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摘要】PPP模式是對于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學前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進而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普遍問題,并達到更高的學前教育惠普性。為此,本研究結合我國當前的學前教育發展形勢,解析了PPP模式在惠普性學前教育發展中的優勢,并提出了相應的構建。希望能夠真正推廣PPP模式,為學前教育基數和質量的優化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PPP模式? 惠普性? 學前教育
【基金項目】2017年度陜西省科技計劃(軟科學)一般項目(2017KRM190);2017年度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重點項目(17JZ021);2016年度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重點項目(2016ZDKJ015)。
【中圖分類號】G619.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27-02
一、惠普性民辦園的發展意義
《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普惠性民辦園”的概念。“普惠性學前教育”作為一種新生概念,包括了對于當前學前教育的三種運營模式界定:其一,是隸屬于地方政府直接管轄的公辦幼兒園;其二,由單位或集體建設的公辦性質幼兒園;其三,是引入民間資本后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的民辦幼兒園。
惠普性的學前教育,更加注重園所安全性、用房配置資源條件、戶外場地的建設情況、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匹配度、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量和運用效果、辦園規模和本地需求等方面的普遍共性問題。普惠性幼兒園具備了三點明顯特征:其一,是達到市教委規定辦園基本條件和標準;其二,是面向全社會大規模招生;其三,是入園收費標準以政府定價為基準,或者是接受地方政府的市場指導價。
普惠性的學前教育發展,是將民間學前教育資源更好的與地方政府資源進行整合,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普遍問題。我國各地區都存在一定的入園難問題,地域限制或教育資源不足,令學前教育發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幼兒園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大量開發了多種學前教育內容,間接提高了入園費用。那么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相關問題,已經成為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
二、PPP模式在惠普性學前教育發展中的優勢
PPP公私合營模式的英文全稱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共建的公共服務商品。在惠普性學前教育的發展中,僅依靠地方政府的資金投入,很難達到廣泛普及學前教育的社會發展優勢。而借助PPP模式,能夠從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加強社會資本的融合,并達到降低入園費用,以及擴增幼兒園數量的作用。具體而言,PPP模式在惠普性學前教育發展中具備以下幾點優勢:
(一)減輕地方政府投資壓力
雖然發展學前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責任之一,但是由于各地區政府的實際財政收入并不完全相同,在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慢,財政收入較低的情況下,實際上很難負擔全社會維度的學前教育需求。而PPP模式是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引入民間資本投入到學前教育事業之中。當私人投資引入后,政府則可以從繁重的事務中脫離出來,并以監管者身份督導學前教育的宏觀市場發展。進而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并不斷借助社會資源來加強學前教育質量。
(二)擴展區域學前教育資源
學前教育資源不僅是資金方面的需求,更加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普遍性需求。惠普性學前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大量資金用于采購教學設備,擴建當地幼兒園面積。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擴充學前教育的師資力量。同時需要不斷積累更多的辦學經驗,讓學前教育經驗能夠真正得到推廣和普及。而私利幼兒園在辦學經驗方面,具有了市場主導的先天優勢。在PPP模式之下,可以更好的發揮私利幼兒園的經驗資源、人力資源,與私人組織形成資源互補,擴增區域幼兒園總量,提高毛入園率的同時,增強學前教育質量,真正達到惠及百姓,普及辦學經驗的積極效果。
三、基于PPP模式的惠普性學前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一)設定中長期的合作目標
PPP模式的引入,最為關鍵的是構建中長期發展目標。惠普性學前教育的發展,需要更多社會資本融入,但也需要保證社會資本能夠被更合理的運用。這種發展目標是基于辦學條件、辦學質量、辦學意義的發展訴求。惠普性的學前教育發展意義在于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兩點普遍性問題。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與私營組織達成共同的合作目標,確定以降低入園費用,擴大基礎招生量的共贏目標。進而圍繞這一中長期發展目標,來優化辦學質量和入園條件。可以將園所日常教學或生活方面的安全性作為中長期發展目標,不斷通過用房配置資源的調整,以及戶外場地的建設規模和教學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匹配度,來控制民間教育經費的投入量和方向,盡量以合理投資、合理使用、合理收益為基本原則,與民間資本達成長期合作發展的共識度,有助于促進PPP模式更好的服務于惠普性學前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
(二)構建共贏利益保障機制
初期在我國推廣PPP模式,重點在于吸引民間資本。這種吸引力并非短期利益,而是長期發展之后的公益價值和迭代產出的社會效應。但是如果短期內,民間資本并為得到預期的利益,則會降低民間資本對學前教育事業投資的積極性。因而,構建共贏利益保障機制,成為增強投資吸引力的重要方式。可以由地方政府結合自身財政狀況,對當前的學前教育市場資源做出系統評估,設計出能夠保護合作方利益的相關政策,進而加強民間資本對于當地政府的發展信心,真正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融入到學前教育市場中。而保障機制也需要相應的管理手段作為監督環節,賞罰分明之下方能促進PPP模式的健康發展,并加速惠普性學前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適應地域環境和市場氛圍,有效保護民間資本的投資利益,真正達到合作共贏的積極效果。
(三)加強風險的管理和分擔
面對學前教育市場的逐年擴大,以及對于學前教育收費標準的管控,部分幼兒園存在一定的運營風險。PPP模式的在惠普性學前教育中的發展,需要依靠加強運營風險的合理分擔來實現。在合作關系中,政府與民間資本始終處于平等互利的狀態。如果將運營風險完全附加于民間資本,也容易降低民間資本的投資意愿。因而,在合作之初雙方均需要秉承契約精神,在簽訂合同的基礎上,履行雙方責任和義務。可以在合作意向中詳細劃分,政府能夠在運營風險中承擔的內容,以及需要民間資本承擔的相應風險。進而在明確風險管理方案之后,達到更為合理的義務與風險分擔。
結語
綜上所述,PPP模式在我國起步較晚,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依靠PPP模式來進行完善和提高入園率,需要從多重角度促進合作關系。通過設定中長期的合作目標,構建共贏利益保障機制,加強風險的管理和分擔,來發揮PPP模式的優勢。進而真正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普遍問題,并達到更高的學前教育惠普性,擴展地方幼兒園總體基數和入園率的同時,增強學前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達到更為理想的發展效果。
參考文獻:
[1]祝賀. 地方政府應如何促進普惠性民辦園的發展——來自美國學前教育PPP模式的經驗[J].教育發展研究,2016(20):41-46.
[2]張杰,許碧涵. 國外PPP辦學推動我國學前教育發展探析——以安康市嵐皋縣柑竹壩幼兒園項目為例[J]. 新西部,2017(18):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