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之郎
關鍵詞:文化交流? ?滿漢文化? ?少數民族? ?清代
中國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正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交織而成的,清朝滿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其中濃墨重彩的靚麗一筆。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時間最長的全國性政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頂峰,其執政者的文化態度對后世影響最大。滿族發源于東北地區,之所以能夠建立統一穩定的清王朝,與其對漢文化的包容、仰慕、吸收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在文化差異性的背景下不斷發展的,碰撞與沖突是難免的,甚至會以血腥和野蠻的方式進行。從文化差異性的角度來看,滿族文化傳統和漢文化傳統有著顯著區別,至少擁有尚武精神的游牧文化與漢族傳統的農耕文化是沖突的,但是滿族統治者為了統治和發展的需要,在保持滿族文化的主體意識的同時,努力利用政治上的優勢,吸收漢文化中的精髓。滿族文化既沒有被動的完全同化(漢化),也沒有像元朝那樣直接破壞漢文化,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主動地學習、借鑒,融入到漢文化的發展中,促使滿漢文化在一個相對和諧的前提下形成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最終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地理、人文環境,并和特定的歷史條件相聯系,滿族也不例外。滿族早期主要活動于東北地區,森林、草原、大河構成他們的生活環境,三千多年前是以游獵、捕魚為生的少數民族,擅長騎射,驍勇善戰,族名最早叫“蕭慎”。由于東北地區歷來是各民族頻繁往來之地,滿族族名也隨朝代更迭而更名,到了唐初叫“女真”。11世紀,契丹族在東北崛起,建立遼國,女真族向契丹稱臣。公元1115年,女真族統一各部并把契丹統治者驅逐,建立金朝,國號“大金”,這是女真族的第一次崛起,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從文化的起源來看,滿族文化的基礎是女真文化,從其表現特征上來看,包括了滿語、騎射與服飾等內容。
1120年,北宋與金國結盟,不久滅了遼國,金國乘北宋空虛揮師南下。幾經周折,金國于1127年滅了北宋,控制了淮水以北的漢人區。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金國管轄原屬北宋的漢人區,不但壯大了實力,而且第一次全方位接觸漢文化長達百年,促進了滿文化的發展,對傳播中原漢文化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外,高麗國對金國“奉表稱藩”,女真人與高麗人交往密切,積極汲取新的文化養分。
公元1234年,蒙古滅了大金,女真人受蒙古族的政治控制和文化影響。歷史上,女真與蒙古在政治上、文化上、血緣上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蒙古文化對他們產生了最大的影響,無論是國家制度統治體系的發展,還是官僚機構人員名稱的使用,女真政權都效仿了蒙古。元亡后,許多元降將和遺民留在東北,與女真部落交錯而居,互通婚姻。
總之,女真人在兼并、遷徙、發展過程中,與多民族交往并接納周邊民族的成員,逐步吸收了漢、蒙古、朝鮮等民族文化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滿族文化。
文化是維護自我、維護政權的重要基礎,統治階級沒有強大的自信就沒有大膽的開放。在接觸漢文化之初,在對待漢文化的政策上,女真人采取了疏遠態度。統治階級在不同時期制定了限制學習漢語、改用漢姓、與漢人通婚等禁令,但主觀愿望阻止不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女真統治者意識到一味的抵觸漢文化,只會對本民族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時,便積極地轉換態度,主動接觸、接受漢文化中的可取之處,以此來鞏固自身發展。在民間,女真人為了生計經常來往于漢區,學習漢人技術,接觸了解漢文化。其中漢族封建社會的世界觀對女真人的精神生活影響特別大,佛教就從漢區傳入白山黑水,后來在統治者的推波助瀾下,女真人紛紛從薩滿教皈依佛門,導致植根于原始漁獵文化中的薩滿教日益衰落。
女真人的民族英雄努爾哈赤二十五歲時起兵一統女真,1616年建立后金政權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他采取的管理體制主要不是漢制,而是蒙古汗國的立國模式。女真人還廢棄了難學難寫的女真文字,轉而學習使用蒙古文字。由于歷史上的恩怨(比如起兵反明宣言所列“七大恨”),由于漢文化的“同化力”太強大了,為了避免滿族文化重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覆轍,努爾哈赤一開始對漢文化極度排斥甚至敵視。但漢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歷史,其影響力是客觀存在的。當漢族先進生產力帶來的漢文化進入東北,其文明高度實在太強勢了,其滲透力幾乎無孔不入,從宮里雇傭的高級師傅到鄉下打工的普通瓦匠,他們的思想、言行、技術、審美都彰顯了漢文化的無窮魅力,讓女真人無法抗拒,最終影響后金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漢族小說《三國演義》在女真部落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其“忠”“義”成為女真人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其政治軍事謀略成為統帥制定國策和戰略戰術的重要參考。女真人還把漢人的“關羽崇拜”移植過去作為信仰和禮俗。而努爾哈赤不但本人精通漢語漢字,努力學習漢文化,而且聘請漢人師傅教授自己的子孫,其中學習最用功的就是后來的清太宗皇太極,皇太極在滿漢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為大清政權日后適應漢族地區的各種制度和文化奠定了基礎。
