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摘要】如果說推理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核心,那么教師進行計算教學一直是數學課堂上最主要的內容。在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實驗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并進一步尋求證據,同時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能夠運用數學思維進行合理的討論與質疑。數學推理能力的培養需要教育的指引,才能充分地實現其價值,因此進行數學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對話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
【關鍵詞】對話思維? 推理能力? 計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138-02
所謂的對話思維,就是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針對其中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能力搜集數學答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些數學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對話思維的重要性,因此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提問幾個小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幾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專門為了活躍課堂氛圍而提問問題,這樣的做反而會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對話思維的計算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接下來將要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創設對話情境,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高斯之所以能夠在十歲的時候就有著超乎尋常人的數學計算能力,主要是因為他能夠敏銳的觀察數學問題,并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從數學的意義上而言,觀察能力就是能夠有意識地對問題進行探究,并在直覺上認識,雖然數學計算教學與化學、物理教學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是需要通過本質與認識現象,需要學生在學習數學計算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并找打其中的內在聯系,要想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首先從創設對話情境出發,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的探究數學計算的本質,并為學生接下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有趣的乘法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為學生創設有趣的對話情境,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從挑戰出發,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數學計算能力,得到最佳答案,然后層層深入,讓學生對數學計算的學習過程充滿興趣,當學生利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出問題之后,教師應當適當的鼓勵學生,讓學生樹立數學計算自信。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對戰的方式進行計算,激發學生的斗志,并在挑戰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
二、抓住學生思維火花,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構建主義認為知識的學習并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獲得知識才能真正地為學生所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引導學生,并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從學生的具體的學習情況出發,讓學生進行具體的探究,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發現的規律,進行有的完善,進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是介于學生的已知與未知的數學知識之間,并產生對未知數學知識的探究。正所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跳一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例如有趣的乘法計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兩位數乘以11的算式中的運算規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計算,讓學生一邊匯報并一邊演算,之后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匯總“兩頭一拉,中間一加”,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之后讓學生針對這個理論進行驗證,完善規律,為學生以后的數學計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注重演算推理過程,促進學生推理能力發展
很多學生在進行數學計算過程中,一般只注重計算的結果,卻忽視了計算的過程,因而總是找不到計算的規律,這樣的數學計算效率自然很低,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注重演算推理的過程,并不斷地進行有效的反思,當學生在參與數學計算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反思,對自己的解題過程、運算過程、分析過程等進行有效的反思,之后教師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指導學生主動進行反思。
例如有趣的乘法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入“頭同尾合十”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回顧兩位數乘11的計算過程,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有效的討論,之后教師利用例題的方法對“頭同尾合十”這句話進行解釋,最后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利用自己在課上掌握的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研究,全面的促進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
總結: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推理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合理的設計教學過程,創設教學情境,有效的利用對話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的同時,也能得到數學思維能力的鍛煉。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因材施教,合理的設計對話教學情境,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莊美雅,蔡福山.在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以北師大版一下“加與減(一)”教學為例[J].新教師. 2017(43)
[2]程金鳳. 算理與算法并重,培養學生運算能力——《小數加減法》教學例談[J].小學教學研究.2018(15)