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摘 要:當前,我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張掖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乎張掖自身的安全問題,而且關系到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大局。
關鍵詞:生態經濟;實踐;張掖
隨著經濟的迅猛增長,環境安全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衰退,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產生長期和深刻的影響。當前,我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張掖是一個綠洲城市,生態對綠洲而言,其基礎性作用不可低估,相對于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有限和大漠戈壁的廣袤,生態的脆弱性是張掖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共識
環境問題當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只有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進行綠色開發,變掠奪式經濟發展模式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
中華文明數千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的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從古至今,人類的發展必須遵循其發展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效天法地”,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準則,不妄為、不強為、不亂為,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張掖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乎張掖自身的安全問題,而且關系到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大局。向北,要阻止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向南,要為維持青藏高原的生態平衡創造條件;向西,要為下游內蒙古額濟納旗提供人居和生態必需的水量,以保障河西走廊乃至整個西部的生態安全;向東,要承擔擋風沙、建綠洲,保障甘肅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祁連山脈是西北的生態屏障,大部分都在張掖境內,祁連山脈生態環境若遭不測,河西走廊將不復存在。同時,祁連山水源涵養區占據了張掖的一半,一半又與黑河濕地相依相連,若過渡開發,黑河將干竭不復存在。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必須要順應自然資源之本質屬性,遵循生態文明發展方向,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共識。
二、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張掖快速發展面臨的問題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76%的面積在張掖境內,保護區面積大,生態系統復雜而脆弱,歷史性無序開發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全市六縣區在用土炕27.4萬鋪、小火爐23.8萬個,是造成冬季“煙霧圍城”和影響我市冬季空氣環境質量的重要原因。大氣污染治理精細化程度有待提升,建筑工地、道路運輸等揚塵防控監管力度需進一步加強。
水污染防治方面,六縣區城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雖然實施了定界立標和隔離防護工程,但普遍存在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水平不高的問題,水源地保護區劃定、調整、廢除工作還需加快進度。
傳統產業改造方面,新興產業成長不足,發展質量效益有待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效益沒凸顯,消費市場的占有力缺乏,農業整體效益上升空間不大;新型環保產業發展滯后,環保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推廣使用覆蓋面還不廣;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應還不明顯,對財政貢獻率不高。
生態環境監管方面,基礎保障能力與新時代環保工作要求還不相適應,建設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監測網絡、強化監測質量監管,構建全方位、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張掖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繼續鞏固提升整改整治成果。把近期治理和修復保護結合起來,把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全力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等重大生態項目,健全完善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堅決打贏修復保護和管理提升的總體戰。按照一礦一策、一企一策原則,逐步有序退出礦產資源勘察開發和水電開發等企業。
(二)統籌實施“一園三帶”生態示范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實施意見精神,有序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大力開展造林增綠、提質增效、濕地修復、建園成景,打造“綠帶貫通、森林護岸、公園鑲嵌、林水相融”的生態景觀,彰顯河道清水長流、湖水濕地相融、沿岸綠樹掩映的自然風貌。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實施,全力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形成綠道網、景觀帶、致富線,造福沿線群眾,提升對外形象。圍繞城市郊區、城市出入口及車站廣場、新老城區結合部、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大力度推進綠化美化和城郊森林公園建設,打造宜居宜游金張掖。
(三)繼續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供給為目標,按照“基地支持、特色成塊、產業成帶、集群發展”的原則,深入實施玉米制種、綠色蔬菜、肉牛養殖、優質牧草“四個百萬”工程,發展壯大馬鈴薯、食用菌、中藥材、小雜糧、優質林果五大區域特色產業;以種植、養殖、食用菌“三元雙向”農業循環模式為主線,加快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充分利用廣袤的戈壁荒灘、鹽堿地和廢棄地等國土資源,集成有機營養枕、水肥一體化、保護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以外向型綠色有機為特點的戈壁生態農業。以園區建設為平臺支撐,推動生態工業集群化發展。把發展生態工業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板”,重點打造新恒基張掖秸稈綜合利用、海升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凹凸棒粘土、花草灘循環經濟、通用航空、濱河酒文化“六大產業園”,建設農畜產品加工、醫藥食品、電力能源、裝備制造、新型建材“五大百億元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以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為支撐的“一特兩新”生態工業體系。搶抓國家支持創建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的機遇,加快丹霞5A級景區、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項爭創”工作,精心開發夏秋休閑度假、冬春冰雪體驗等旅游產品,建設國家全域旅游和全省旅游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兩大示范區”,構建以“全域、全季、全產業”為支撐的全景旅游,推動旅游業實現大突破。
(四)抓好制度落實。嚴格落實省、市委、市政府出臺的各項配套制度,全面提升全域生態文明水平,切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科學合理劃定祁連山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對保護區實驗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旅游、參觀、扶貧、農牧業以及生態治理修復等項目,爭取實施差別化的項目準入政策,制定分類別、分區域的差別化監管制度。切實運用好“一庫八網三平臺”環保監測網絡,嚴守三大紅線。加快實施排污許可制,建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實施最嚴格的環境追責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爭取國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將張掖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冰川、凍土、荒漠和林地、草原、濕地、湖泊全部納入生態補償范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建設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中國林業出版社;
[3]《張掖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工作方案》,2019;
[4]《張掖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