文化的交融總是從消除文化的隔閡與偏見開始。正規嚴格的漢文化教育,讓皇太極不僅飽讀經書、學富五斗,開闊了視野,而且深知滿族文化水平、文明程度的巨大差距,激發了振興民族的雄心。皇太極具備了超越前輩的政治眼光和胸懷,他不甘心永遠偏居東北,他清楚,只有入主中原,取明朝而代之,才能讓民族富強。而學習漢文化并不意味著民族的同化,漢文化中有很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內容,尤其是以儒家思想為底蘊的封建文化,對于封建政權的發展傳承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向漢文化學習就是大勢所趨。
1636年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大清”后,以極大的勇氣和非凡的見識,扭轉其父親以蒙古模式立國的方向,模仿明制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制度。其中中央層面仿明朝官制建立六部兩院,合稱“八衙門”。框架搭好后,人才是第一要務,皇太極大批起用漢族知識分子,最典型的是范文程和寧完我。皇太極對范文程言聽計從,經常召入宮中議事,兩人一談就是幾個時辰;寧完我則建議皇太極以歷代帝王為師,以漢族典籍為鑒,盡快推行新政,避免得了中原后手忙腳亂。高人指點,皇太極一一采納,足見其誠心。皇太極還以開科取士的方式,極力吸引各方面的漢族人才,充實到各種機構中。同時,皇太極把統治區的漢人也當作子民,不再對他們采取壓制的做法,還極力招徠漢人,強調“滿漢人民,均屬一體”,其中一個手段是滿漢通婚。為了拉攏漢人官將,皇太極甚至命令滿族官員將女兒“門當戶對”地許配給漢官為妻。而后掌權者多爾袞在皇太極的基礎上,也敢于任用漢族官員,“師漢制漢”,對大清順利入關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太極注重滿族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融合,社會治理體系明顯進步,民族關系得到緩和,但他沒有忘記本民族的主體意識,“師漢”是為了“制漢”,不是為了漢化。為了防止漢化,皇太極同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極力維護滿族文化的傳統。一是定族名為滿洲,廢除了諸申(女真)的舊號。這是女真族正式改名為滿洲族,或者說是滿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開始,也標志著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意義重大。二是強制統治區漢人“滿化”,包括剃發和穿戴滿人服飾、遵從滿人風俗等,否則以“身在清國、心在異國(大明)”為由進行嚴厲處罰,他認為不這樣無法使漢人臣服(此后歷代清朝統治者都要求漢人一律剃發易服,讓女真人的傳統文化在社會習俗方面逐步傳播開來)。三是授意專家創制了新滿文,方便記錄、交流和傳播,滿足滿族人對外日益頻繁的文字交往。文字的形成與發展,使得民族文化的傳承更加自覺,皇太極曾指示專人將漢文書籍翻譯成滿文,供滿族人學習,促進了滿文的發展與傳承。滿文與傳統的騎射、服飾等都成為滿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對滿族民族意識的強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民族文化的發展來說,民族意識尤為重要,民族意識是反映整個民族生存發展特點的群體意識,同樣也是本民族成員對于自身發展特性的認可,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方面。只有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才能使得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交流和光大。
皇太極的措施不僅僅對滿族文化意識的強化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促進了滿漢文化交融和后金政權的發展,為滿族人日后問鼎中原、統治全國,積累了雄厚的實力。
東北時期,只是滿漢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開端,有矛盾也是局部的;多爾袞領清兵入關,標志著滿漢文化的融合要經受持久的、大范圍的考驗。
滿族建立清朝政權統一全國后,必然面臨著滿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碰撞,在保持民族傳統上表現最為強烈的手段就是讓漢人剃發易服。在整個清代,維護滿族文化傳統最具有代表性的行為就是民族發式的推廣。盡管“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政策引起激烈的民族矛盾,但大清歷代統治者都絕不妥協。此外還要求旗人在服裝、姓氏、祭祀、喪葬等方面保持滿族傳統。總體上看,清朝前期的皇帝都擁有十分強烈的民族意識。面對強大的漢文化,這或許是保留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的有效舉措,彰顯了滿族的強悍和不屈精神。
但在治國的根本制度上已采用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那么在保證民族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必然要接受漢文化中有利于統治的部分。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許多理念,對于鞏固封建統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清代統治者接受了這些思想,并努力推廣。他們表現出的對孔子的尊崇程度,比起歷代漢族封建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清朝歷代統治者基本上都接受過漢文化的學習,尤其到清中后期,統治者都是精通漢文化的,這與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系。
入關后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大力倡導儒家文化,在社會心理的重塑與轉變上積極主動地接受漢文化的影響。他不但下令編撰儒家經典,還將《五經》《三國》翻譯成滿文賜予滿洲官員學習,發揚儒家思想。新一代滿洲貴族,既敬佩祖先在馬背上浴血奮戰的武功,也非常仰慕封建帝王的“文治”,他們憑借特權地位和優厚家資,廣為結交漢人名士,文化素養極速提高。上層社會以不習漢書為恥,八旗人丁紛紛棄武習文。
