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駒
【摘要】201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政府及時推出了一系列“穩投資”政策,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從“穩投資”政策已有的政策效果看,沒有見到“洪水猛獸”。當前,針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還需要繼續實行“穩投資”政策。并且從“穩投資”的政策效果、政策目標、政策舉措等各個方面觀察,都不應把“穩投資”與“放水”“刺激經濟”相提并論,“放水”論毫無事實根據。
【關鍵詞】“穩投資” 刺激經濟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放水”,是指當經濟處于危機時期,才使用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比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經濟出現負增長,失業率大幅攀升,美聯儲通過三次量化寬松政策,從2008年11月25日宣布首次量化寬松政策至2014年10月29日宣布結束資產購買計劃,長達六年時間美聯儲大幅買入資產抵押債券和長期國債,壓低長期利率,其資產負債表的總資產擴張兩倍,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2018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國內主動強化金融監管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長仍保持了6.6%的增速。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增長目標預定為6.0%-6.5%之間,雖然面臨一些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但仍需要通過“穩投資”促進穩增長。事實上,2019年一季度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金融市場等各方面開局良好,2018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長預期惡化的趨向已經扭轉,完全不需要通過“放水”來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的開班報告中指出,“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方案。針對當前我國局部地區存在房價收入比過高、租售比過低等不正?,F象,有研究指出,過高的住房性支出不但提高了房屋抵押貸款相關金融產品的風險,而且抬高了生活成本和生產成本,不利于居民消費、地方財政、房地產業以及其他產業健康發展。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需要穩妥處置金融領域風險和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對于“大干快上”的“刺激經濟”論無疑是當頭棒喝。另外,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必須推動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從中長期機制看,我國需要健全地方稅體系,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可見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勢在必行。因此,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不允許“放水”,“穩投資”在房地產市場的表現是保證房地產投資平穩增長,而不是刺激房地產投資大幅增長。
“穩投資”政策必須服務于就業優先的宏觀調控目標。一方面,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趨勢,傳統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這些因素決定了勞動需求總量減弱;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仍在繼續,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加劇,勞動供給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還不相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信息經濟、數字經濟與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還需要大量新型產業工人;資本替代、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持續涌現。我國穩投資、穩增長的直接目標是為保就業,而不再是追求經濟高增長,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充分體現了政府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要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就業優先政策相適應。并把2019年赤字率初步框定為2.8%,僅比2018年預算高0.2個百分點;預算財政赤字2.76萬億元,僅比2018年多出3800億元。同時,對于貨幣政策,要求松緊適度。具體指標就是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滿足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需要。特別是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通過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這樣的政策搭配下,“穩投資”政策不可能產生“放水”后果,與“刺激經濟”論也相去甚遠。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是不斷優化經濟結構,進一步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作用;保持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速明顯快于一般工業,促進發展新動能快速成長;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等。為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應避免一味追求經濟增速、重規模、輕效率、高杠桿、高風險的“放水式”投資。當前政府的“穩投資”支出是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放在補短板上;民間投資也應避免過度競爭和過度投資,防止過剩產能再度惡化和杠桿率進一步攀升。2018年,雖然我國民間投資增速有所恢復,但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大幅降低。2019年,應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繼續改善民間投資環境,完善公共投融資體系,促進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協調發展,通過有效投資“穩增長”,培育新動能,形成國內市場的有效供給和新需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成效,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更加豐富。其中與“穩投資”相關的具體內容包括減稅降費、改善營商環境、加快高水平雙向開放、修改外商投資法、完善產權保護、戶籍制度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對中小微民營企業金融支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等。這些舉措已經遠遠超越傳統的需求刺激政策,而是要依據競爭中立原則,從完善公平競爭體制機制和投融資機制著手,改革并完善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從投資主體看,“穩投資”是針對各個類型的投資主體,優化政府公共支出,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更好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使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國企投資、民間投資以及外商投資齊頭并進,保證投資總額平穩增長,確保經濟增長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
從投資區域和產業升級角度看,“穩投資”政策應從我國城鄉之間、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存在的差距中尋找有效投資的著力點,根據城鄉經濟、地區經濟發展階段和實際需要,統籌優化投資空間布局。2018年我國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首先,在東部沿海省份和經濟發達地區,“穩投資”應重點推進城市群協調發展,大力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建設,進一步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形成規模經濟,實現資源高效配置、技術變革擴散和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其次,中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仍處于較高階段,“穩投資”需結合產業轉移和城鄉協調發展目標,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繼續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農業產出效率。最后,在西部地區,“穩投資”應根據主體功能區和產業發展規劃,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的規律及趨勢,合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穩投資”破除發展瓶頸制約、發展綠色經濟、打好脫貧攻堅戰。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綜合部主任、研究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兩會受權發布)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網,201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