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上有著相通性,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實現的可能性。本文以大學生創業教育為基礎,探討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路徑,以期更好地指導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建設,提升大學生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與積極就業。
【關鍵詞】思政教育? 創業教育? 教學改革
【課題項目】2018年廣西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思政教育融入《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項目(課題編號:0501802430)。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032-02
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現實需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高校思政教育旨在立德樹人,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與創業教育在宏觀層面上有著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異曲同工,在微觀層面上有著理論的滲透和模式的依托,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有助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業人才。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分析
相較于國外高校20世紀60年代即廣泛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2002年教育部舉辦創新創業骨干教師培訓班,2014年國務院以文件形式提出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力度,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熱潮才正式掀起。近年來,雖然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創業教育,各高校也通過自身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執行教育任務過程中仍存在各高校重視程度不一、創業教育管理不善、專家型教師匱乏、課程體系不健全種種問題。從教學效果看,大學生創業觀念不強、創業成功率不高現象十分突出,糾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生創業者在理想信念、勵志教育、抗挫折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仍欠缺。
如果想讓大學生創業教育真正發揮培養創業人才的作用,首先應當對創業教育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由創業內容和創業過程進行分析,創業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創業決策、產品研發、生產落實、市場開發等一系列內容,創業教育需要強調對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同步培養。此外,大量實踐表明,創業教育在內容指向上往往致力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和一般性理論知識,這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可見思政教育對創業者思想層面的培養起著引領和輔助作用。
二、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水平
思政教育在長期教學中已然累積了豐富經驗,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學體系,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礎將更加堅實。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點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使學生能有效預測創業機會和風險,堅定創業信念,而思維的建筑和精神的培養與思政教育密不可分,思政教育為創業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思維訓練和人格塑造的平臺,促進創業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有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業人才
思政教育內容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對創業理論知識的吸收并內化為自身的創業素養。除了創業能力,思政教育還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創業教育中的目標導向、市場競爭、團隊合作、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價值屬性,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業人才。
(三)有助于減輕畢業生就業壓力
大學生創業教育目的之一是減輕畢業生就業壓力,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一是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豐富就業形式;二是能夠激發大學生用創新的思維面對就業,打破陳舊、僵化的就業觀,改變求職中的思維定勢,主動創造就業機會。
(四)有助于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協同發展
將思政教育融入創業教育,一方面可以解決創業教育的學科滲透、教育普及性和實踐性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效果;一方面可以實現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有效銜接,強化思想政治引領作用,強化課堂育人,從而實現高校思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三、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可能性
(一)教學目標具有統一性
思政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和人格,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能力,二者都是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基礎性的素質教育,終極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二)教學內容具有遞進性
思政教育在對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方面的教育,可遞進為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如思政教育強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使命感,應在創業浪潮中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強調學生具有拼搏意識與堅韌能力,應鍛煉和提高創業能力;強調學生立足全面發展,應構建全方位的創業能力等。
(三)教學模式具有相似性
思政教育通過系統分析國家形勢政策,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用服務性教學方式建立教育理念;創業教育通過分析創業環境,結合創業知識,用訓練型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二者都重實踐、強調知行合一。
四、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路徑
(一)轉變教學理念,注重思政教育
創業教育往往重能力鍛煉而忽視精神培養,思政教育應當貫穿其教學始終,使創業教育教學重心從能力鍛煉移向精神與能力并重的目標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思政教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同時通過思政教育深化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戰勝創業教育單一教學帶來的短板問題,使思政教育推動創業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自主創業。
(二)整合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
根據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的遞進性,從創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出發,對接思政教育的內容,將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創業教育教學,通過劃分專題講解,保證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的協調性,積極構建完善的思政元素融合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如使學生在學習創業理論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分享創業案例的同時樹立拼搏奮進的精神意志,了解創業法律的同時樹立法制公正的意識信念,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創新教學方法,突出實踐性教學
創業教育本身具備較強的實踐性,思政教育則理論性較強,因此思政教育在融入創業教育教學時,要同時融入創業教育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在教學形式設計上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實踐為主,引導為輔,通過講授、討論、多媒體視聽、游戲體驗、頭腦風暴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會調查、小組學習、實踐演練等多種學習方式的運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思考、親身體驗。
(四)關注產學結合,打造思政創業平臺
思政教育融入創業教育,也必須關注創業實踐,參與創業實施。高校應借助思政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聯動教學,推進產學結合,實現產學協同發展,讓創業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在思政教育融入創業教育過程中,高校應通過建立創業基地、啟動校園創業項目、開展創業大賽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實施創業的有效平臺,同時引導學生從思政元素著手,使大學生創業實踐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如引導學生進行弱勢群體關懷項目、社會焦點問題創新項目等,使學生在創業實踐中深化思政素養,探索創業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古力米然木·艾則孜.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中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
[2]李紅權.“三全”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18(3)
作者簡介:
汪海姣,女,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與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