而康熙生長于北京,對滿族舊俗沒有親身感受,他一方面牢記祖訓,重視保持民族尚武精神,另一方面十分尊崇傳統儒家文化,立孔子為“萬世師表”,積極學習儒家經典,充分接受漢文化的熏陶。從那時起,滿族上下逐漸接受了封建傳統的倫理道德規范,“三綱五常”甚至成為滿族人的口頭禪。滿漢兩族逐漸有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滿族人甚至比漢人有更多封建的繁文縟節。
而乾隆認為,只有強化民族意識,維護民族個性,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他認識到語言文字以及社會習俗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例如編寫滿文經書,修撰《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將“國語騎射”作為根本國策等等。他自己也堅持學習騎射、滿語,注重在社會生活中保持滿族的尚武傳統。乾隆對傳播漢文化最大的貢獻是編修《四庫全書》,這部叢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前后耗時近二十年,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約八億字。《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堪稱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乾隆在位的60余年,是滿漢文化交流融合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不僅有效保存了滿族文化的特性,更促進了滿漢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除了統治者的強烈要求,滿族民間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極為重視的。清代統治區域較為廣闊,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背景都存在著很多差異,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留守東北地區的滿族民族意識相對要弱化一些,他們對流放到東北的大量漢族文人也非常包容,甚至膜拜。而生活在其他地方的滿族由于遠離家鄉,更加擁有濃厚的民族情結,他們渴望利用服飾、發型、風俗等載體將民族文化保留傳承,作為民族認同的重要標志,但與漢文化交融是無法避免的。從飲食習俗來看,滿族傳統飲食與中原漢族飲食習俗也在不斷交融,最有名的莫過于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擁有鮮明的二元文化特征,為如今各大菜式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滿族與漢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最典型表現。
經過清代三百年的交融,滿族從明末的落后狀態,一躍成為文化先進的民族。在清代滿族中不僅涌現出了數量眾多的具有各種文化才能的人才,而且取得了令人驚嘆的豐碩的文化成果。如曹雪芹的《紅樓夢》達到其他漢文小說難以企及的高峰,納蘭性德也不愧是清代屈指可數的詩詞大家,還有其他詩人才華橫溢,連西方人也驚呼這些以武功得天下的努爾哈赤子孫,竟然成了“中國詩人”!清代文化的發展繁榮,對其他民族文化尤其是漢族文化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這不能不歸功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閉的狀態下取得大進步大發展,民族文化的大發展也是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但是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在互相缺乏了解和尊重的情況下出現沖突是難免的。保持滿族意識與接受漢文化本身也是存在矛盾的,但清王朝在面對滿漢文化差異的時候,采取與其他少數民族截然不同的態度,既沒有完全吸收漢文化,也沒有像元朝那樣直接破壞漢文化,而是正視滿漢文化之間的差異,促使滿漢文化積極地交流融合,主動地吸收漢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同時保留許多滿族的傳統文化,體現出民族特色,從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氣象萬千、多彩多姿。但我們也必須承認,滿族文化屬于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的范疇,精華與糟粕共存。而這段滿漢文化的交融史給予了我們更好的啟示,即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文化差異始終存在,無論是強硬的對撞還是直接的被同化,都對文化傳承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只有通過相互激蕩、交融,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使雙方共同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來勢洶涌的西方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內涵,同時要時刻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更好地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李小滿.清代滿族文化的形態分化與滿族文學的藝術分類[J].貴州民族研究,2016,(06).
[2]張佳生.滿族文化史[M].遼寧民族出版社,2013.
[3]孫燕.滿族文化與女性意識——論清代才女顧太清[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01).
[4]趙曉明.清代滿族經濟史對滿族文化產業興起的意義及啟示[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03).
[5]武斌.沖突中的融合[M].中國出版集團,2012.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