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麗 蔡遠宇
摘要:由于管理者過度自信而產生的心理偏差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文章以2011-2016年中國上深A股上市企業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中國情境下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績效產生的影響以及企業內控對二者之間關系的調節效應。結果表明,如存在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的績效水平就會有所下降,且它們的這種關系在非國有企業中更為明顯,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會顯著增強其績效水平,內控的有效性會顯著減弱管理者過度自信與績效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本文的研究結論豐富了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的研究內容,并擴展了內控對兩者關系影響的研究。
關鍵詞:管理者過度自信;內部控制;企業績效
過度自信是指不完全理性的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容易形成認知上的偏差,其主要表為過于高估自身能力或者過于低估經營風險,從而做出非不恰當的行為,影響企業的績效水平。因此,管理者過度自信是影響企業績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基于中國特殊的國情,企業的產權性質可能會對兩者的關系產生影響。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加強企業內控建設。企業內控可以有效地增強企業績效,對管理者加強規范,那么內控能否有效地抑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績效的不利影響呢?本文有一定的管理學意義,從管理者非理性行為的角度挖掘管理層行為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補充了管理者非理性行為在委托代理關系中所起的作用,還新穎地加入了企業產權性質這一因素。
一、文獻綜述及假設
目前學術界對于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促進作用,另一種是減弱效用。本文認為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如下:存在過度自信傾向的管理者往往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知識與工作經歷,對自身能力過于自信,容易進行主觀判斷,導致非理性經營決策行為,從而對企業績效形成不好的影響。據此提出假設H1: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并且由于非國有企業受到的政府干預較小,管理者進行決策的自由度相對更大,管理者個人非理性行為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更為明顯。而國有企業管理者由于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受政府的影響更大,管理者個人行為受到的約束更多,其非理性行為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反而不那么明顯。因此提出假設H2:相對于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管理者過度自信減弱企業績效的效果更明顯。
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能夠有效地應對企業經營風險,促使企業進行規范化經營發展,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由此提出假設H3:企業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會顯著增強企業績效。基于以上三個假設,本文提出H4:企業內控的有效性會顯著減弱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之間的負相關關系。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來源
文章以2011-2016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將金融、ST、ST*類和區間數據缺失的公司數據刪掉,得到9615個數據,同時進行0.01的winsor處理。本文內部控制的數據從迪博內控信息披露指數庫中獲取,其他數據選自國泰安數據庫,采用stata64工具進行分析。
(二)變量選擇
1)解釋變量。因變量為管理者過度自信,由于管理者的教育背景、性別、年齡、任職情況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其認知和風險意識,而一般企業的直接經營者是總經理,根據潘愛玲的研究,本文選擇總經理的個人特征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水平,衡量指標:?Edu高管教育水平在本科及以上時,取值為1,否則取0;?jianren當總經理同時在其他企業任職時,取值為1,否則取0;?Age高管性別為男時,取值為1,否則取0;④Sex高管年齡小于均值時,取值為1,否則取0。當Edu+jianren+Age+Sex>=3時,管理者存在過度自信行為,此時OC=1,否則管理者沒有過度自信的傾向,OC=0。
2)被解釋變量。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平均資產總額,資產收益率(ROA)=(凈利潤+利息支出) /總資產總額
3)調節變量。內部控制(IC)為內部控制有效性指數加1取自然對數
