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進戰略的大背景下,坪山區作為深圳的東部門戶要求創造更優質的人居環境,強化對外服務和輻射能力。其中坪山大道作為坪山發展的主要軸線,凸顯其明顯的區域價值,提升道路沿線景觀風貌是近期城市建設的重點任務。老坑社區位于坪山東北部,坪山大道穿越社區而過,在坪山大道沿線有著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產業園區以及生態控制廊道。本文將以老坑社區為例,探討如何利用規劃的手法營造多元融合的街道風貌、提升社區的人居環境品質。
【關鍵詞】多元融合;街道風貌;客家文化;產業園區;生態廊道
1、引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產業發展成為各個城鎮社區的主要經濟支撐。老坑社區是坪山區的客家村落發展轉型成的城市社區,擁有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為了順應經濟的發展,老坑社區范圍內建設了大量的工業企業及工業園區,這些工業企業由于管理的無序及年久失修,建筑質量參差不齊,整體呈現出雜亂的工業廠區風貌。老坑社區位于松子坑水庫旁,社區內有大部分用地為生態控制廊道。因此如何結合社區的發展,在坪山大道沿線打造多元融合的街道風貌,是老坑社區環境整治的關鍵。
2、老坑社區沿街風貌現狀
老坑社區占地1291.47公頃,社區西部包含松子坑國家森林公園及松子坑水庫,社區東部是聚龍山生態公園。在坪山大道兩側100米控制范圍內,老坑社區面積為112.76公頃。
在坪山大道沿街風貌控制范圍內,老坑社區居住用地面積7.73公頃,沿街長度930米,主要為居民住宅,部分建筑有客家文化身影,大部分建筑主體完好,但缺乏特色需要統一整治。沿街產業用地22.28公頃,沿街長度950米,多為私人企業廠房,建筑形式及建筑質量不統一,沿街風貌雜亂無序老坑產業園區現狀無統一管理布局,空間布局雜亂,臨近坪山大道有圍墻分割,多為低效產業。沿街公園綠地區較為集中,位于老坑社區東部,沿街長度870米,包括22.82公頃農林用地及23.89公頃公共綠地,現狀為農田及綠地,可依托此打造區域生態景觀,提升片區品質。
3、老坑社區沿街風貌整治策略
根據老坑社區沿街風貌現狀特征,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主題的特色區段,通過功能、色彩、高度等統一的控制,將三個區段打造成特色鮮明、和諧統一、多元融合的特色沿街風貌。
3.1特色分明的功能區段
3.1.1客家文化風貌區段
以客家風情小鎮以及創意文化產業為特色塑造沿街風貌。沿街改造現狀居民住宅,植入客家文化符號,打造客家風貌一條街,村落內部環境整治,形成客家風情小鎮。夾雜在居住組團之間的低效產業,對其進行特色改造,形成創意網文化工坊,同公服設施相結合進行改造設計。
針對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將客家文化體驗和展示作為其核心功能發展方向。以保護原真性為前提,通過翻修和改造,引入客家文化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體驗、客家人尋根訪祖祭祀、文化創意產業等功能,將其作為傳播和展示客家文化的核心基地,擴大客家文化影響力。
3.1.2創智產業風貌區段
改造現有老坑工業園區,進行統一規劃布局,提升整體園區環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時建議引進科技研發等創智工業產業,利用區內現狀交通優勢及產業基礎,進行產業整合升級,形成生產,研發,實驗,銷售,展示為一體的綜合型發展空間。
沿街工業廠房進行創意改造及立面修飾,增設連廊及步行通行雨棚等人性化空間,設置公共開敞空間,可布置酒吧、餐廳燈移動商業,增加街道空間活力。工業園區兩側進行環境整治,統一綠化空間布置,整治現狀開敞空間,形成沿街公共空間。
3.1.3生態廊道控制風貌區段
打開生態廊道的空間界面,豐富植被綠化空間,營造多條視覺通廊。貫通濱水空間,依托現狀田坑河資源,將水系整體進行聚集,形成兩岸的步行空間。將閑置的空地進行整治,形成吸引人氣的公共開放空間。臨近道路山體裸露,植被覆蓋不均。建議美化裸露山體,生態廊道段打開空間界面,豐富植被綠化,豐富人行空間界面,美化生態廊道形成公共開敞空間。
3.2和諧統一的色彩搭配
客家文化風貌段,建筑多采用白墻黛瓦的立面形式,立面整體色調顯得素雅,干凈,局部裝飾運用深色。沿街住宅進行立面改造,植入客家文化符號,營造客家風貌一條街。立面多采用白墻黛瓦的形式,在窗框,欄桿,梁柱上處往往雕刻蘊含豐富人文內涵的裝飾構件。
創智產業風貌段,建筑主調色可選用復合灰,藍色,建議采用金屬、玻璃、石材及新型材料等多種裝飾面材結合使用。引進各類型創意產業,使舊廠房的建筑形態和歷史痕跡得以保留,同時又衍生出更有朝氣更有生命力的產業經濟。
生態廊道風貌段,建筑主體以中性色調為主,建筑局部根據功能可以采用較鮮艷的顏色,突出活潑的氣氛,鼓勵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現狀公共街角綠化空間及生態廊道部分,建議整體環境整治,采用多層次綠化搭配,并適當植入公共活動空間,美化花公共空間環境。
3.3合理有序的高度控制
老坑片區開發強度尊重法定圖則的限定條件,由于處于生態控制線內,主要以打造低密度生態住區為原則。建筑高度上部分用地處于限建及控制整合地塊建筑高度控制<30米,居住片區建筑高度控制<50m,產業園區在空間上通過點式辦公樓的圍合營造立體高效的產業片區,建筑高度控制<80m。
3.4開放共享的街道空間
老坑片區現狀沿街界面較為封閉,規劃打破一堵墻的連續沿街空間界面,植入街角公園、文化廣場等開敞空間,將沿街綠化空間同社區綠地,片區公園相串聯,形成有縮有放的沿街空間界面。
打開道路兩側封閉界面,置入綠化開敞空間。美化現狀街角空間,創造開敞街邊公園。利用現狀控制整合用地,改造服務街區,設置文化廣場。結合現狀社區居委會,形成沿街的公共空間,在工業園區利用街旁閑置綠地打開封閉連續沿街界。在生態控制區創造開場的沿街界面,整治現狀環境,豐富植被綠化。
結語:
街道的風貌是城市形象的展示,在現代城市生活中,街道日益被賦予多重角色。一條理想的街道,不僅僅是允許車輛、行人通過的基礎設施,還應該能夠促進人們的交往與互動,體現城市的文化與功能,增強城市魅力和激發城市活力。如何構建具有鮮明特色、功能合理并且人性化的街道,需要我們在街道規劃設計中不斷的研究與探索。
作者簡介:
黃艷,沈陽共生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