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華 胡向東 趙芬

【摘要】本文采用微信平臺對《計算機控制》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通過微信公眾號提供的教學技能實踐和展示平臺,調動學生進行微課教學展示,發送微信二維碼,學生間互動評分,使“灌輸式”學習變革為“交互式”學習。
【關鍵詞】微信平臺? 計算機控制?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受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項目號:162022)、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新工科建設項目(項目號180068)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124-02
1.背景及意義
計算機控制是電氣信息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必修課,這門課程應用到了學生以前學過的多門課程的知識,如大學計算機基礎、自動控制原理、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等,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專業技術較多,與實際中的工程應用也有比較廣泛的聯系。因此,計算機控制技術這門課的開設,不僅要讓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培養學生掌握在實際的生產應用中進行工程分析與知識應用的能力,能夠進行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與調試,具備相關的工程實踐能力。
21世紀初,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互聯網的出現使輔助教學發展翻開新的篇章。以互聯網為基礎的E-Learning(在線學習)[1]學習方式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以互聯網及其強大的信息交換能力,使學生可以重復觀看上課錄制好的教學視頻、教師上傳的教學課件等,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雖然E-Learning學習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習的自由性、激發學習的興趣,但仍舊不可避免地受到電腦、網絡以及不能隨時隨地溝通的約束。因此,在近年來,我校師生積極探索新的輔助教學方 式 ——以 手 機 終 端 為 基 礎 的M-Learning(移動互聯學習)學習方式[2]。
M-Learning顧名思義是基于移動終端的教學方式。以智能手機和4G網絡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巨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手機不離手。大學生作為智能手機使用者的中堅力量,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手機,因此出現了所謂的“低頭”族。輔助教學新階段M-Learning(移動互聯學習)正在被應用到大學課程教學中。M-Learning輔助教學不僅具有E-Learning輔助教學的各種功能,還能彌補E-Learning輔助教學的不足,如在移動平臺上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溝通。此外,它的特點還有信息傳播更加快速化、微型化、碎片化,信息獲取也更加自由,師生之間可隨時隨地進行互動,等等。在智能手機琳瑯滿目的APP應用中,微信這一款即時通信免費聊天軟件無疑是最具發展成移動教學平臺潛力的。
2.微信具有的功能和特點
微信是一款功能強大的即時通信軟件,主要功能有聊天、朋友圈分享、微信公眾號等。微信的聊天系統有強大的功能,不僅可以發送文字,還可以發送語音、圖片、視頻和Office文件等。語音、視頻交流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和方便,可瀏覽Office文件的功能使辦公更加方便。除聊天系統功能強大以外,朋友圈分享功能也是微信的一個特色。微信的朋友圈分享可以實現文章的轉發、文字和圖片的發表或發布視頻的鏈接,朋友圈還具有強大的評論功能,這個功能不同于QQ的說說,有互加好友的人才能看見對方的評論。除了上述兩個常用的功能外,還有面對面加群、附近的人、搖一搖等功能。
除了個人用戶的功能強大之外,微信還推出了公眾號功能,公眾號可以實現自媒體活動。微信公眾號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作為個人目前只能申請訂閱號,在訂閱號中可以向所有關注的人推送微消息、微活動、微語音、微視頻等[3]。
雖然微信具有如此之多的功能,但是操作起來卻一點都不煩瑣與復雜,而且在不同功能之間切換很方便。微信的信息一般以簡短的文字內容、快速的照片分享等“微”信息為主,適合當下“快餐式”的閱讀習慣,同時由于信息具有“微”特點,使得信息發布更靈活,內容更豐富,以及信息傳遞更加精準。
微信交流具有實時性,這使教師和學生不必專門準備特定的時間進行溝通和學習。同時作為“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不僅能有效地傳遞知識,而且能夠及時地從學生的學習和疑問中得到教學效果反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進度。
3.基于微信平臺的教改
針對“計算機控制”教學模式目前存在的問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微信二維碼掃描、微信群組等技術進行了適用于“計算機控制”教學模式的探索,基于微信公眾號,為每位學生提供了教學技能實踐和展示的平臺,每位同學通過錄屏的方式進行微課教學展示,然后利用公眾號群發功能進行推送,學生之間通過微信二維碼進行互動評分。再利用微信群組功能進行疑難討論和互助討論。針對“計算機控制”采用適合其課程特點的課堂模式,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模式改革:(1)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群組,完成“計算機控制”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2)基于微信二維碼掃描技術,結合問卷星平臺,完成“計算機控制”實踐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課上有限時間的知識點能夠放到課后任意時間的知識點去深度解讀。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后臺監控,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課后學習的進度、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主動監控學生課后學習情況,督促學生學習。該學習模式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環境,符合當代學習需求。基于微信平臺的學習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如下圖1所示,師生利用微信平臺開展教學。
4.結論
基于微信平臺的《計算機控制》輔助教學不僅能夠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網絡教學的不足,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和原有網絡教學的局限性,還在此基礎上豐富了教學手段、增加了學習趣味。這一輔助教學不僅僅變革了教學形式,還改變了教學理念,使“灌輸式”學習變革為“交互式”學習。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習體驗,它進一步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完善了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黃華興, 袁藝標, 劉力嘉,等. E-learning網絡平臺的構建及應用效果分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7(2):200-203.
[2]王穎娜.移動學習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教學模式研究[J]. 通訊世界, 2017(11):256-257.
[3]閆鉑, 牛吉鋒. 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的應用與管理[J]. 科技經濟市場, 2017(4):141-142.
作者簡介:
李鵬華(1984-)男,博士,副教授,碩導。入選重慶市創新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主要從事神經網絡理論及其在智能網聯汽車中的應用研究。曾分別擔任第27 屆、第30屆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神經網絡專題分會主席,現為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員、亞太地區信號與信息處理學會(APSIPA)終身會員。近年來,以第一作者發表發表SCI/EI論文2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3項授權。主持國家課題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5項,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胡向東(1971-),男,博士,教授,博導,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感知、網絡化測量與工業控制信息安全,物聯網安全智能理論與技術,復雜系統建模、仿真與優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趙芬(1991-)女,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神經網絡理論及其在智能網聯汽車中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