4)控制變量。公司規模(SIZE)=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市盈率(PE)=每股股價/每股收益;市凈率(PB)=今收盤價當期值/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率(LEV)=負債總額/資產總額;董事會規模(DS)=董事會中成員總數;獨立董事規模(DDSIZE)=獨立董事人數/董事會總人數;兩職合一(lzhy)為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取 1,否則取 0;股權集中度(TOP1)=企業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數量/總股數量,TOP10=企業前十大股東的持股數量/總股數量;年份(Year)、行業(hy)分別作為虛擬變量控制年份和行業影響。
(三)模型設計
[ROE=α0+α1OC+α2control+ε(模型1)][ROE=α0+α1IC+α2control+ε(模型2)]
[ROE=α000+α1OC+α2IC+α3IC*OC+α4control+ε(模型3)]
三、實證分析及進一步檢驗
(一)描述性分析
凈資產收益率的最大值有0.332,平均值為0.071,表明在不同企業中,凈資產收益率具有一些差異;管理者過度自信水平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為0,均值為0.334,表明不同企業管理者過度自信水平存在差距,大約有33.4% 企業的管理層會表現出過度自信的傾向;內控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6.763,均值為6.335,該結果表明不同企業的內控體制健全度具有較大的差異,且A股上市企業的內控水平較以前有很大提升,但仍需繼續加強和完善。
(二)相關性分析
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015,控與績效的系數是0.286,說明上文的假設很可能成立;基本上各變量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在0.5以內,變量之間沒有多重共線性問題存在。
(三)回歸分析
1.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文章先以管理者過度自信水平為依據對總樣本進行分類,分為過度自信組和非過度自信組,其樣本數分別為:3210和6405,ROE的均值分別為0.069,0.072,可知,存在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績效均值小于非過度自信的企業績效均值,說明自變量管理者過度自信水平越高,績效反而降低,證實了假設1的合理性。本文對過度自信與績效的關系展開回歸,兩者的系數是-0.005,顯著負相關,結果說明企業的管理者過度自信水平越高,其績效反而低。由于中國的特殊的國情,要考慮產權性質的影響,將中國企業大致分為國有和非國有企業兩組,發現非國企中兩者顯著負相關,在國企中并沒有出現這種顯著相關性,證實了假設2。
2.內部控制的調節效應。內控質量與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為0.024,且顯著,可見,內控與績效顯著正相關,驗證了假設3。加入了內控這一調節變量后,用模型3檢驗,發現交互項IC×OC的系數為0.004,且顯著。表明企業內控有效性會顯著減弱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之間的負相關關系。
3.內生性和穩健性檢驗。內生性檢驗:為了避免內部控制質量產生內生交互項的復雜影響,本文以內控質量的平均值為分界線將樣本分為兩組,分別檢驗。在內控差的一組中兩者系數為-0.009,顯著水平0.01,內控好的一組中兩者系數為-0.004,顯著水平0.1,說明內控質量越好,管理者過度自信與績效之間的負相關系數會有所降低,驗證了假設1、4。穩健性檢驗:企業績效選取資產收益率(ROA)為衡量指標,同樣對各假設回歸,發現其結果不變,因此,結論是穩健的。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首先,管理者的過度自信水平與績效顯著負相關,存在過度自信傾向的管理者往往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知識與工作經歷,過于自信,容易進行主觀判斷,導致非理性經營決策行為,降低企業的績效。相對于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管理者過度自信減弱績效的效果更明顯,這是由于非國有企業受到的政府干預少。其次,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目前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內控體制建設,企業的內控越加趨于完善,越能減少管理者非理性行為,進而提升績效。最后,良好的內控會減弱過度自信與績效之間的這種負向關系。
(二)建議
管理者個人行為會對企業績效產生很大影響,公司在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要更加關注管理者個人行為,針對高管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對高管的經營行為產生約束,進而提升企業價值。同時公司的內控體制建設十分重要,企業應當上努力提升內部控制建設以及風險防控能力,進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愛玲,劉文楷,王雪.管理者過度自信、債務容量與并購溢價[J].南開管理評論,2018,21(03):35-45.
[2]王鐵男,王宇,趙鳳.環境因素、CEO過度自信與IT投資績效[J].管理世界,2017(09):116-128.
[3]馬春愛,易彩.管理者過度自信對財務彈性的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017(07):75-81+97.
[4]陸可晶.內部控制有效性、高管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波動[J].財會通訊,2018(15):21-36.
作者簡介:
易春麗(1994.2- ?),女,湖北武漢人,中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