得被動,靈性被壓抑。信息化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手段,其價值不言而喻,如何用好這一手段,大有文章可做。對于時下流行的“生態課堂”一說,筆者的理解是以學生學習狀態為教學落腳點,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生態”之“生”既指“學生”,也指“生命力”,尤其是后者,生態教學理應立足于課堂的生命活動是否有活力,能像大自然的生物一樣生生相息。只有遵循新課程的基本原理與“生態課堂”的理念,才可能使課堂充滿生機,實現“1+1>2”的效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課堂,也實現以生為本的生態課堂。
參考文獻
[1] 楊國紅.學為中心:中職信息化教學的應然與實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9).
[2] 任友群.走進新時代的中國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解讀之一[J].電化教育研究,2018(06).
[3] 付達杰,唐琳.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