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
摘要: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理財活動希望實現的結果。在公司治理結構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要求與之緊密適應。公司的治理模式、公司愿景和使命以及公司的發展定位,共同決定了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對于現代企業發展而言,應該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選擇。分析認為,目前,企業應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公司的財務管理目標,保障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訴求,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公司治理結構;選擇
中圖分類號:F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4-0080-02
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一切財務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企業存在于社會經濟環境中,它的財務活動是其內部發展和外部環境的需要,財務管理目標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利益相關者來實現。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運營中內部管理的核心環節,它深刻地影響著公司的價值理念和發展方向,對于公司財務管理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關于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比較普遍應用的是“股東財富最大化理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理論”。綜合二者的優缺點,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企業要針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具體特點,更為靈活地選擇財務管理目標實現方式,或有階段性地選擇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或分主次地設計財務管理目標,對各方的利益進行綜合和協調,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
一、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的影響因素—公司治理結構
財務管理目標達成是公司理財活動的根本目的,該目標的達成依賴于公司一系列制度規范、流程體系和組織架構的支持,而這些組成了公司治理的框架。財務管理理論構建于特定的公司治理模式基礎之上,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界定和變遷必會然對公司財務目標的選擇產生影響。財務管理的目標會隨著公司運營、組織架構的變化而變化。作為財務運行驅動力的財務管理目標要適時進行調整,使管理機制能夠高效地運轉。
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了企業的財務管理組織、財務管理原則、財務管理方法和財務指標體系。目前的財務管理目標,比較普遍應用的是“股東財富最大化理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理論”。
二、公司治理結構下財務管理目標比較
(一)股東財富最大化理論
股東財富最大化指的是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股東創辦企業的目的是增長財富。他們是企業的所有者,是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其投資的價值在于它能給所有者帶來未來報酬,包括獲得股利和出售股權獲取現金。
1.優點。與利潤最大化相比,股東財富最大化促使決策層將各種因素對企業資產的影響納入到公司的決策活動之中,包括資產的時間價值、企業風險、預期收益等因素。它能夠促使公司以利益為導向,提高運營效率。
2.缺點。第一,股東作為公司的擁有者占有了公司大部分的利潤,但是股東作為公司利益方的一部分組成人員不會承擔公司運營中的全部風險。第二,一些上市的大型公司的股份所有權比較分散,大多數小股東無法形成合力對公司的治理進行監管,同時由于委托方與管理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監督管理的成本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小股東很難對公司管理方的行為進行監督約束。第三,公司利益相關方的其他人員,包括普通職工和債權方等對于公司內部經營活動的話語權很小,因此在博弈中處于不利位置,自己的正當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二)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擺在首位、強調在企業價值增長中滿足各方利益關系。
1.優點。現代公司是由眾多利益相關方依據多邊契約關系組合而成的利益集合體。企業不只是股東的企業,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并不一定能帶來公司整體的財富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與財務管理行為決不能在滿足某一方的利益的前提下,損害另一方或者其他幾方的利益。公司的債權人、職工、客戶和融資平臺等在參與到公司的運營活動中時,自然地承擔著公司運營的風險,各方有權利對于公司的所有權擁有者提出要求。因此,企業要將各個利益相關方考慮進運營框架之內,平衡每個人的利益,以此形成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企業價值最大化”理論考慮了利益相關者的整體權益,注重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或長期穩定發展。
2.缺點。企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會存在企業價值的計量上的困難。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以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利益最大化為財務管理目標,一方面,這將會使決策造成的后果牽涉的方面復雜化、多元化,并且很多方面沒有明確的分析數據,只能主觀判斷,這就使得決策過程中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使企業理財決策難以有統一的標準,從而造成理財混亂。在歷史成本、市場價格以及未來收益上的選擇等也會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企業價值的實現較為漫長,這也使得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的可行性降低。
綜上,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各博弈力量在不同時期對公司的控制力度不同,立于主導地位的利益方應該兼顧其他利益集團的訴求,在決策過程中要努力平衡各方要求,才能促進公司內部的團結,有效推進戰略落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完成經營計劃和目標,促使公司健康、有序、穩定的發展。
三、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一)不同發展時期選擇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
財務管理目標在治理結構基礎上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財務管理目標對財務運行的方向的制約性,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也特別需要依據公司治理結構、時代特征以及政策環境的發展變化做出適時調整,否則財務運行機制可能會變得不合理,進而影響公司治理的效率。因此,與治理結構相適應的財務管理目標,需要更加靈敏、適時地考慮內外環境的變化并做出調整,以實現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而不是激發矛盾。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當股東成為公司資本重要來源時,選擇“股東財富最大化”可以帶來公司的迅速發展,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公司內外部各方利益的關系日趨交錯、復雜時,“企業價值最大化”更有利于促進公司的整體平衡發展和長遠發展。因此,公司在確定財務管理目標時,可以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針對具體公司治理結構特點選擇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也可以同時選擇兩個以上的目標,以相互彌補或克服單一目標的不足。
(二)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要兼顧利益相關者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的創造活力和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決定的。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會有效地促進公司經營者的管理效率提高,在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時,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很容易得到提升。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公司的運營和財務管理目標選擇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公司利益相關方在博弈和妥協中必須使自己的利益訴求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相結合,只有如此才能使公司各利益方處在相互制約的狀態,才能維持公司長期穩定發展。企業價值最大化,也就是利益方利益最大化,理論上能夠使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在公平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得到滿足或者補償。但現實中,很難做到利益最大化以及保證公平,因此對于在公司運營中牽涉到的股東、客戶、供應商、債權人員工等第三方而言,建立一個利益制衡機制有利于確保自己的正當權益不受損害。但顯然不存在一個完美的機制滿足各方的利益訴求,只能在權衡利弊后作出最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選擇,如此才能促進企業的長遠、穩定發展,
(三)以“共同治理”結構下的“企業價值最大化”為財務管理目標
我國是一個以社會主義為政治制度、以市場經濟為經濟模式的國家。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企業更加強調員工的利益與權利,強調社會財富的積累,強調協調各方利益的共同富裕。因此,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僅著眼于股東這一利益集團是不符合我國國情的。相反,“共同治理”的治理結構下所引導的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則有助于保持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合作。尤其現階段我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更強調利益相關者尤其是職工的利益。因此, “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在我國更為適用。雖然目前有些企業可能還需要在“股東至上”的治理結構下和“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目標上徘徊一段時期,但從整體上和長遠來看,在確定“共同治理”的治理結構基礎上,選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該成為我國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理想選擇。
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理財活動希望實現的結果。在公司治理結構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要求與之緊密適應。為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利益相關各方能夠為公司的發展貢獻力量,企業應根據不同的發展時期公司治理結構的具體特點,階段性地選擇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推動企業可持續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 承.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選擇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2(9).
[2] 趙 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及企業財務戰略的分析與闡述[J].商場現代化,2017(3):159~160.
[3] 常真機.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23~125.
[4] 裴鑫涯.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問題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7(31):31~31.
[5] 彭 華.企業財務管理經濟目標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現代商業,2016(20):121~122.
[6] 楊志慧,馬曉雙,杜 攀.公司治理結構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J].財會通訊,2016(11):48~50.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